APP下载

两弹一星元勋

2020-10-19

科学大观园 2020年19期
关键词:钱三强邓稼先钱学森

新中国成立前后,一大批怀着科学救国抱负的海外留学生,冲破艰难险阻,回到祖国怀抱。他们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至今鼓舞着海内外华夏儿女。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就非常清楚地看到,知识分子不仅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更重要的是在未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大发展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1949年夏,由中共中央南方局安排赴美留学的中共党员徐鸣专程回国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周恩来同志指出:“你们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在美国的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技术专家回来建设新中国。”

1949年12月6日,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成立了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分别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设立留学生回国招待所,全权负责接待回国的留学生。12月18日,周恩来同志通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诚恳邀请在海外的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

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给那些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带来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希望,并在海外掀起了一场为建设新中国服务的留学生回国热潮。

据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8月到1950年年底,有近400名中国留美学生、200多名中国留英学生(占留英学生总数的2/3),回到祖国参加建设。到1955年11月,由海外回国的留学生多达1536人,其中从美国回来的就有1041人。到20世纪50年代末,回国人数增至2500人。他们当中,包括钱学森、邓稼先、李四光、严济慈、华罗庚、钱三强、程开甲……面对新中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困难局面,他们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呕心沥血、顽强拼搏,为新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钱学森:心怀祖国 奉獻毕生

1947年,刚刚36岁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它预示着钱学森的优厚待遇和远大前程。然而,当钱学森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后,他毅然决定回国,他说:“祖国已经解放了,国家急需建设人才,我们要赶快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祖国的建设中去。”

钱学森准备返回中国的决定,引起美国有关方面的恐慌。虽然其回国计划受到严重的阻挠,但他没有屈服,最终冲破重重阻拦,一家人在1955年登上归来的轮船。

经过长达21天的颠簸,钱学森一家在1955年10月回到祖国。仅仅一个月后,钱学森就深入东北地区的有关厂矿、大学和研究所考察调研。在访问哈军工时,时任院长陈赓大将专程从北京赶来接待他。钱学森曾回忆说,“他就问我,中国人搞导弹行不行?我那个时候正憋着一肚子气,中国人怎么不行?所以回答很干脆,我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陈赓大将听了以后非常高兴,说好极了,就要你这句话”。

不久后,钱学森起草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被送进中南海。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任院长。但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团队中甚至有人连导弹都没见过,研发尖端武器异常艰难。

面对重重困难,钱学森从最基础的工作干起,他编撰了一部基础教材《导弹概论》,启迪中国第一代从事导弹和火箭研制的航天人。当时,钱学森是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的总体技术负责人,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钱学森和其他专家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克服了无数的技术难关,亲手缔造了“东风”导弹,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使航天事业取得开创性突破……

钱学森用毕生心血大幅提升中国的国防实力。即便晚年,他依然关注国家航天事业发展,不仅对载人航天工程提出战略性建议,助力实现飞天梦想,还举荐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为航天事业培养出一支年轻化、梯队化、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钱三强: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却有祖国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那些到我们实验室来并由我们指导工作的同一代科学家当中,他最为优异。”这是1948年钱三强回国前夕,其导师约里奥·居里夫妇对他的评价。

在法国师从这对著名科学家期间,钱三强迎来了他科学事业的第一个巅峰。

1947年初,钱三强领导的实验小组发表论文,公布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原子核裂变的新方式——三分裂、四分裂现象的存在,以及对铀核三分裂原理的解释。尤其是《论铀核三分裂的机制》一文引起了世界核物理学界的高度关注。

约里奥·居里夫妇为此感到骄傲,认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实验室的首个重要成果。

不久后,钱三强被聘为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导师,他是第一个获得此职位的中国人。

在很多与其共事过的人看来,钱三强不仅是一位有很高学术成就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具有杰出才能的科研事业的组织家。

新中国成立前夕,钱三强、何泽慧夫妇决定回到祖国,奉献毕生所学。临行前,有人问钱三强,你为什么要放弃良好的科研环境和优渥的生活条件而选择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呢?钱三强回答说:“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正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

1948年夏天,钱三强向居里夫妇郑重地提出要回到祖国。居里先生起初对他这种决定表示太惋惜了,希望他继续进行研究,再有新的科学发现。但是当他听完钱三强详细的陈述后,对钱三强这种回国的想法表示理解和赞成。居里夫人和他们告别的时候说:“科学要为人民服务。”

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就是现在的原子能研究所所长。后来他又分别担任了中国科学院的副秘书长、科学院的计划局局长、二机部副部长。就在他做二机部副部长期间,他领导组织了中国的原子能事业,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和“两弹”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

邓稼先:隐姓埋名为国铸盾

1924年,邓稼先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邓以蛰是国学大师。1945年,他从西南联大物理系毕业,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邓稼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获得博士学位。两年后,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回到國内。

1954年8月,时任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经再三斟酌,把邓稼先叫到办公室:“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样?”领导担心太直接,会让他一时产生压力,于是就采用了这种半是哑谜而略带些幽默感的方式试探一下。邓稼先马上意识到这是原子弹,来不及细想,便自言自语地回应了一句:“我能行吗?”当钱三强慢慢把此举的意义和工作任务告诉他后,他选择了服从与担当。

他白天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集思广益,坚持依靠自己的力量搞研究;晚上即使躺在床上也满脑子是数据和公式。就这样,邓稼先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加班加点,靠着那些近乎原始的计算工具,连续进行运算,终于解开谜底、攻破难关,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又两年零八个月后,氢弹也问世,邓稼先和他的团队以科技报国的壮举,为新中国提供了护国之宝,引起全球高度关注。1986年7月,他在301医院住院期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奖章和证书。

危难时刻,他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哪怕殃及生命也毫不足惜。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十分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后,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他却还坚持着想要回核试验基地。纵使走路都有些困难了,他仍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达命令:“你们还年轻,都不能去!”即使在他弥留之际,仍关心着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叮嘱同事们:“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与世长辞。邓稼先去世前,曾忍着身体的剧痛,和同事于敏一起递交了《中国核武器发展规划建议书》。此后中国核武器的发展正是按照他们所提出的建议,在日后达到可实验室模拟水平。

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尽管只活了62个春秋,但邓稼先铸就的以“两弹”为代表的辉煌成就,以及荣获5次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次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巨大荣誉却超越时空,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立自强的历史见证,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 来源|综合光明日报、中国军网、 中国科学报等

猜你喜欢

钱三强邓稼先钱学森
钱学森之答
“又见钱学森”
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钱三强的遗憾
稼先的故事
许鹿希:有一种爱情叫“国家机密”
邓稼先的像遮住夫人脸
有些爱,永不褪色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