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住院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10-19宋茜丹东市第三医院辽宁丹东118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18期
关键词:脑电生物反馈类药物

宋茜 丹东市第三医院 (辽宁 丹东 118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住院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象为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从2018年2月~2018年12月,采用双盲法将患者进行平分,分为每组各41例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采用抗精神类药物加以治疗,后者在此基础上采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及焦虑状态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错误应答数少于对照组,完成时间短于对照组,总应答数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HAMA评分为(30.25±5.25)分,对照组为(29.89±5.18)分,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HAMA评分为(20.10±3.14)分,对照组为(14.02±3.18)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抗精神类药物加以治疗的同时,使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患者的认知功能得以提高,且焦虑状态得以改善,取得的治疗效果显著。

精神分裂症属于临床常见精神类疾病,据研究统计得知,女性患病率远高于男性,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存压力的增大,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长,使得现代人深受该类精神类疾病的困扰,出现认知障碍,逐渐失去社会功能[1]。患者接受外界信息后,无法转化为正常心理活动,语言能力、记忆功能及理解判断能力均受损,随着病情的发展,如不加以控制,疾病会进一步恶化,使得治疗难度加大,且患者面临自杀的风险,生命安全受到威胁,使得疾病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主要与大脑损害有关。常规抗精神类药物难以副作用大,且长久服用产生耐药性,治疗效果不佳[2]。脑电生物反馈能测量患者大脑状态,采用生物技术加以反馈,有助于脑功能水平的提高。本文将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双盲法将患者进行平分,分别采用抗精神类药物加以治疗及采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及焦虑状态进行评分,整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象对象为精神分裂症,研究从2018年2月~2018年12月,共选取82例患者,均满足《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患者病程在2年以上,住院治疗3个月以上;排除心肝肾器质性病变患者,听力障碍,周围神经受损及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双盲法将患者进行平分,分为每组各41例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采用抗精神类药物加以治疗,后者在此基础上采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其中男女之比在对照组为10:31,年龄20~68岁,平均(35.28±4.25)岁;病程2~15年,平均(7.05±2.17)年;男女之比在观察组为9:32,年龄21~69岁,平均(35.17±4.19)岁;病程2~14年,平均(7.09±2.13)年,采用统计学中χ2检验患者的性别,t值检验患者的年龄,均显示P>0.05,具备临床对比研究的基础条件。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抗精神类药物治疗,口服利培酮,初始剂量为1mg,根据患者病情发展,加大剂量,最大剂量不超过8mg,连续治疗8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采用型号为YS-3002C的脑功能治疗仪,将电极贴住患者双侧乳突表皮位置,调节刺激定时间和输出电流强度,指导患者放松身体,注意力集中,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每次20min,每周3次,共治疗8周。

1.3 观察指标

①认知功能改善情况:采用威斯康星卡片进行检测,对患者错误应答数、完成时间及总应答数进行统计;②焦虑:根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内容判断,其中无(0分)、表示轻度(1分)、中度(2分)、重度(3分)、很严重(4分),共24个项目,分数越高,表明患者抑郁情绪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纳入到SPSS20.0软件系统中,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认知功能改善情况及焦虑评分行t检验,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错误应答数少于对照组,完成时间短于对照组,总应答数多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HAMA评分结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HAMA评分为(30.25±5.25)分,对照组为(29.89±5.18)分,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HAMA评分为(20.10±3.14)分,对照组为(14.02±3.18)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3.讨论

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个体心理的易感因素及外界环境的不良因素共同组成,形成疾病,使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患者的认知、知觉、情感等功能均受到影响。临床研究得知,患者广泛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因此,治疗的重点在于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4]。人体脑电波的存在对人体产生影响,而脑电波广泛运用在神经学中,脑电生物反馈疗法在此技术上得以创新,是一种新型的治疗仪器,能通过测量患者的脑电波,给予相应反馈,使得患者认知能力得以提高,同时,还能用意识控制患者的生理活动,使得患者焦虑症状的兴奋性得以缓解,改变其心理应激状态,缓解其临床症状[5]。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抗精神类药物加以治疗的同时,使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后,患者的认知功能得以显著提高,且焦虑症状评分得以降低,改善显著,有助于患者疾病的预后。

综上所述,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抗精神类药物加以治疗的同时,使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患者的认知功能得以提高,且焦虑状态得以改善,取得的治疗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脑电生物反馈类药物
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认知控制的层级性:来自任务切换的脑电证据*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疗效观察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锻炼在治疗中老年妇女子宫脱垂的康复效果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基于脑电情绪识别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