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夫到家!从忽雷太极到格斗机器人

2020-10-19魏晋哈尔滨工业大学

大学生 2020年10期
关键词:功夫太极拳大赛

文/魏晋(哈尔滨工业大学)

我是太极故里忽雷太极六代传人,自幼习练忽雷太极拳,练得身手软如棉硬如铁,曾获得河南省武术锦标赛青年组第一名。

2014年,我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遵循的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2019年,在“深海巨鲨Ⅱ”世界格斗机器人大赛上,我和队友们打出了哈工大人的功夫,摘得桂冠。

功夫不是蛮力

我的本科专业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2014年大一刚入学两个月,学校通知我和一些同学组建几个小组,自学建模软件,准备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大赛。这个比赛要求设计一款爬壁机器人,能够远程控制自动真空吸附墙壁,完成检测、清洗等多种任务。这种机器人可以代替在高楼上清洗玻璃的“蜘蛛人”。

赛前我们这些大一学生,从未接触过任何数字化软件设计,也没有任何设计机器人经验,面对的竞争对手,却是其它学校大三大四的学长。我们小组是一群很倔的人,在备赛的4个月里,我和队友几乎付出了学习之余所有时间。在主楼的教室里熬夜睡凳子的次数,比回寝室的次数都多。经过大量练习,全体队员都熟练掌握基本的数字建模软件,按照不同分工预习完了数百学时的机械原理、材料力学、机械制造等高年级课程,保证了整个团队知识体系框架的完整。最后我们夺得了全国一等奖。

这次经历让我一度飘飘然,认为学习上只要有股蛮劲,没有干不成的事。很快,我们又参加了大学生机械专业领域最权威赛事——全国机械创新大赛。我们设计的是带载爬楼车,这是一款能兼顾平地运动速度与越障性能的智能自动运载车。设计中,我们独创了很多越障技术,觉得在理论设计和参数计算等方面都无懈可击。可正式投入制作后才发现,完成整个项目需要设计、制造、调试等多方面的能力结合起来才行,以现有条件和能力根本无法加工出来。整体设计的极端理想化反映出我们基础知识不扎实、动手实践经验不够。

眼高手低的教训很大,此时我们已用掉了数万元的经费和5个多月时间。

真功夫,从基础打磨

在整个团队都因碰壁士气低落时,我们迎来了所有工科生共同的课程——金工实习。

在炎热的夏天,剃掉齐眉的刘海,在机床轰鸣声中,我小心翼翼加工着一个个工件。从粗陋的胚料,逐渐成为被需要的型号,要经历铣、磨、车、抛等多道工艺,每一道工艺的精度都会决定最后成品的质量。

制作“功夫锤”是学校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必修课:每一位学生都要把一根圆柱体金属棒,做成一把精美的功夫锤。我发现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很多工艺,每个工艺中都要紧盯那些小到几微米的公差,不然一个已经完成上百步工艺即将成型的工件随时都会成为废料。简单的一个小锤子,打磨的是对项目基础工艺的深刻理解。

实习结束后,我们下决心推翻以前的设计,从头再来:大到原理方案的重新设计和机构原理的验证,小到数百个连接件逐个的计算、强度校核、装配仿真,还有对所有加工件逐个进行工艺优化、重量测算等。没日没夜地干,饿了就冲个泡面,困了打个地铺,3个月后,一款兼顾速度与稳定性、具有良好越障性能的爬楼车诞生了!全国一等奖!

决战巅峰,使出真功夫!

2017年,我们首次参加“深海巨鲨Ⅱ”世界机器人格斗大赛。这个赛事起源于1990年代,它对抗性强、赛制“残酷”、设计自由,是最有竞技性的机器人赛事之一,种类各异的机器人像签下生死状的拳击手,在擂台上进行生死博弈。

国外多数战队已经有了20多年的造机和参赛经验,第一次参赛时,还是小白的我们吃了很多亏。比赛准备过程中,为了机器人的攻击力最强,我们选了一个体积小功率大的电机,但是驱动硬件匹配不好,结果机器人在赛前一周的测试中,硬件过载而起火了。当时火焰蹿起1米多高,机器人身上的火有多大,我们心底就有多凉。

接下来的一周,我们全队每天24小时在实验室里轮班修改方案,直至参赛当天才完成。第一次参赛,让机器人能站在台上,我们就已经耗尽力气。但“努力”就一定能收获胜利吗?擂台是最公正的法官,不管你付出几多,唯有实力才是判决标准。最终我们进入到16强。

赛场如战场,战场无第二;功夫不到家,淘汰送回家。

有了这次经历,我们知道,要对抗这些有着几十年设计经验和实战经验的强大国外对手,不能只依靠参加更多比赛来强行提升经验,我们需要把这个追赶过程作为一个工程问题,引用相应的技术来解决对应难题。于是我们从底层的结构开始虚拟分析,然后运动仿真,最后通过实物试验,验证可靠性,这样完成了机器人快速定型与强度验证,实现了机器人超短周期迭代升级,让我们有了追赶和超越的可能。

2019年,我们又一次参加世界格斗机器人大赛,面对5支英美老牌战队,我们打出了哈工大人的功夫,靠台下的汗水,成功摘得桂冠!

TIPS:忽雷太极拳

由一代太极拳宗师、河南省温县陈新庄李景炎(1825~1898)所创。李景炎又名李盾、李对,因技艺精湛,臂力非凡,有“铁胳臂李对”的美誉。在其师陈清平所授太极拳基础上感悟烈马抖鬃之形,萌生创新之念,继之躬行不辍,晚年把一生保镖实战经验融合到拳架之中,集拳术、推手、散打于一体,创编了忽雷太极拳之雏形。后经嫡传弟子张国栋改进完善,终成一套风格迥异之新套路,名曰忽雷太极拳。忽雷者,温县地区方言,闪电响雷之意,也有人称忽雷架。忽雷太极拳特点:软如棉花,硬如铁,滑入冰流,粘如鰾,身手忽起忽落,忽柔忽刚,如闪电似迅雷,动作威劲精巧,周身抖擞如颤抖然,两脚蹉碾震促“嚓嚓”有声,促步磋脚,挂撩跪蹬,步伐灵巧奇异,腰如车轴脚似钻,两手如轮旋滚烦,一动一太极,寸寸皆阴阳。

猜你喜欢

功夫太极拳大赛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42式太极拳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