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0-10-17洪雅芳郑昆荩沈立白丽月阮妙鸿

浙江农业科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粪污福建省耕地

洪雅芳,郑昆荩,沈立,白丽月,阮妙鸿

(福建省农业农村工作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3)

农业资源环境是保障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物质基础,是维护农业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关乎农业生产稳中提质和美丽中国建设大局,一直是政府和学者关注的重点和热点[1-5]。福建省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环境基础良好,特色农业优势明显,但也面临着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环境紧箍咒越绷越紧,发展不可持续问题愈加显现。如何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从改善和提高农业资源环境质量的角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推动福建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对福建省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支撑,为各地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现状

1.1 顶层设计与体系建设

健全制度体系,修订出台《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福建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一批基础性法规标准,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印发《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生态农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明确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总体思路,充分发挥制度体系的保障作用。

加强农业产业规划布局,先后编制出台《福建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福建省生态农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和《福建省乡村产业振兴专项规划(2018—2022年)》,划设农业主体功能区,打造农业绿色产业带,优化种养业区域布局,推动构建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技术体系和政策体系。

1.2 农业资源保护与建设

加强耕地资源保护,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新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全面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2017年以来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33.3万hm2以上,大于国家下达的126.3万hm2目标要求。2016年以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3万hm2,复耕改造山垅田5.4万hm2,促进农业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改善农业水资源利用,建立节约高效的农业用水制度,推行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2018年农业水价改革区域的农业用水总量减少5%~10%。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大规模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累计发展农田节水灌溉面积超过66.7万hm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增长10%以上。据福建省水资源公报,2016—2018各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分别为0.537、0.542、0.547,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提高。

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建设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点保护宁德大黄鱼、长乐海蚌、长汀大刺鳅等渔业种质资源,持续开展海域和内陆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每年放流水生生物保持在20亿单位以上,严格执行休渔禁渔制度,海洋限额捕捞管理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海洋渔船“双控”制度有效落实。

加强农业物种资源保护,推进国家级水禽基因库建设,开展茶树种质资源保护,2019年保护鸭种质资源品种达15种,保种群规模达6 750只,保护茶树种质资源品种超13种。

3)资源丰富,情境真实。微课的核心就是视频的展现和多媒体课件,里面包含专家的点评和教学反思,还有练习和测验,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具象化的情境。微课的这一特点在国内外的微课交流平台上都展现出来。当前微课不应只是视频资源,还要将微课平台发展成一个互动性教学平台,不光有练习和测验,还要有知识讲解、学习反馈等资源,这些配套的资源能对学生自主学习发挥重要作用[4]。

1.3 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

做好产地环境基础工作,强化源头保护,严格落实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制度,在完成15 059个农产品产地环境国控监测点详查任务的基础上,自主建设5 000个省控点,点位密度居全国第一。不断提升5 000个农产品产地环境长期定位监测点建设,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控和预警,每年组织开展产地环境和农产品协同监测,及时掌握产地环境动态,同时开展粮食生产禁止区划定试点工作。制定颁布全国首个《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分级》省级地方标准,用于指导农产品安全生产,构建农产品产地环境防控体系。2018年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全面完成,真实准确地摸清全省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为土壤污染防治打好基础。

有序推进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印发《福建省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2017—2020年)》,建立省、市、县三级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库并实行动态调整机制。针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造成周边农用地土壤超标、农业种植农药化肥施用量过大造成土壤污染等问题,筛选确定5个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加强土壤酸化治理,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积极探索耕地分类管理和安全利用有效模式,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试点,制定实施《福建省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方案》,在所有涉农县启动开展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2019年,漳州、南平、20个县完成划分试点,福州参照试点目标自筹资金完成试点,超过计划数50%,工作进度位居全国前列。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制定出台《福建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总体工作方案》,建立12个受污染耕地集中推进区,总面积1.01万hm2,是国家下达目标任务的2.4倍。福建省财政转下达的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中已安排6 080万元用于受污染耕地集中推进区建设,是全国首个落实经费的省份。

1.4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深入开展化肥零增长行动,制定出台《福建省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专项行动方案(2018—2022年)》,深入实施“地力提升1112工程”,以果菜茶为重点,在优势产区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有机肥替代化肥达20%以上。每年分别推广稻秸秆还田、绿肥种植20万hm2以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0万hm2(次),集成推广深施、水肥一体化、叶面喷施、机械施肥等技术61.3万hm2以上。图1显示,2012—2018年全省化肥施用量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2014—2016年施用量逐年增加,但增长率逐年降低,增长平缓,2017、2018年2年,施用量大幅减少,降幅分别达6.1%、4.8%。7年间全省化肥施用量从2012年的120.87万t减少到2018年的110.74万t,减少了8.4%,减幅位居全国前列。

图1 福建省化肥施用量的变化趋势

深入开展农药零增长行动。制定出台《福建省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减量化专项行动方案(2018—2022年)》《茶产业绿色发展八条措施》,在全国率先倡导茶园不用化学农药,开展生态茶园、生态果园、生态菜园建设示范行动,建成不用化学农药绿色示范茶园超过16.7万hm2,占茶园总面积的79%。大力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瓜果套袋、葡萄避雨等绿色防控技术,建设病虫害监测点180个,培育壮大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组织790个,先进适用植保无人飞机等新型高效施药机械保有量近1 000架。图2显示,2012—2018年全省农药使用量呈逐年递减趋势,使用量在2014、2017、2018年3年降幅明显,分别减少2.4%、5.8%、5.8%。7年间全省农药使用量从2012年的5.78万t减少到2018年的4.91万t,减少了15.0%,减幅位居全国前列。

图2 福建省农药使用量的变化趋势

整省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2014年在全国率先出台《生猪养殖污染防治六条措施》,积极采取总量控制、违建清退、改造升级、粪污利用等措施,打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攻坚战。在所有畜禽养殖场全面推行“一禁、二表、三分离”,从源头上大幅减少养殖场粪污产生量。图3显示,2012—2018年,全省生猪出栏量呈递减趋势,特别是2014年执行《六条措施》后,2015年出栏量显著下降,降幅达14.2%,7年间全省生猪出栏量从2012年的2 069.05万头减少到2018年的1 421.34万头,削减生猪647.71万头,减少了31.3%,生猪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截至2018年底,全省生猪养殖总量稳定控制在合理范围,完成7 814家生猪养殖场(户)标准化改造,规模化率达到96%,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85%以上,均位居全国前列。

图3 福建省生猪出栏量的变化趋势

1.5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定实施《福建省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专项行动方案(2018—2020年)》,在17个畜牧重点县启动实施国家级或省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2019年项目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规模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达100%。制定实施《福建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省推进实施方案(2019—2020年)》,2019年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8%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7%以上,提前一年实现国家“十三五”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目标。

推进农作物秸秆和食用菌菌渣多级全量利用,制定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方案(2016—2020年)》,在11个重点县开展整县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示范带动全省农作物秸秆肥料化利用386万t,饲料化利用54万t,基料化利用5.1万t,燃料化利用3.6万t,原料化利用4.2万t,并引导培育秸秆收储运服务主体,构建起秸秆收储运和综合利用服务网络。在27个食用菌年产值超亿元的生产大县,每年利用各类农作物秸秆200万t以上,用于栽培银耳、海鲜菇、杏鲍菇等食用菌;每年消纳食用菌菌渣320万t,用作草菇、双孢蘑菇等再生产或用于制作有机肥、栽培基质、饲料等。近三年全省秸秆、菌渣综合利用率均达95%以上。

图4 福建省农膜的变化趋势

1.6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利用科技创新

加强技术模式创新,根据省情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机肥+土壤调理剂”“绿肥+酸化改良”“自然生草+配方肥”等模式,总结猪场“沼气+沼液智能化灌溉利用”、奶牛场“堆肥+沼液”及“沼液智能化利用”等3种畜禽粪污种养结合利用技术模式。异位发酵床处理畜禽粪污技术列入农业农村部“2018年农业重大引领性十大技术”,全省1 500多家生猪养殖场应用该技术,已累计建成异位发酵床260万m3,每年处理粪污1 200万t,占全省畜禽粪污总量31.6%。

加强技术联合攻关,强化多部门、多单位密切合作,建立新型农化合作关系,推动科研单位、农技推广部门、企业共同研发解决农业资源环境保护薄弱环节和技术难题。

加强技术集成推广,制定《柑橘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印发福建省主要作物施肥指导意见,集成推广水稻、马铃薯、蔬菜(大白菜)、柑橘和茶叶等5类作物14种技术集成模式。编印《福建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资料汇编》《异位发酵床处理猪场粪污综合技术》等资料,在全省推广应用。

1.7 工作机制创新完善

建立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奖补机制,2017年以来省级以上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超过100亿元,保障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各项任务措施有序推进。

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引领机制,支持2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3个区域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县、9个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创新了南方红壤丘陵绿色农业、南方山区生态农业、“近海山区”“内陆丘陵区”“沿海岛屿区”三类生态循环农业、南方水网地区生态畜牧业等一系列农业绿色发展模式,打造了一批适合福建资源环境特点的农业绿色发展样板,示范引领福建特色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创新农业面源污染市场化治理机制,在全国率先出台《福建省加快培育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市场主体方案》,大力推行“政府引导、部门监管、业主付费、专业治理、市场运作”的第三方治理机制。30个省内畜牧大县积极培育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社会化服务组织,已吸引社会资本12亿元。全省共培育第三方治理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1 300多个,2019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产业产值超过40亿元。

完善农业资源环境保护考评机制,每年将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主要指标列入省委省政府党政领导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立项挂牌办理项目、投资工程包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围,持之以恒加以推进。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建立目标责任、调度通报、督促检查、年度考评、约谈问责等五个机制,推动责任层层落实,任务有效落地。

2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虽然福建省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伐,但形势仍不容乐观。全省农业发展面临着优质农业资源短缺及污染并存的双重约束,农业生态环境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呈现出明显的生态脆弱性,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2.1 耕地资源紧张

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问题并存。从表1可以看出,2013—2018年,福建省耕地面积总体呈递减趋势,耕地面积从2013年的133.84万hm2减少到2018年的133.69万hm2,减少了0.15万hm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从2013年的114.0万hm2减少到2018年的107.3万hm2,减少了6.70万hm2,基本农田保护率也随之降低了4.92%。福建省耕地资源绝对量少且后备资源匮乏,人均耕地面积0.036 hm2,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1%。据了解,每年城乡建设要消耗约0.67万hm2的耕地,进一步加剧了农业用地紧张局面。耕地质量退化问题依然突出,存在耕地“占优补劣”现象,一些地方占水田补旱地,一定程度造成耕地生产能力下降。全省耕地土壤呈不同程度酸化趋势,部分地区耕地重金属超标,治理难度大。

表1 福建省耕地面积的变化情况

2.2 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福建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全年降水量的70%~80%集中在4—9月份,闽西北水资源相对丰富,而闽东南沿海水资源少。天然径流可利用率不高,2018年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24%,总体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农业用水在全省用水中所占比重较高,随着二三产业用水量、城镇生活用水量逐渐增加,农业水资源受非农化利用挤占压力大。此外,农业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当,用水管理相对粗放,不仅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水资源浪费。表2显示,2017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用水量均有所增加,分别比2016年增长0.90%、8.31%,但与此同时单位有效灌溉面积用水量也增长了7.35%。全省高效节水灌溉措施比例还比较低,农业用水总量控制不够严格,2018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47,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国际0.7—0.8的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从农业用水总量的相对量来看(表3),2018年全省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为46.82%,在9个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中,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超过55%的有5个设区市,即龙岩、南平、三明、宁德和漳州,其中只有龙岩、南平、三明3个设区市属于省内粮食主产区,可见农业水资源管理和利用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

表2 福建省单位有效灌溉面积的用水量情况

表3 2018年福建省行政分区的农业用水量情况

2.3 农业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下降

从图5可以看出,2012—2018年,福建省农村劳动力总体呈平缓上升趋势,但农业劳动力则呈下降趋势。全省农业劳动力从2012年的614.93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582.16万人,减少了5.3%,同时,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从2012年的43.2%降低到2018年的40.9%。福建省农村青壮年向城市、向非农产业流动,农业劳动力呈现出老龄化态势。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高素质人才匮乏。

图5 福建省农业劳动力变化趋势图

2.4 农业面源污染依然突出

一是农业化学品投入过度。化肥农药兽药等过量使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较快上涨,农产品竞争力下降和农业发展不可持续。从化肥、农药亩均使用量来看,2018年全省化肥施用量110.7万t,平均每667 m2施用35 kg,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7倍(全国21 kg);全省农药使用量4.9万t,平均每667 m2使用1.5 kg,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8倍(全国0.6 kg)。此外,2018年福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茶叶面积和果园面积合计占全国1.2%,而农药使用量则占全国3.3%。二是畜禽养殖污染不容忽视。受邻避效应和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选址落地难问题突出,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制度尚未健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2.5 农业资源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不足

福建省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积累不足,在生物资源、水土质量、农业生态功能等方面还缺乏系统的观测和监测,重要资源底数不清。绿色投入品供给不足,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绿色环保等方面的新技术还缺乏储备,先进智能机械装备和部分重要畜禽品种长期依赖进口,循环发展所需集成技术和模式供给不足。如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因农用地土壤类型多样,受体(肥料、农药、灌溉水)类型众多,土壤安全利用和修复技术也比较繁杂,各类型的土壤和种植结构适用何种安全利用措施没有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尚未形成切实可行的完整技术体系。再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中,省内畜禽养殖废弃物第三方服务机构仍然处于初创阶段,专业化处理企业技术水平不高。

2.6 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矛盾突出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农业资源环境相关问题引起了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注度高、容忍度低,要求质量安全标准向发达国家看齐。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个系统性问题,而其基础和源头还要依赖良好的生产环境。随着社会公众的要求不断提高,诉求日趋多元,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将面临更多的新要求、新挑战。

3 对策与建议

3.1 构建绿色循环发展模式

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推动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和无害化、产业链接循环化,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切实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着力从节水、节地、节能、节肥、节药、节劳等方面推动农业资源节约化利用,进一步提升水资源、耕地资源和农业投入的利用效率。要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促进养殖场建设与农田建设有机结合,推广农牧结合型生态养殖模式、农林牧渔复合型模式,实现畜(禽)、鱼、粮、菜、果、茶协同发展。要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农药包装废弃物、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根据不同资源条件、不同畜种、不同规模,因地制宜推广畜禽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专业化能源利用、固体粪便肥料化利用、异位发酵床、粪便垫料回用、污水肥料化利用、污水达标排放、水禽无水面生态养殖等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3-4]。

3.2 推广智能节水与科学施肥

发展节水农业技术,因地制宜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利用,集成推广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技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将传统的节水灌溉工程措施与物联网技术、3S 技术、作物用水调控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科技结合,建设环境友好且精准、高效、智能的现代农业灌溉体系,积极发展和推广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渠道防渗技术。落实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实现管理节水[4,6]。

推广科学施肥技术,以“精、调、改、替、沃”为技术路径,提升耕地基础地力,改善耕地内在环境。推进精准施肥,推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有效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减少盲目施肥行为。调整化肥使用结构,引导肥料产业技术优化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大力推广高效绿色新型肥料。改进施肥方式,集成推广高效施肥方式,推进农机农艺相融合,研发推广适用施肥设备,改表施、撒施为机械深施、叶面喷施等方式。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集中推广堆肥还田、商品有机肥施用、沼渣沼液还田等技术模式,配套设施设备,集中连片推进实施[7]。实施沃土工程,在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的同时推动沃土平衡,坚持种地养地相结合,有序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开展冬绿肥种植翻埋,降低土壤容重,提高有机质含量。

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突破水、土、光、温等资源环境约束,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一方面,要在用地、建设、融资、装备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快研究制定新时期设施农业用地政策,建立设施栽培、设施畜牧和设施渔业用地标准,建立保障设施农业用地的长效机制,解决好用地问题。另一方面,要加快提升智能化、机械化水平,加快有机肥施用、水肥一体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绿色高效装备推广应用,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产出水平和经营效益,并为废弃物治理提供装备支撑[4,8]。

3.3 开发农业新资源

科学开发利用再生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加强农业非常规水灌溉区划、合理灌水、污染识别、监测评价、集成应用技术等综合利用,保障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过程及后效应的安全,鼓励因地制宜推广非常规水源利用模式,增辟灌溉水源[6]。合理开发利用滩涂资源,通过滩涂围垦开发,推进沿海现代农业发展,加强滩涂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对沿海滩涂已围垦区实施改造,在“围垦—种植—养殖”旧模式上寻求新突破,提升单位面积滩涂的产出效率。加强空心村整治与开发,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体系,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激活闲置土地资源,从而提升土地资源的实现效率[9]。加强渔业资源开发,发展海洋技术装备,实施远洋渔业资源探捕调查研究,提高探捕能力。

3.4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持续推进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和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支持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鼓励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创新培育模式,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参与农民培训,逐步构建上下贯通、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发挥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职业院校、骨干企业的作用,整合科研资源,培养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技术人才;扶持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定期开展全方位培训课程,建立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到资源环境利用技术先进、模式成熟的国家观摩学习。加快乡村创新创业人才引育,引进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和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等涉农领域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在重点人才工程和科技项目评选中,提高高效生态农业领域的人才和项目比例,培养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鼓励高校毕业生、企业主、农业科技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各类人才回乡下乡创业创新。

3.5 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是促进农业资源永续利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持源头治理、防治结合,坚决把资源环境恶化势头压下来,让透支的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要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严格执行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质量标准,严格控制高毒高风险农药使用,推广高效低风险农药。要按照生态承载容量,合理布局畜禽养殖场(小区)和水产养殖空间,促进养殖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要建立农村有机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网络体系,加快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利用,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要着力减少农田残膜污染,推广应用可降解地膜、增厚型地膜,推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要实施耕地重金属污染治理,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基础上,有序推进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编制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清单并实行分类管理,优先保护质量较好的耕地,积极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严格管控重度污染耕地,严禁在重度污染耕地种植食用农产品。

3.6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鉴于农业资源环境突出问题种类多样、原因多元、系统开放、治理复杂等特征,推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要以农业信息化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动“互联网+”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紧缺资源替代上寻求新突破,以缓解水土资源约束、农业劳动力结构失衡等问题。要整合各方面科技资源,积极探索农业产业技术联盟的有效方式,搭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农业机器人、农业人工智能、农业无人机等的研发和应用,迎接未来农业。要构建农业监测和管理系统,集成推广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控湿、控温、控水、控肥、控药、控氧、控饵等智能化生产控制技术,以及种植生产污染管控、畜禽养殖污染管控、水产养殖水质管控等智能化实时监管技术,同时加强农业资源环境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信息资源,实现各类监测信息的在线化、数据化,提高信息共享效率和决策效率[4,10]。

猜你喜欢

粪污福建省耕地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我国将加快制定耕地保护法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现状 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大型畜禽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粪污处理设施装备
猪场每天利用粪污发电1.8万度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福建省“两会”上的“她”声音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