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影像与MRI影像的比较研究
2020-10-17张晓静李伟峰
张晓静 李伟峰
(许昌仁和骨伤医院 许昌 461000)
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常见的骨科类型疾病,该病症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5~65岁人群当中。目前,该病症的临床检验主要以体征检查以及病史信息的采集为主要途径,但是受到不同个体差异以及检查技术手段的差异,往往会导致诊断过程中出现误诊,这与患者的具体病变位置以及实际的影响程度都具有密切的关联性[1]。采用影像学检查是提升腰椎间盘突出诊断效率与效果的主要途径,本院主要采用CT影像技术以及MRI影像技术进行配合检查,可以有效提升最终的诊断效果,现就相关内容简单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次研究选取了院内2017年2月~2018年5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共计100例,其中患者男61例,女39例,年龄24~64岁,平均年龄(42.5±4.8)岁。分别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他病症并发情况进行核实,不存在显著差异,具有良好的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分别对患者采取CT检查以及MRI检查。其中,CT检查借助于全身螺旋扫描设备,优先进行病变部位的定位扫描,随后采取重点扫描的方式,兼顾整体扫描以及局部扫描,提升了扫描的控制效果。在扫描过程中还要对患者的脊椎突出情况、脂肪受压情况以及是否存在钙化等情况进行判断,最终找到相应的真空区间,了解淹没的原因。
针对患者采取MRI影像检查,该检查采用了西门子TMR扫描设备,患者体位调整好后对其髓核突出情况以及是否存在神经受压问题进行检查。
1.3 检测标准
在完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影像检查工作后,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进行分析,统计不同的准确率用于后续信息的验证和实验结论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工作,过程中计量材料采取t进行检验。以P<0.05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分析技术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诊断成功率对比
分别对两种分析技术条件下测得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诊断成功率进行统计分析,CT影像技术判断成功率为90%,MRI影像分析技术判断成功率为92%,两者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表1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诊断成功率对比
2.2 CT影像分析技术与MRI影像分析技术诊断特征对比分析
分别对两种不同分析技术获得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对比,发现CT技术诊断当中发现了髓核异常、后缘锐角以及边界模糊的情况较多,其中病变后出现的超出纤维环的情况较为常见,导致部分患者出现髓核突出的问题,出现椎管的上下移动。MRI分析技术获取的信息当中,出现髓核移位的诊断结果有所下降,而有86例患者出现了边缘不规则的问题,同时还存在内部水肿、局部脂肪消失等问题。
3 讨论
作为骨科常见的临床病症,腰椎间盘突出具有发病率高、诊断困难等特征。目前临床上对腰椎间盘突出进行诊断主要以体格检查与影像学检查为主要途径,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就是CT影像技术以及MRI影像技术[2]。其中,CT技术的优势主要在于整体应用的清晰度较高,良好的分辨率可以协助医生更好的判断病变的位置,同时对于病变的局部条件以及发展情况都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表征。此外,CT技术还能够精准表现出神经根的受压情况,并对周围组织相关性进行表征。腰椎间盘的突出情况主要受到钙化以及敏感性等内容影响,其缺陷则主要在于扫描技术上的区别,包括钙化等[3]。当然,CT技术也存在一些劣势和缺陷,突出体现在诊断过程中对于扫描仪器的精准度具有较高的要求,如果是较为陈旧的设备,经常会出现腰椎间盘突出误诊为膨出的问题,这样对后续的治疗往往会产生大量的不利影响。
MRI诊断技术的优势主要在于一次成像,属于矢状位的成像模式,优点在于整体性较强,可以更为全面直接的观察到患者的游离髓核实际情况,对于更好的发现一些结节的位置与状态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4]。相对的,MRI诊断技术也可以结合边缘的硬化条件以及结节的数目来判断成像情况,对于缺陷以及性能变化都可以进行判断,能够对腰椎存在畸形的患者进行诊断,但是整体来说准确率并不会高于CT技术[5]。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对比CT诊断技术以及MRI诊断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情况,两者的诊断成功率分别为90%以及92%,差异并不显著。从特征分析角度上来看,CT能够更好的判断脊髓压迫等类型的症状,但是在进行间隙狭窄类型的症状判断时表现出明显的不足。由于MRI的一体化诊断机制,其对于软组织具有很强的辨析能力,实现多方成像,而MRI本身存在无射线干涉的特征,所以对于一些局部位置进行精准判断时往往具有不错的效果,同时有经验的医生也可以根据其信号的强弱程度来进一步推断出病变的程度,对于指导后期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综合来看,CT技术以及MRI技术针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进行临床诊断,诊断率均较高,自身对比不存在显著的差异,都可以很好的应用于临床治疗与诊断当中,但是由于其本身优势与劣势各不相同,如果能够通过两种诊断技术相互结合,可以有效提升诊断成功率,更为便捷高效的确定病灶位置,对于指导医生开展下一步的治疗工作具有积极的促进效果,所以建议临床上同步推广两种诊断技术,实施联合诊断,确保诊断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