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户的家庭收入结构及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
——基于湖南省汨罗市神鼎山镇十村的入户调查

2020-10-17胡明珠

农村实用技术 2020年8期
关键词:农户生产农业

胡明珠

(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6)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旨在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是对党十九大以来对乡村衰落的有力回应。加快乡村社会全面的现代化建设,必须高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从而实现乡村社会的全面振兴。在整个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收入结构是一个重要的观察与研究视角,如果农民在其整体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基于农业农村的收入增长比整体收入增长要快,农业以及涉农收入在农户收入结构中逐步扩大,则意味着农业的效率在提高,农民才可能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因此,研究农户收入结构的演变,特别是如何提高农户收入结构中农业收入,需要进一步研究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研究农业农村经济组织的专业化发展。

本文通过对实地调研考察的结果梳理,以农户家庭收入结构为切入点,分析乡村衰落的形式及原因,指出乡村振兴的出路,即进行乡村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融合,创造新供给和新业态,提高农业收入在农户收入结构中的占比,使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最终达到乡村振兴的目的。

1 汨罗市家庭收入结构分析

我国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多种形式,本文将农户的家庭收入主要分为劳动性收入和非劳动性收入,劳动性收入根据是否与农业生产相关细分为农业生产收入和劳动性非农业生产收入。在分析中农业生产收入是家庭农业生产总收入(农业生产总收入是农作物实际产量乘以当地样本农户销售价格的均值)。非农业生产收入包括在本地的自我雇佣经营收入以及零工收入以及在外务工的收入等的除农业生产收入外的劳动收入。非劳动性收入包括国家农业补贴、养老保险以及子女赡养等外生的非劳动收入。详细分类见下表1。

表1 农户收入来源分类

样本家庭共209户,去掉一部分家庭年总收入最高值和最低值后共190户,在这190户样本家庭中,农户年均总收入为59863.45元,农业生产平均收入为4753.16元,占比7.92%,劳动性非农业生产平均收入为54500.00元,占比90.85%,非劳动性平均收入为712.11元,占比1.23%,在这三项收入类型中,劳动性非农业收入即工资性收入占比最高,养救性等非劳动性收入占比最低,详情如下图1所示。

综上分析,农户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为劳动性非农业收入即农村农户90.85%的收入来自农民在本地或外地务工,本来应该作为农民身存主业的农业生产收入占比不足10%,并且农业生产4753.16元的平均收入所对应平均农业生产成本(农户实际支付的成本,不包括入地、农民自身劳动力等隐性成本)是3284.21元,也就是说农业生产的平均毛利为1468.95元,根本不能满足农户基本的生活开支,而农民在二、三产业能获得更高的报酬,城市开始变得比乡村更有竞争力,吸引了大量乡村劳动力、资源等,加剧了乡村的衰落,引发了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如何打破乡村衰落,让农户真正以农为业、以农为家成为了必须要直面的紧迫课题。

2 原因分析

农业产出占国民经济总产出的比重下降以及农业生产收入占农户家庭收入的占比极低,都说明了农业的主导地位正在慢慢消失,农业兼业类型也由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业兼业型转向非农业兼业型,农业小部门化趋势不可避免,下面从三个方面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当前状况,只有清楚原因才能根据原因对症下药,指出解决方法。

2.1 农业的弱质性

农业的弱质性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弱质性、消费弱质性和交换弱质性这三个方面。生产的弱质性是指农业生产无法完全摆脱自然力的作用,受自然的影响大,导致农业生产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消费的弱质性主要是因为根据恩格尔定律,随着收入水平的显著提高,食品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会降低,而农产品是典型的生活必需品,这就意味着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都很低。农产品交换的弱质性则是由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和消费的连续性这两者之间的不同步引起的,由于生产和消费的不同步,使价格信号发挥作用存在时滞性且农村农户生产分散,从而导致农业经营者难以根据市场价格信号来调整生产供给决策。

上述三个方面的弱质性的共同作用最终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方面,由于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小,再加上农产品本身的特质即农产品容易变质、必须及时消费增肌了运输和储存环节的成本,使产售者在与消费者的价格博弈中处于劣势,最终导致农产品的价格始终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另一方面,农业弱质性的共同作用会导致农场品市场产生蛛网式波动,简言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利润的实现不稳定性,同时会面临较大的风险。

2.2 农业生产剩余分配不均

在工业化初期,为加快工业化的步伐,我国农业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形式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了大量的原始积累,农业生产资料的上涨幅度高于农场品收购价格的上涨幅度,最后这种不等价的交换导致大量的农业剩余流入工业。随着工业化发展,工业开始对农业有一定的反哺,但是由于前期的不等价交换导致农业资本累积薄弱,农业产业链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农户在加工、销售等环节利益流失,导致农业与工业之间利益分配不公,农业剩余的分配仍然有利于工业。

传统农业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劳动力、土地、水、阳光等作为生产的基本要素,在技术等外部状况不变的情况下,农民不会有获取新的生产要素和改变原有生产要素的动机,因此农民要获得较高的利润就要将传统的生产要素达到最优配置,也就是“精耕细作”,但是由于农业的弱质性导致农业利润受边际效益递减的作用突出,传统生产要素投入比例一旦超过最佳配比,农业利润就会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现象,也就是说“精耕细作”存在自然的极限,即使是在精耕细作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比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要想提高农业的投入产出比就要打破这种低水平的均衡。然而,一方面,长久以来的农业生产剩余的分配不均导致农业的资本积累薄弱,另一方面,打破原有的低水平平衡需要大量的资本积累,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就导致传统农业职能不断的进行基本的简单再生产,没有办法推动农业效率的提高,农业及涉农收入无法在农户收入结构中进一步扩大。

2.3 农业多工能性的丧失

根据经济学理论的划分,往往将农林牧渔视为第一产业,然而这种划分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在这种产业分割的视角下,强调和放大的时农业的经济功能,从根本上忽视了农业的多功能性。产业分割视角下不断强调和放大农业经济功能的后果是农业必须和二、三产业同台竞争各种生产资料和生产要素,由于农业对自然的依赖以及其弱质性等特征,并且因为二、三产业具有高收益率,竞争的结果毫无疑问的以第一产业的失败而告终,大量的劳动力、资本等资源流入二、三产业,乡村对原本长居于此的农村人口也失去了吸引力,最终导致农户收入结构中农业生产的收入降低而外出务工的收入提高,农户收入结构不断失衡,加剧了乡村的进一步衰落。

3 乡村振兴出路

3.1 深化农业工业化

农业工业化即工业资本进入农业,对农业进行改造,利用工业技术等手段克服农业的弱质性,同时能通过延伸产业链等形式发挥规模经济作用,降低能也生产成本。

农业工业化能够减少农业生产对自然的依赖,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同时运用技术来相对缩短生产周期,突破农业生产在时间上的周期性和空间上的分散性的问题,并且能够根据市场供求状况来相对及时、有效的调节生产,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农业生产和交换上的弱质性。另一方面,农业工业化通过对农产品价值链的分工,形成产前、产中和产后经营一体化的链状经济,农产品的加工再制造能够使农产品及其衍生物多样化,创造“需求效应”,调节消费者的欲望差,提高农产品的消费价格弹性,克服农产品消费上的弱质性。

现阶段,我国农业逐渐开始由手工生产转向机械化、科学化生产,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但在农业机械化、科学化生产的同时,农业的生产成本也增加了,深化农业工业化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在提高产出率的同时控制或降低生产成本。目前农村农业用地的使用属于粗放型,即土地使用呈碎片化,不能很好的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深化农业工业化就要转变经营方式,农业经营方式由土地碎片化使用向集约型转变。首先农业机械化生产要实现规模农业,扩大土地经营范围,达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的目的。规模农业可以是两个方面的,一方面可以对现有的农业用地进行整理达到规模农业,另一方面,可以对农业资源多层次开发,利用土地的地下层、地面层以及空中层等,发展立体农业,同时荒地也能重新获得高效利用。规模农业可以打破小农经营的束缚,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避免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源不必要的浪费,降低农业农业生产成本。

3.2 三产融合,重拾农业多功能性

三产融合的基本原理是充分发挥加法效应和乘法效应,将农村的要素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在三次产业间的优化配置,培育新产业和新业态,形成“农业+工业”、“农业+旅游服务业”、“农业+工业+旅游服务业”等产业间的融合与链接。例如,依托产业聚集,根据农业生态的多样性,发展有地区性特色的专业生产带,深化乡村品牌建设,从而推动乡村旅游等新型产业的发展,激活农村产业发展动力。

在破解乡村衰落难题时,从战略层面有必要超越产业分割局限的视角,充分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在产业分割的视角下,片面的放大农业的经济层面的功能,从根本上忽视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实际上,除经济层面外,农业还有政治层面、文化层面、社会层面以及生态层面的功能,例如提供休闲旅游空间、陶冶自然情操、保存生物资源、维持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等。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居民消费加速升级,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城市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与日俱增等问题,乡村的绿色食物、清新的空气、美丽的自然风光、健康舒适的生活方式等对城市居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由此产生了大量对农业多功能性的新需求。因此,乡村除了提供充足的实物外,还可以以满足城市居民对乡村休闲旅游、文化风俗、生态环境等新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民实现本地就业,直接增加农业收入,另一方面,加法效应和乘法效应的相互作用,农业的产业链得到延申并与二三产业融合,培育了新业态,农民在农业领域就业、创业的机会越来越多,以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4 结语

由实地走访调研结果知农户收入结构中农业生产收入占比不总收入的10%,不能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而制造业、服务业具有更高的流动性和收益率,城市变得更加由吸引力,大量的乡村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资源不断流入二、三产业,不断向城市聚集,农户收入结构不断失衡,加剧了乡村的衰落于凋敝。农业生产收入占比低深究其原因主要为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农业的弱质性导致农产品的价格低,农业利润不高,且存在蛛网波动,农业利润不稳定且风险较大。第二个方面是是因为我国工业化初期是以农业为代价,大量资源流入工业,农业资源积累薄弱,少量的资源无法打破农业的低水平平衡,导致农业陷入低效率、简单再生产的恶行循环。最后由于产业分割导致农业的多功能性被忽视,在经济功能层面农业无法与二、三产业竞争,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二、三产业,农户务工收入逐渐成为乡村农户最主要收入来源,农户收入结构严重失衡。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打破乡村衰落这一现代化“铁律”成为了紧迫课题。深化农业工业化能够克服农业弱质性、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和规模化,发挥规模经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而重拾农业的多功能性进行产业融合的重点则在于将乡村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新业态,激活乡村活力。最终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充分发挥加法效应和乘法效应,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新业态的形成,打破乡村着振兴产业融合的壁垒,提高农业生产收入占比,均衡农户收入结构,以真正实现乡村“以农为家、以农养家”。

猜你喜欢

农户生产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可食用香水玫瑰成农户致富新选择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农户如何称取和配制小用量固体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