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从医院到社区中的应用效果探究

2020-10-15叶红梅

健康大视野 2020年12期
关键词:护理方式慢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

叶红梅

【摘要】 目的:探究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从医院到社区的无缝隙护理管理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用性。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作为本次研究实验时段,按照本次实验要求,将其中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本次实验对象,按照自愿随机原则将所有患者进行两组均分,单组样本量设置为30,分别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单纯应用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患者应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记录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和焦虑、抑郁评分。结果: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实验组,而实验组患者的情绪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更低,提示实验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相较于对照组更弱,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从医院到社区的无缝隙护理模式,能够有助于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提高患者的情绪状态,避免患者出现抑郁和焦虑情绪,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护理方式;无缝隙护理管理;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

【中图分类号】R7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12-279-01

慢性心力衰竭在目前临床上较为常见,属于一种复杂的症状群,主要是各种心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的表现[1]。慢性心率衰竭在发病后病情较长,且容易出现反复发作,但随着患者的治疗,患者的症状会逐渐恢复,需要进入社区治疗,而社区医疗机构缺乏和医疗条件缺乏,会导致患者的治疗效果受到影响[2]。故而在进行护理时,做好患者的无缝隙护理管理,能够使患者的病情得到康复。探究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从医院到社区的无缝隙护理管理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用性,取得良好的成果后整理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作为本次研究实验时段,按照本次实验要求,将其中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本次实验对象,按照自愿随机原则将所有患者进行两组均分,单组样本量设置为30,分别记名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在19-63(41.6±2.5)岁,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6:14);实验组患者的年龄在23-60(42.8±3.1)岁,患者男女性别比为(15:15)。

所有患者在入院时资料纳入我院数据库中,由统计人员进行资料分析,确认患者个体状况稳定,基本资料录入Excel表格分析后未见明显差异,可比性良好(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急救护理方案,根据患者状况以及医师要求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实验组患者则选择从医院到社区的无缝隙护理管理方案: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家庭访视时,需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评估,了解患者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了解患者是否有烟酒等不良嗜好,评估患者对心力衰竭病症了解的程度以及对知识的渴求程度。在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家庭访视时,需要做好患者的健康指导,告知患者如何做好自我评估并告知患者在出现不适症状时的自我处理方式,做好下一次访视时间的预约。

在对患者进行家庭访视时,需要做好患者的护理干预,告知患者应当每日做好用药,并教会患者如何识别自身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现象。告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多食用钾元素含量较高的食物,例如水果和新鲜蔬菜等,同时告知患者利尿剂在应用时时间不可过晚,避免影响夜间休息。如果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应用血管扩张细则,需要告知患者各种用药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患者在饮食时应当少食多餐,并且注意晚餐不可食用过多,严格控制盐的摄入,避免患者受刺激。

1.3 评价标准

对所有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同时采用SDS、SAS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进行评价,以60分为界限,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的不良情绪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实验数据选择SPSS22.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收集校正。本次研究统计操作由同组检验人员开展,计量资料(年龄、评分值)选择T值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选择X2值进行检验,以P<0.05作为数据差异界限,说明统计学差异存在。

2 结果

2.1 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成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68.54±3.58)分,低于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90.68±4.14),差异显著(T=22.1562,P=0.0000)。

2.2 情绪评分

实验组患者的情绪评分相较于对照组更低,实验组患者的SDS和SAS评分分别为(45.21±3.68),(43.58±3.74),对照组患者的SDS和SAS评分分别为(61.85±4.65),(63.47±5.63),提示实验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态相较于对照组更弱,数据差异显著(TSAS=15.3534,TSDS=16.1179,P=0.0000)。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原因与多种心血管疾病都有较为密切的关系[3],而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不仅应当做好患者的用药调整,还需要做好患者的护理配合,这样才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从医院到社区的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4],在应用过程中以患者作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无缝隙护理,来保证患者在回到社区后的护理效果。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发展,医院到社区的无缝隙管理模式能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使患者的再次入院率和病死率大大降低。

综上所述,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从医院到社区的无缝隙护理模式,能够有助于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提高患者的情绪状态,避免患者出现抑郁和焦虑情绪,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碧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从医院到社区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8(04):176-177.

[2]劉海燕.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20):206.

[3]吴小平.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6):157.

[4]何慧英.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34):52-54.

猜你喜欢

护理方式慢性心力衰竭心力衰竭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冠心病心力衰竭应用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