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杰”彭艳:研制“精海”系列无人艇震撼世界
2020-10-15吉意
吉意
她是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央军委专家、中国海洋智能无人系统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在无人艇领域她摸爬滚打已14年,带领一支年轻团队攻坚克难,所向披靡!研制出了“精海”9个系列无人艇,广泛应用于中国海事局海巡船、“雪龙”号科考船、国家海洋局海监船、海洋地质调查船等,惊艳祖国海洋。其成就举世瞩目!
怀揣梦想挑战一个全新的科研领域
在世界无人设备家族中,空中无人机、地面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风生水起,但在浩瀚的海洋和江河之上,聪明灵巧的无人艇正大显身手。在中国,一名叫彭艳的80后女科学家正领航着“无人艇”的发展。
彭艳于1981年出生在沂蒙老区的一个农民家庭。“我家生活不宽裕,但爸爸说‘只要你们愿意读书,我和你妈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读书,爸妈起早贪黑做豆腐,下午卖完豆腐再去附近厂子打零工,一天只能挣十来块钱。即便生活压力再大,我们姐妹俩的学费都要靠四处借,可爸爸对生活依旧充满激情。他经常带着我和姐姐跑到东边马陵山上,抓野兔、看远处的风景,生活里总是充满乐趣。”父亲身上那种不畏困难、热爱生活的激情,给了彭艳巨大的精神支撑。2000年,她的高考分超过一本线40多分,被沈阳建筑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录取。大学期间,彭艳坚持勤工俭学,很少回家。“寒暑假和周末,我就骑着二手自行车在城中穿梭,一天要做四五份家教。虽辛苦但很快乐。”四年后,彭艳考上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硕博连读,并选择了智能无人艇作为研究方向。
当年经常有人好奇地问彭艳,你这博士高材生为什么选择研究海洋智能无人艇这项极“冷门”的课题?彭艳笑着回答,其实,自己与“无人艇”结缘,是源自对蓝色海洋的痴迷与敬畏。这也是她从小的梦想。从学生时代起,她就对海洋有一种特殊的情结,对工科也非常感兴趣“。我国拥有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1.4万公里的岛屿岸线以及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中国是个海洋大国,而我们致敬它的方式,就是开展智能无人艇的技术研发。”126年前的那场中日甲午海战,造成中国装备落后致远舰沉没,邓世昌等爱国人士英勇捐躯,这一幕也深深刺痛了彭艳。“居安岂敢忘危?科技是海洋强国的核心竞争力,所以我选择了研究海洋智能无人艇。无人机、无人车已经很多人在做了,我想挑战一个更新奇、潜力更大的領域。”彭艳从小胆子比较大、也敢于突破,她认为任何事只要肯做,就有60%的可能成功,因为70%的人听说难已经放弃了。
2008年,彭艳博士毕业就开始在大洋大海边测试无人艇,参与到了上海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罗均、谢少荣教授的团队,从事智能无人艇和仿生控制方面的研究。谢教授感叹:“彭艳特认真,做事爱钻研,身上有一股拼劲。”2010年10月,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成立,年轻的彭艳被任命为执行院长。领导找她谈话:“彭艳,你可要挑起这副担子,组建一个团队,给我干出样子来!”彭艳郑重地“嗯嗯”两声,但深知身上的压力之大。
带领团队在大海里“翻滚”练就提升能力
到任后,彭艳组建的科研团队有个别出心裁的名字――“精海”团队,寓意用精卫填海的精神,披荆斩棘去开拓无人艇事业,填补国内空白。其麾下的“精海”无人艇命名就出自“精卫填海”的故事。研发之初,此项技术在国内还属前沿领域,可供借鉴和参考的经验很少,全靠自己摸索。起初无人艇在避障、感应等方面经常出现问题。后来彭艳悟出一个道理:为了确定产品可靠性,让无人艇能在海上平稳地“跑”起来,最后能精准执行任务,就离不开海测。海测怎么测?怎么试呢?“就是我们科研人员坐着工作船跟在无人艇后面一起出海,在海上一蹲守就是半天甚至一天。测试过程中,有时会撞上礁石或养鱼设施等。”一年中彭艳和团队成员有近半年在海上,平均两个月就有一次海试,足迹遍布东海、南海、黄海。从关键技术突破到工程应用,就需要大量的海上试验。“我是头儿,我先上!”彭艳总是义无反顾。她丈夫苦笑:“我家那位‘女神在10年里有一半的时间都在海上度过。”
海上环境十分恶劣,冷风吹、海水泡,还要能忍得住晕船,耐得住寂寞。“我们冬季经常下水作业研究,最冷的时候在救生衣里还要穿上羽绒服,外加一件大衣,才能勉强承受;夏天常被晒到脱皮。而最难受的还是晕船。”彭艳说工作的常态是一边吐得昏天黑地,一边坚持完成试验任务。一次,她晕船吐得够呛,几个同事强行把她“架”进船舱内,彭艳喘息了一阵,待稍微平复又立即投入工作。2012年彭艳怀孕7个月时,眼看着海试进入关键时期,她挺着大肚子、带上婆婆、扛着“羽绒服外披军大衣”的装备赶到海边。家人都很理解支持她。她说,她也希望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后来随着儿子的出生成长,我就告诉他,这不仅是妈妈的一份工作,更是梦想。”怀孕那段时间,同事们都劝她注意休息,彭艳哪听得进呢,尤其是在无人艇海试的节骨眼上。
彭艳说,我们最宝贵的不只是做出了多少艘无人艇,而是有一支心特别齐的团队。每一个“精海”系列无人艇的诞生,对团队来说,都像孕育出一个充满希望的新生命。“精海”团队很年轻,平均年龄32岁。作为团队的带头人,彭艳觉得,团队里除了小伙子,就是“女汉子”,大家一起没日没夜地研究,为研制复杂水域无人自主测量装备奠定了重要理论和技术基础。“没想到,这些80后、90后年轻人特别能吃苦。”既能探索国际学术前沿,又具有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整个团队充满着活力、朝气和凝聚力。无人艇是个大系统,每次出海都要十几人甚至二十人相互协调。“我是男孩子性格,细不是我的强项,但我会做战略,抓好关键点。发现大家的特长,把每个人的优势都释放出来,取长补短,整个团队就可以所向披靡。”
“精海系列”无人艇实现了中国无人艇在南海巡航和南极科考等关键领域从无到有的应用,正是用这种“精卫填海”般的精神换来的。就这样,十年磨一剑,千余次海试后,彭艳的“精海”团队无人艇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奖无数。美国一位顶尖科学家指出:“中国在无人艇领域取得了进步,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中国的精海系列。”
攻坚克难研制“精海”9个系列无人艇的科技“女神”
中国有7千多个岛礁,有数十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深度还不到5米,在这些岛礁周边测绘海图,用吃水深的海测船是不行的,海图对国家的海洋权非常重要,这个只有用无人艇来解决。无人艇吃水很浅,能够实现自主航行、自主避障、自主地进行岛礁测绘。通过无人艇上的声纳发射声波到海底或者暗礁再反射回来,再通过专门的声呐测绘法,海底的地形地貌就出来了。但无人艇对岛礁的测绘,技术上也面临不少困境,彭艳和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无人艇是在海面上移动的机器人。从2013年开始,彭艳带领课题组研发“精海1号”无人艇一炮走红——随中国海事166海巡船赴南海巡航,承担了对南海诸岛礁海域的测量和检测任务,还完成了勘察相关航路、检验海图等航海资料准确性的工作,实现了我国无人艇在南海第一次应用。此后,彭艳的“精海”系列无人艇屡立奇功“:精海2号”搭载在“雪龙号”上赴南极进行科考任务,在南极罗斯海发现了适合“雪龙”号抛锚的新锚地,并探明了其12平方公里水域下地形测绘资料;“精海3号”随“向阳红19号”赴东海进行大范围海图测绘,填补了岛礁群海域、浅滩测绘空白;“精海4号”用于内河湖泊环保、水利、生态监测……精海8号作为一艘轻量型无人艇具有路径规划、导航避障、目标识别等功能,执行任务全面。2017年8月,彭艳率队参加中国第一届无人船国际比赛,荣获大赛“优秀技术奖”,获世界机器人大会组委会特别奖,“精海”系列研制居世界先进水平。国际专家伸出大拇指,夸奖彭艳“顶呱呱”。2018年1月,桑吉轮油轮在东海撞船沉没,彭艳紧急率无人艇赶赴现场,仅半个小时,就成功完成沉没海域的应急探测。为打捞和这次事故的后续处置提供了珍贵的一线数据支持。“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的科技成果随时可以发挥作用,我觉得特别自豪。”桑吉轮事故应急处置回来后,彭艳几天没见的7岁儿子上前一把抱着她说:“妈妈,我想你,我也要和你一起做无人艇。”“好儿子,乖!”彭艳紧紧抱着儿子潸然泪下……
团队成员说“彭院长”有“两个孩子”,即无人艇与儿子。彭艳听后哈哈大笑。“不错,我是有‘两个孩子”“儿子是2012年出生,可以说我们母子俩都是伴着无人艇长大的。因为我常带着年幼的儿子与他奶奶出差。”她说,孩子还在肚子里时,自己就整天跑单位做研究,我对自己说这是给孩子的胎教,长大一样爱科学。“儿子出生不满5个月,我就带上他,和婆婆出差到现场。”在上海时,彭艳就把儿子“寄存”到实验室旁开辟的“亲子间”,女同事也都带来玩具,让玩具陪伴孩子。每每半夜收工,儿子总是以各种姿态在那张躺椅上睡去。“无人艇与儿子,都是我亲生的‘两个孩子,我一样的爱,一样的亲!其实,儿子就是想和媽妈在一起。但更多的时候我不能陪他,我抱着委屈的儿子,告诉他,妈妈很爱你,但是妈妈要努力去逐梦海洋。儿子上小学放暑假时,总是说‘妈妈带我去无人艇。我带孩子加班甚至出差,或者一个多月见不到孩子,都成了家常便饭。”
从事无人艇研制以来,彭艳收获了不少荣誉。她的名字威震全球业界。2019年《花开中国-时代女性盛典》“三八”国际妇女节特别节目中,彭艳作为中国杰出女性的四位代表之一,受邀参加了这一盛典。现场,她和团队中的“精海十大女将”首聚公演,齐声唱响《铿锵玫瑰》,将科技女性璀璨的“精海”力量演绎得淋漓尽致……2019年9月,彭艳来到2019级上海大学研究生开学典礼现场发言,勉励大家:“人生是寻找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谈到未来,她双眼放光,“我将站在世界前沿的高度,和一大批有海洋情怀的科研人员,一起攻坚克难,为新时代海洋强国战略贡献力量。”彭艳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