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郭永虎:匠心传承竹马戏

2020-10-15白英

青春期健康 2020年18期
关键词:马头竹篾竹马

文/白英

郭永虎

说起“竹马”,首先让人想到的是李白在 《长干行·其一》中所写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那两小无猜的儿童游戏。其实,在山西寿阳,至今还保留着一种与“竹马”息息相关的古老艺术形式,那就是寿阳竹马戏,亦称为寿阳大竹马。竹马戏正如其名,大多以马戏为主,兼有戏谱,是唱念做打的功夫,它兴盛于明清时期,历史悠久。演出剧本有《唐朝八大将》《幽州降香》等,演唱曲调有《山坡羊》《马腔》等,唱腔接近山歌调,半说半唱,以说为主,只有武场,没有文场,根据剧情需要大多为武将角色。演员面部化妆,身着舞台服饰,前后扎竹制马架,脚踩半截高跷,并组成一组组武打场面。2008 年,寿阳竹马戏被列入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寿阳松涛竹马戏剧团的团长郭永虎,既是竹马道具的制作人,也是竹马戏的传承人。

“金戈铁马都在戏中”

穿挂竹马

“罕山村中演竹马,锣鼓铙钹咚咚镲,金戈铁马风云会,足下高跷乱杂沓。”罕山,地处太原、晋中、寿阳三市县相交之处,是古老的民间武术和民间艺术之乡。我来到罕山这天,恰逢罕山过庙会,要在山上的文昌庙祭祀演出。一进村口,就见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个中年男人忙碌地指挥着众人搬运道具,近前一看,果然就是松涛竹马戏剧团的团长郭永虎。

郭永虎的性格是憨厚中带有几分儒雅气息,在他的带领下,演员们化好彩妆、穿好戏服后,准备登台表演,最重要的表演就是演员踩跷上马穿挂道具。一个穿好戏装的小姑娘“上马”引起了周围村民的一阵惊呼:只见她麻利地将两根近1 米长、中间横着一截小木棍的高跷与自己的双腿牢牢绑在一起,脚底正好踩在那截小木棍上,这便是踩高跷者的受力所在,全身的重量都要附在这两根木棍上面。

在确认木棍与腿已合二为一后,小姑娘“腾”地从台阶上站起来,旁边的人拿过马形道具放在地上,马身长约1 米2,宽40 厘米,高30 厘米,中间是用来穿过人身体的方孔,小姑娘麻利地跨进道具中间的方孔中,把竹马背起来,瞬间“变装”成了一个骑马挎刀的古代武将……观众看得是目瞪口呆,还没等反应过来,几位演员也全都穿挂完毕,踩着高跷骑马呼啸而过。

竹马戏集高跷、竹马、武打、民间舞蹈和戏剧于一身,既结合了高跷的魁伟高大,又利用了竹马的彩饰造型;既有人们熟知的戏剧人物故事,又有刀枪剑戟的激烈拼杀,精彩的表演分外引人注目。果然,几位“战将”踩着高跷,跨着战马,拿着兵器,全身披挂闪亮登场,马身着红、黑、白等各色彩衣,活灵活现,马头会动,马身会舞,马尾能摆,真如神兵天将,策马从远古飞奔而来。在或急促或舒缓的锣鼓声中,马蹄铿锵,铃铛作响,马鞭飞旋,你来我往,把剧中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精湛的表演仿佛带人们穿越回古代的漫漫征程。

“金戈铁马都在戏中。”一场竹马戏演罢,但在我的心中仿佛余音不绝。走在下山的路上,听得松涛阵阵,郭永虎一样是感慨万千,说起竹马戏的历史,忆起竹马戏的传承,满怀的激情像是决了堤的口子,倾泻而出。

“有了马才能开戏”

郭永虎,1962 年出生于山西寿阳平头镇罕山村,初中毕业后在村里当会计、村干部。进入21 世纪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被重点关注,作为在竹马戏家族长大的郭永虎,从小浸润在浓厚的民间文化氛围当中,倍感责任重大,于是就一直奔走在整理、挖掘竹马戏的历史,组织竹马戏的编排和演出之路上。

虽然资料被损毁得严重,但他硬是根据父亲和村里其他老人的回忆,整理出5 个竹马戏剧本,让原本濒临失传的曲目得以延续。恢复竹马戏项目,还有一项难题就是道具问题。当时的郭永虎参考着全村仅保存下来的两匹竹马,开始恢复竹马制作技艺。为了制作出重新复排演出用的竹马道具,他连饭也顾不上吃,为收集材料,他四处奔波,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为了抢救性挖掘整理和复排竹马戏,光自己投资在竹马戏的排练、服装、道具上的花费就高达几十万元。

罕山村地处寿阳去往省城太原的交通要道,连接307 国道的秋郭线从村中通过,来往的车辆很多,我们走到山下,只见山下公路旁有一处马路超市模样的排房建筑。郭永虎说,这个超市原本是为了方便过往路人与村民的,也是维持自家生计的,但为了办竹马戏剧团,他无暇顾及生意,如今这里已经成了制作竹马道具的车间,竹马戏剧团的基地。

上马待战

糊麻纸

刷清漆

装饰马头

晾晒马头

成品马头

虽然门上的招牌还在,但屋内货架上摆着的却是琳琅满目的各种竹马制作原材料。竹马戏要传承,要创新,要排演新剧目扩大表演队伍,道具制作很关键,而现在的竹马道具制作全靠郭永虎,他除了要负责演出排练,还要把闲暇都利用起来加紧“拴扮”竹马。“有了马,才能开戏啊!”

“做好一架竹马,至少得要四五天的时间。”郭永虎介绍道,制作竹马需要破竹篾、糊纸、糊布、彩画、上漆等20 多道工序,还要用到竹条、麻纸、草纸(牛皮纸)、水胶、调和漆、各色平绒布等多种材料,工序中最难的就数扎马头和画马眼了。马头虽小,但是整个道具的点睛之笔。竹马头部是用竹条与麻纸黏合起来的,先是用干土块雕刻成马头模样,依着模具用薄竹片编框架,然后用水胶一层层将纸糊裱在框架上,为了让马头结实还需要每糊2 层纸加糊1 层粗布,裱糊时要粘实,保证平展,不能有皱褶。每糊3 层就要晾干一次,待充分干透以后再轮回,一直糊到1 厘米厚为宜,一般得糊10 多层纸。

如果说马头要传神,那马身就是要结实。马身需要和演员配合完成各种动作,最重要的就是耐摔打。“竹马身子制作,全部是用竹版、竹篾编扎固定制成,用其他材料不能代替,否则就不叫竹马了。”郭永虎说,制作马身是最费事的,要做一只好竹马,可以跳很多年都不会坏,取材很关键,竹子必须为有韧性的生毛竹,而且竹节不能过多过密。材料选好后,先要把竹竿破开划成竹篾,然后用竹篾一圈圈编出马的框架。做马身框架定型是个难点,特别是底边,连起来周长要3 米,必须得坚固,还需弯成椭圆状,这就需要挑一些4~5 厘米宽、半厘米厚的竹片,先在水里泡湿,再用火加热弯曲成型。

马身的框架造型

马身的竹架组合

马身画彩

成品竹马

郭永虎一边说着,一边在手上为我演示。他点上一堆火,小心地把竹条在火上烤软,然后细心地脚踩手扳,坚硬的竹条在他手中就像柔软的面条,任凭摆弄,一根根不起眼的竹篾,通过简单的小刀、铁丝等工具连接加固,逐渐地显现出马身的形象,虽然目前还只是骨架,但是郭永虎的双手仿佛赋予了竹篾鲜活的生命,整体的形态呼之欲出。

“代代传承代代新”

郭永虎表示,近些年来,社会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让他倍感欣慰,2008 年,寿阳大竹马被评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2 年,又被列为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重点项目;2015年,失传多年的竹马戏《三英战吕布》终于在罕山村成功上演,引起民众的广泛关注。此后,逢年过节,郭永虎带着演员们穿着鲜艳服饰,背起竹马,扛起旗帜,操起乐器,挥起马鞭,穿梭于乡村、集会,无论严寒酷暑,风雨无阻。更是于2019 年承接在山西省举办的全国第二届青年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等几项重头活动,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观众的好评,名声也越来越响。

竹马戏的演员们在表演

郭永虎戏剧团的演员们都是当地的村民,他们在劳作间隙坚持排练起竹马戏,饰演“吕布”的王宝明感叹道:“沉重的竹马背在身上,还要踩上高跷,做出各种动作、造型,有时一跳就是一天,要说不累是假的,但是,我们每次都认认真真、诚心诚意对待,尽可能做到完美,对得起观众、对得起马。有时遇到不顺心的事,一背起马,我就浑身有劲,一切不愉快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竹马就像一股绳,把大家都拧在了一起。可喜的是,如今的竹马戏剧团有了新鲜血液,郭永虎的女儿不到30 岁,已经跟着爷爷和爸爸演出10几年的竹马戏了;还有饰演“吕布”的王宝明也带着女儿入列……真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种一代代地传承赋予了这一古老戏种坚韧不拔的生命过程。

郭永虎与女儿

郭永虎带领的竹马剧团

郭永虎带领的这样一群人,饱含一腔热血,传承着祖祖辈辈的虔诚和技艺。他们当中,有父女、爷孙、夫妇,有执着的组织者,有每日从外地赶来教习的老师傅,有十七八岁的年轻姑娘,有默默无闻、甘愿做后勤的老伯……寿阳这一片土地,这一轮暖阳,见证了竹马戏从古至今的风风雨雨,见证了每一位文化传承者付出的心血与汗水。他们坚信,只要有代代子孙不遗余力地传承,竹马戏定会在这片热土上继续流传下去。

猜你喜欢

马头竹篾竹马
郎骑竹马何处来
老手艺人能用竹篾编二维码
竹篾簸箕上的花菇
寻访竹艺足迹传扬工匠精神
马头星云
凯恩斯的手
NO.5竹马
Desoutter马头动力工具自动送钉系统推动高效率装配
可爱的小马玩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