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要谨防低血糖
2020-10-15小伟
文/小伟
提及糖尿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血糖太高,要降血糖,殊不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不仅要控制好血糖,更要警惕一系列的并发症,尤其是在高温天气,更易出现低血糖。有学者认为,高血糖的危险是以年计的,低血糖的危险是以秒计的。低血糖不仅是老人和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中最大的绊脚石,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
低血糖比高血糖更危险。医学上将低血糖定义为:健康人血糖<2.8毫摩尔/升,糖尿病患者血糖≤3.9毫摩尔/升。人体内降低血糖的激素只有一种,就是胰岛素,而升高血糖的激素有很多,包括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性激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一旦发生低血糖,人体为了保护重要器官的运转,会本能地动员升糖激素去对抗胰岛素。但是,升糖激素除了升高血糖,还有升高血压、收缩血管的作用,于是会导致心脑缺氧,从而诱发心肌梗死、脑中风。因此,糖尿病患者、老人更要注意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一般人血糖低于2.9 毫摩尔/升时,会出现心慌、手抖、出汗、饥饿难忍症状。而平时血糖较高的糖尿病患者,当血糖降到6 ~7 毫摩尔/升,就会出现上述状况以及焦虑不安等,且血糖下降速度越快,症状越明显。对老年人来说,低血糖的危害甚至高于高血糖,它会造成血糖大幅度波动,损害中枢神经系统,促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时可致命。
低血糖是一个善于“伪装”的危险“选手”,人们很容易将低血糖错认成以下疾病:
冠心病——低血糖有时会导致出冷汗、面色苍白、心前区不适等表现,好像心绞痛发作一样。这是由于血糖降低使交感神经兴奋,促进了去甲肾上腺素等物质的释放,诱发类似心绞痛症状,其实不一定是心脏的问题。
脑血管病——低血糖发作时会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肢体无力、言语不清、肢体偏瘫等表现,也可表现为类似癫痫发作时的双眼上翻、肢体抽搐等症状,会被错认为脑血管疾病。
精神病——低血糖还会表现出一些精神症状,如脾气性格大变、举止异常等。这是由于脑细胞所需能量几乎完全来自血液中的葡萄糖,当血糖浓度过低时,脑功能便会紊乱,严重时会形成类似精神疾病的症状。
低血糖发作时的“升糖”策略:怀疑低血糖时应立即测定血糖水平,无法测定血糖时要暂时按低血糖来处理。轻度低血糖但神志清醒,可以吃15 ~20 克糖类食品,如几粒糖果、几块饼干或喝半杯糖水。最好服用葡萄糖,可以达到迅速缓解低血糖的效果,一般十几分钟后低血糖症状就会消失。
如果是糖尿病患者,在上述步骤之后需要每15 分钟监测1 次血糖,如果血糖水平仍然小于等于3.9 毫摩尔/升,需再口服15 克葡萄糖。如果血糖水平高过3.9 毫摩尔/升,但离下顿饭时间在1 小时以上的话,可适当吃些米饭或馒头等食物以防止低血糖再次发作。
值得强调的是,预防低血糖不同患者方法不同:对于打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一天要检测血糖3 ~4 次。口服磺脲类或格列奈类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一天应检测血糖1 ~2 次。查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可以,如果发现血糖偏低,一定要加以注意,找医生调整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