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析
——以“党建+专业”教育体系研究为主

2020-10-15赖洁瑜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相关者应用型主体

赖洁瑜,林 霞,张 慧

(广州工商学院 经济贸易系,广东 广州 510850)

党建工作最根本的目的是为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政治保障[1]。只有把高校的党建工作融入教学的中心工作,才能真正将党的领导落到实处,才能将党的伟大思想融入到学校的发展大局。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从当前我国国情、党情、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变化,乃至党建工作的内涵建设需要而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应用型高校是为国家培养生产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2],是建立和完善我国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党建工作应紧密结合区域、产业和专业。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切实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专业课程建设,才能把党建工作贯穿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过程,以满足学生对专业技能培养和思想塑造的需求。本文从当前应用型高校党建工作的现状与问题出发,提出“党建+专业”的教育体系,探索高校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创新途径。

1 “党建+专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1.1 多主体参与的融合体系

“党建+专业”教育体系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它涉及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社会公众等多个参与主体。为了进一步说明不同主体在党建及专业教育中的关系和作用,这里引入管理学中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分析,并结合贾生华等人[3]提出的方法,按照主动性、重要性和紧急性三种属性,将不同的利益主体划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蛰伏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三种类型,如表1所示。

表1 应用型高校“党建+专业”教育体系利益相关者类型

核心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高校领导层、高校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师、学生,他们是应用型高校“党建+专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主体[4],在体系的建立、运作和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蛰伏利益相关者包括企业和社会组织,他们作为“党建+专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参与者,不仅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应用和反馈评价的场地,更为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各类资源和保障;边缘利益相关者包括兄弟院校和社会公众,由于这类群体并不直接参与校内的相关工作,因此他们在交流互动、社会服务和氛围营造等方面的作用往往容易被忽视。各类参与主体处在“党建+专业”教育体系的不同体位,他们具有不同的权责和利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并互为因果,共同形成层次分明、多元参与的互动体系。

1.2 三层次的内涵观

三层次内涵观是指由“顶层建设、党政服务、专业思政”三个层次所形成的内涵观。“顶层建设”是指从应用型高校党建工作时代性的需求出发,紧密围绕当前国际政治新格局、我国政治新形势以及国家经济建设新要求的总体方向,落实党建和教育教学工作的总体思想、方针和路线,把握明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党政服务”是指应用型高校的党的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应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标。应用型高校应从社会服务的角度,以高效的党建工作与市场和行业主动对接,运用组织共建、党员共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知识创新等多种形式保持党政教育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形成“区域+产业+专业+党建”相融的人才培养体系;“专业思政”是指全面提升专业课程的思政内涵,重视学科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发展战略,确保专业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清晰定位,充分三者的相互支撑的作用。三层次的内涵观为“党建+专业”教育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对体系的建设起价值导向作用。

1.3 多层面的互动形态

在应用型高校“党建+专业”教育体系中,各参与主体根据不同的目标和需求,在三层次的内涵价值观指导下形成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互动形态。

宏观层面涉及社会、制度、文化等环境。这一层面对“党建+专业”教育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和约束作用。首先,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变化发展的,而这一变化必然会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学科选择、课程目标、教育教学改革内容等诸多方面。同时,政府的治国方针、政策导向、观念价值、政治氛围等则通过高校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文件学习、主题党日活动等多种形式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产生引导作用。中观层面涉及高校与校外企业、社会组织、兄弟院校等不同组织主体间的互动关系。这一层面的主要焦点在课程研发、师资培训、合作平台建设等环节。应用型高校的专业教育和学科建设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这就决定了应用型高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必须以市场和行业需求为瞄准。因此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充分体现与时代、环境、行业、岗位、技能等方面的关联,促进高校与其他主体之间的紧密合作,提高党建教育内容的多样性、有效性和实践性。微观层面涉及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师和学生。这一层面主要探索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具体问题,如师生如何充分利用各类教育教学资源,通过有效途径和方法,重新构筑现阶段符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国情,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切实提升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的专业科学内容。

三个层面虚实结合,单向和双向互动并存,各自围绕不同的目标在不同要素作用下相互运行、相互制约,形成多层面的互动形态,并不断加快信息的传递和资源要素在体系内的流动,为“党建+专业”教育体系的良性循环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2 “党建+专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路径

2.1 宏观层次,多方主体共同营造开放、包容、活跃的氛围

宏观层面是指“党建+专业”教育体系外部的社会环境,这一环境包含政策支持力度、文化氛围状况、经济活跃程度等。其中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对这一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影响最大。近年来,国家和教育部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和指导性文件,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等各级党组织关于深入落实基础党建工作的多项文件中均提到,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各项工作全面提质升级。这些指导文件的出台从宏观上对高校的党建工作和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还缺乏整体架构的顶层设计和各级参与主体的联动协调机制。因此,未来政府还要从全局出发,牵头推进和完善“党建+专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细化具体措施,建立各级主体的互动协调机制,平衡多主体的矛盾和利益,发挥多主体的联动效应,合理分配资源,保障各方主体持续地参与到“党建+专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中。

2.2 中观层次,明确各参与主体角色定位和利益诉求,实现互利共赢

在“党建+专业”教育体系中成员们有各自的角色定位和利益诉求,并在系统互动中不断转变,产生或正或负的能量从而影响其他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和互动效果。因此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角色定位、平衡各方的利益,形成共识,才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保障体系的持续发展。

(1)明确各主体角色定位,形成对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共识

高校领导层是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者和资源统筹者,在“党建+专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从内部来说,高校应从氛围营造、制度建设等方面切入,建立“党建+专业”教育体系向各教学单位渗透的有效路径和机制,并提升内部成员对“党建+专业”教育体系的内在认可度和接受度。从外部来说,高校应探索多类型合作模式,增强与校外各方主体的互动关系,共同推进“党建+专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政府作为宏观环境的创设者和指导者,可通过政策性文件为体系的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导和原则,并为各方参与主体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作为蛰伏利益相关者,一方面他们在“党建+专业”教育体系中作为市场代表与校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深度参与体系中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设计等具体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他们作为中介者和支持者,通过资金、场地、人员、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投入成为推动教学体系良性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兄弟院校和社会公众是边缘利益相关者,是整个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们在激发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本校党建工作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充分吸纳广大兄弟院校和社会公众参与到体系中,使其成为“党建+专业”教育体系的共建者和支持者。

(2)满足各主体利益诉求,实现互利共赢

应用型高校的专业功能和学科建设对人才的培养侧重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其专业教育具有明显的市场指导和实践应用特性,这就决定了应用型高校具有与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建立长效合作关系的强烈诉求。目前应用型高校虽然通过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共建实验实训基地、开设定向班等多种形式实现学校与市场的对接,但党建工作方面的合作却甚少开展。因此应充分考虑企业、行业组织等参与主体的现实需要,深入了解他们的价值需求和利益诉求,从“党建+专业”的体系构建、实施模式、资源保障、评价体系、质量反馈等具体问题入手,切实解决课题体系的建设和实施问题、各参与主体的对接问题,才能提高校外主体与校企合作的意愿,从根本上提高课程体系发展的内生动力。

2.3 微观层次,从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促进专业和学科与党政教育的融合

(1)教学内容上,通过课程内容改革和开设融合性试点课程的方式提升课程的内涵建设

过往应用型高校重专业轻思想,重技能轻素质,重教学轻党建的现象十分普遍,党建和教育业务“两张皮”的问题十分突出。通过课程改革,将原专业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党政教育内容相结合,可有效改变这一现象。这需要相关科任教师打破专业课程在教学理念上的局限性,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目标,重新建立以培养政治思想与专业技能并重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其次,开设融合性的试点课程。将部分条件成熟、师资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内容联系紧密的课程作为试点进行融合性改革,争取成熟一门建成一门,并在教材编写、社会实践、专业技术转化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2)组织形式上,形成课程内外共建共施的氛围全面提升学习体验

课外,充分发挥团委、党支部、学生社团等组织在学校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明确这些组织和部门在专业学科学习中的思想带头作用,鼓励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积极组织专业学习、学术探讨、社会实践、技能交流等专业活动,并以党建知识渗透其中,多形式多渠道增加学生接触党建和思政教育的机会。课内,以组建学习型学生党员学科小组的形式,健全课内党建教育的工作单元和思想细胞,发挥班级党员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配合科任教师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带动和帮助后进学生,鼓励他们主动接受和获取思想政治知识,并逐渐形成政治素养。

(3)教学手段上,创新专业科任教师的教学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从改变现有的教育方式入手,充分利用当前最合理、最高效和最新颖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如将微信、微博、公众号、微视频、微电影、微话题、微讨论等新媒体技术和平台引入具体的课堂教学工作中,采用翻转课堂、对分课堂、双驱动式教学、理论教学、互动教学、实践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授课方式有机结合,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性,统揽全局资源,坚持整合有利于党建工作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各方力量,“因课制宜”,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的同时接受思想的熏陶和塑造。

猜你喜欢

相关者应用型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校园篮球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演化博弈分析——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何谓“主体间性”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商业模式设计:从共生体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