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失地农民的工作获得

2020-10-15马继迁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工资收入失地农民户籍

马继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失地农民数量迅速增加。据相关统计,2020年底失地农民人数将突破1亿[1]。大批失地农民面临“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尴尬局面,他们徘徊在城市边缘,成为新的社会弱势群体。工作缺失是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会给他们带来严重个人风险、家庭风险、社会风险,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社会学认为,个体的境遇是个人努力和社会结构制约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循着个体主义和结构主义两种视角展开思考,教育、普通话技能等人力资本因素与户籍、区域等结构性因素对失地农民群体的就业状况分别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哪一类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一、文献回顾

失地农民问题受学术界广泛关注,涉及安置补偿、就业与创业、权益与社会保障、城市适应、市民化、身份认同等多个议题。就业问题是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相关论述较多,相关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就业现状、影响因素、失业后果、就业促进举措。探讨“影响就业的因素”时,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常被论及,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作用较少被关注。

众多研究表明,教育等人力资本对失地农民的工作获得产生正向影响。文化水平是表征失地农民就业能力的重要信号。较高的教育水平有助于失地农民非农就业[2],获取更高工资[3],提升进入中上层职业的几率[4]。受教育程度越高,创新能力也越强,对失地农民创业越有利[5]。对于已获非农工作且取得城市户籍的失地农民,低教育水平会给其工作适应带来负面影响,易陷入边缘化生存状态[6]。

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类型,各自的语言交流系统完全不同。在传统农村社会中,方言是主要交流体系,对乡民社会的凝聚起到重要作用。而城市社会的开放性决定了普通话的重要地位。失地农民从农村职业系统转向城市职业系统以后,语言等沟通交流方式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普通话水平高低对其工作适应产生重要影响。普通话熟练的失地农民从事较高层次职业的可能性更大[4]。

一些文献关注了地区、户籍等劳动力市场分割因素对进城农民就业的制约作用。其中,讨论户籍制度影响的论著较多。户籍制度形塑了二元劳动力市场,对外来劳动力就业机会、就业待遇、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歧视与排斥,致使外来人口只能从事最底层、最低级的工作,很难有机会进入较高层级岗位[7]。受户籍制度排斥,农民工的工资水平也显著低于城镇工的平均水平[8]。城乡身份的户籍分割也是影响农民工频繁变换工作的关键因素[9]。地区分割对劳工就业的影响也被论及。魏万青[10]分析了珠三角、苏南、浙江三大发展模式(包括区域差异)对劳工收入的影响。刘林平等[11]研究发现,区域特征对农民工权益状况影响明显,珠三角与长三角农民工就业状况差异较大。

与流动农民工相对而言,失地农民可以视为本地农民工。流动农民工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研究失地农民有借鉴意义。一些学者也论及了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失地农民就业的影响。翟年祥等[12]研究认为,受现行城乡分割就业制度的影响,失地农民不能享受城市居民待遇。许恒周等[13]研究发现,“家庭所处区位特征”对征地意愿有正面影响。区位越好,发展水平越高,就业机会越多。总体上看,专门论证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失地农民就业的影响的文献,还不多见。

综合来看,已有的失地农民就业议题的相关文献,多侧重于讨论人力资本的影响,较少关注劳动力市场分割变量的就业效应。笔者将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分割变量同时控制起来,考察这两类变量对失地农民工作获得的影响。

二、研究假设

人力资本理论为工作获得提供了强势分析视角。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包括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技能、经验、健康状况等因素,是一种可以带来经济收入的生产能力[14]。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机会,提高采取行动的能力,对个人的职业获得、工资待遇提升等具有积极意义。

文化程度是反映劳动者人力资本存量的核心要素,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本变量。文化程度越高,知识积累会越多,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就越强。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方面具有比较优势[15],他们能对信息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更快更准确地发现工作机会。文化程度高也有利于劳动者做出更出色的工作业绩,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在制约工资水平的诸多因素中,文化程度是基础性影响因素。就失地农民而言,人力资本是制约其就业的瓶颈要素。

普通话技能是一项重要的人力资本。普通话是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通用交流工具,普通话水平也意味着城市化程度。流利的普通话可以让失地农民更便捷地获得工作机会,也方便其入职后的工作交流,助推其职业发展。

基于已有人力资本理论,结合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人力资本对失地农民的工作获得具有正向影响。

H1a:失地农民文化程度越高,就业的几率越大,就业后的工资收入也越高。

H1b:失地农民普通话越熟练,就业的几率越大,就业后的工资收入也越高。

劳动力市场不是均质的,也并非完全竞争,而是基于户籍、区域等因素被分割成多个部分,各部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存在一定差异。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为审视失地农民就业现象提供了一种结构主义的分析理路。

户籍作为一种重要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机制,对劳动者的工作获得影响深刻。在城市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时,已获城市户籍的失地农民,更容易被城市就业体系接纳,找到工作的机会大大增加。户籍也影响工资收入,外来劳动力与城市劳动力工资差异主要来自于户籍歧视[16]。未获城市户籍的失地农民,在城市边缘或次级部门就业,难免遭遇工资、工作环境等诸多不如人意的情况。

地区分割是指因地理位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造成的劳动力在不同地区就业存在分割状态。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发展不平衡,市场化进程差异较大。Xie等[17]指出,在研究中国时,“考虑区域异质性很重要。不仅因为中国不同区域的经济活动很大程度上受到各区域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差异的制约,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工业改革一直存在一个区域维度”。按照市场化的逻辑推理,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就业质量也高。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市场体系成熟,就业机会多,农民失地后再次就业的可能性也越大。产业集聚产生的规模效应使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相对较高。西部由于自然条件差,区域环境欠佳,经济较为落后,城市吸纳非农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农民失地后的就业机会也少,劳动力工资水平相对较低。中部地区失地农民的就业情况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失地农民受雇就业的工资水平,与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一致。

由此,循着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分析路径,提出如下假设:

H2:地区、户籍等劳动力市场分割因素对失地农民的工作获得产生重要影响。

H2a:相比西部失地农民,中部地区失地农民就业的可能性较大,东部地区失地农民就业的几率更高;工资收入从西部到东部也呈现出梯度升高趋势。

H2b:获得城市户籍增加了失地农民的就业机会,对工资收入也有提升作用。

三、变量、数据与样本

(一)变量设计

失地农民的工作获得从两方面来考察:工作机会获得、工资收入获得,由此形成本文的两个因变量。自变量包括两类:一类是人力资本变量,包括受教育年限、普通话熟练程度;另一类是劳动力市场分割变量,包括户籍、地区。本文还引入一些可能影响失地农民工作获得的变量作为控制变量,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党员身份等。各研究变量的定义见表1。

表1 变量的定义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情况

分析数据来自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6)的被征地农民数据,其中适合的样本1838个。本文选取18~59岁的劳动力样本共1322人进行分析。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是一项全国性的综合社会跟踪调查项目,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ISSS)负责。其数据覆盖26个省份(不含新疆、青海、西藏、内蒙古、海南及香港、澳门、台湾),代表了中国95%的人口,质量较高。样本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表2 样本的描述统计

四、结果与分析

表3报告了失地农民工作机会获得的模型估计结果。人力资本模型显示:控制其他因素后,失地农民的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其获得就业机会的几率升高16%(e0.150—1≈0.162);普通话熟练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失地农民获得就业机会的几率升高21%(e0.189-1≈0.208)。劳动力市场分割模型显示: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获得城市户口使失地农民的就业几率升高了65%(e0.503-1≈0.654);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失地农民获得就业机会的几率分别是西部地区失地农民的2倍(e0.715≈2.044)和3.3倍(e1.197≈3.310)。在联合模型中将人力资本变量与劳动力市场分割变量同时控制起来时,他们的作用依旧十分显著。简言之,在失地农民工作机会获得方面,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因素都呈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比较人力资本模型和劳动力市场分割模型的决定系数可以发现,人力资本的影响稍大些。因此,H1a、H2a被证实。

表3 失地农民工作机会获得的回归模型

表4给出了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失地农民工资收入的影响。模型中因变量工资收入仅指代受雇就业者的工资水平。人力资本模型显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失地农民的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其工资收入上升3%(e0.033—1≈0.034);普通话熟练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工资上升5%(e0.387-1≈0.473)。劳动力市场分割模型显示:城市户口失地农民的工资比农村户口失地农民高21%(e0.190-1≈0.209)。中部地区失地农民的工资收入与西部失地农民相当,这一情况与假设不一致,是重要发现;东部地区失地农民的工资比西部高23%(e0.203-1≈0.225)。联合模型中:将人力资本变量与劳动力市场分割变量同时控制起来时,他们的作用仍然十分显著。比较模型的决定系数发现,劳动力市场分割变量的影响略大些。表4的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分割因素对失地农民的工资收入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可见,H1b、H2b基本都被证实。

表4 失地农民工资获得的回归模型

由表3、表4还可以看出,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年龄对失地农民工作机会、工资收入的影响都呈倒“U”型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机会获得和工资收入获得的几率都逐渐增加;到达一定年龄后,两种几率又逐渐下降。男性农民获得工作的几率明显比女性农民较高,受雇就业后工资水平也显著高于女性。失地农民党员获得就业机会的几率比非党员高,但受雇就业后的工资水平收入却比非党员低。

五、小结与讨论

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本文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6)数据,考察了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失地农民工作机会、工资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人力资本对失地农民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获得工作机会和工资收入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土地被征后,文化程度越高、普通话越熟练的失地农民,越可能就业;受雇就业后,文化程度较高者和普通话较熟练者,其工资收入也较高。第二,劳动力市场分割因素对失地农民获得工作机会和工资收入也都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获得城市户籍者越可能就业,受雇就业后的工资也越高。从西部到中部再到东部,失地农民的就业几率呈梯度上升趋势;受雇工资,也是东部最高。

工作获得是就业质量议题的重要范畴,一直都是经济学和社会学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两个学科的基本假设与研究视角不同,主流经济学家侧重于研究工作获得的微观决定机制,认为劳动力市场中的求职者孤立于其所处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之外,劳动者能否获得工作机会或高收入,取决于其人力资本的多寡。社会学家认可人力资本等微观因素的作用,但更强调社会结构的影响和制约,认为任何个体的职业获得和工作收入都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结构。本文的结果证实,人力资本的微观决定机制和劳动力市场的宏观决定机制同样重要。就失地农民就业状况而言,人力资本因素与劳动力市场结构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两者的影响作用大致接近。这一发现,对个体主义和结构主义两种视角同时做了验证,具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

在当前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战略背景下,推动失地农民顺利就业,提升其就业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针对失地农民个人,开展多层次就业培训,提升其就业能力

根据失地农民的年龄、文化程度、求职意愿等不同类别,分层次开展培训,重点侧重于文化知识、经营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培训,促进失地农民向不同领域转移就业。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的作用,深化培训效果。政府相关部门要出台配套政策,鼓励职业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工作,并由政府购买社会化培训成果。中职、高职院校要安排专项招生计划,吸收失地农民接受职业教育,推动失地农民的技能和学历共同提升。失地农民会说普通话,是一种“硬核”实力,普通话熟练的农民更受企业垂青和厚待,应将普通话技能培训纳入培训内容。通过给予多层次的就业培训,切实提高失地农民的可持续就业能力。

(二)在社会整体层面,实施梯度扶助策略,消减结构性因素的制约作用

认清户籍、区域等结构因素的制约性影响。失地后未获得城市户籍的农民,需高度关注。各种公共服务往往与户籍挂钩,没有城市户籍,在就业时容易遭受制度性歧视。失地农民就业的洼地在西部,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失地农民,是就业扶助的重点。通过实施梯度扶助战略,有重点地对非城市户籍失地农民、中西部失地农民进行就业扶持,推动失地农民就业形成均衡发展态势。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的龙头作用,尤其重视社会需要的低端社区服务业对失地农民就业的带动作用,推动失地农民在第三产业充分就业。城市的制度环境、人际环境与农村不同,要建立增强环境适应的扶助机制,消减环境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失地农民顺利融入城市社会。

猜你喜欢

工资收入失地农民户籍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山东淄博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及对策
论失地农民职业化的问题
征婚信息
热议
陇南市武都区特岗教师收入来源的调查
失地农民体育参与现状调查——以甘肃省为例*
像户籍管理员那样熟悉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