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腾冲市“1346”工作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

2020-10-15

今日民族 2020年6期
关键词:腾冲民族团结少数民族

2020 年1 月19 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来到腾冲司莫拉佤族村(司莫拉,佤语,幸福的地方)。考察中,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并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让腾冲各族干部群众备受振奋和鼓舞,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投身到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中。腾冲市按照贯穿1 条主线,打好3 张特色品牌,明确4 个到位,实施6 项工程的“1346”工作法谱写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围绕“一条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实开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及深入腾冲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贯彻活动。制定了“1+1+7”系列贯彻落实措施,形成1 个意见统领全局、1 个方案分解任务、7 项措施全面落实的格局。在全市上下通过原文学、视频学、集中学、研讨学、党课学、跟进学的“六学”模式,建立“个十百千万”学习宣讲制度,着力打造30 余个学习体验点,规划“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心向中央·振兴边疆”等5 条学习体验线路,开展以“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增强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决战脱贫攻坚”等五个专题学习讨论,深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民族团结重要指示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打好“三张品牌”,汇聚磅礴力量

打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品牌,充分激发奋斗精神。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市委党校和腾冲干部教育培训学院的培训主体课程,因班制宜设置爱国主义教学单元和专题。以国殇墓园、和顺图书馆、李根源故居、艾思奇故居、腾冲市革命烈士陵园5 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依托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将参观现场教学点纳入必训科目,制作《腾冲 腾冲》《腾越殇魂》等视频,刊发《剑扫风烟》《关山血泪》等书籍。滇西抗战纪念馆与腾冲市中小学共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学校”,长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从2013 年开始定期开展“小小讲解员”寒暑假培训班。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围绕“爱国、敬业”主题,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多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继承革命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在学习中不断升华“腾冲精神”,激发全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精气神。

打好侨乡品牌,广泛凝聚人心力量。腾冲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山水相连,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有海外华人华侨、港澳台同胞30 多万,分布在24 个国家和地区。腾冲紧紧围绕“凝侨心、聚侨力、汇侨智”的目标,立足腾冲籍华侨华人,加大与海外华人华侨的联谊,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一是走出去开展外宣外联工作。每年由市领导带队组织相关部门到泰国、缅甸等地开展慰侨访演,拜会侨领,了解侨情,介绍腾冲发展情况。每年向缅甸、泰国等国家和香港特区寄送《腾冲文化》《和顺乡》《极边第一城》《吉祥》等刊物,积极宣传腾冲。二是请进来开展外宣外联工作。积极搭建沟通平台,每年利用春节、清明节、“边交会”“返乡话腾”等重大节日及庆典活动,邀请腾冲在外知名人士和缅甸、泰国腾冲侨领、侨商回腾参加活动,使远方游子深入了解腾冲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腾冲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通过多形式的交流活动,增强了他们与祖籍国人民的乡情、亲情,筑牢了“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

打好全域旅游品牌,共建美丽幸福新家园。按照“城市公园化、园区景区化、村寨(工厂)景点化、产品礼品化”的发展路径,打造全域旅游全域景区,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坚持以人为要、以文为魂、以水为脉、以山为势,合理布局公共服务、旅游要素、民俗观光、农家体验等特色功能,将传统村落和人数超过千人的自然村,打造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景区景点,全市现有A 级景区22 个,被列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中国琥珀之都。2019 年,接待游客1958.8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1.82亿元。通过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市基础设施水平、群众收入、生活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美丽的家园更加美丽,幸福的日子更加幸福。

明确“四个到位”,高位高标准推进创建

组织领导到位。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创建办。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全市重大工程、重大工作同安排、同部署,2014 年起先后制定出台《腾冲县建设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示范点创建3 年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腾冲市深入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实施方案》等,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责任到人。

资金保障到位。2014 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00 万元的专项资金开展创建工作。全市共整合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各类资金200 多亿元,全面夯实民族乡镇、村(社区)、自然村组基础设施,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宣传动员到位。制作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纪实专题片,“十百千万工程”纪实书册,通过互联网、标语、文艺表演、群众会议等形式加大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力度。在宣讲中采用边境地区重点宣讲、民族地区个别宣讲、双语宣讲等模式,用心用情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中国故事,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阿昌族茶产业

责任压实到位。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纳入全市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作为乡镇、部门的基本任务,列为全市各级各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评选文明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的重要指标。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加大对乡镇、市级部门和有关单位的检查指导和督查考核力度,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实施“六大工程”,激发全民创建活力

(一)实施经济跨越发展工程,厚植民族团结进步根基。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近年来,在两个民族乡镇先后投资32 亿元建成槟榔江三岔河水库,投资57亿元建设“荷花湾”项目;投资22 亿元建成腾陇高速腾冲段,投资72 亿元开建腾猴高速。以“五美一最”建设为抓手,全市148 个少数民族自然村全部实现“五通”“八有”“三达到”的目标,建成2 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34 个民族团结示范村和6 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紧紧围绕“世界健康生活目的地”的目标定位,以“大健康”产业统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形成傈僳族以草果、小耳朵猪种养殖,傣族以烤烟、草莓种植、民族特色食品经营,回族以清真食品经营,阿昌族以茶叶、烤烟种植等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

(二)实施民生事业改善工程,增进全市各族人民福祉。市级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的比重达73.1%,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9.7%和98%,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公共资源优先向民族聚居村寨配置,14 个少数民族村均设立了村卫生所,全额补助3 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和6 个沿边行政村沿边群众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费用。全市乡镇公办幼儿园实现全面覆盖,2019 年义务教育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指标,被认定为全省教育先进县。不断加大少数民族教育投入,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办学条件,2014 年制定了高中阶段世居少数民族学生录取照顾办法。全市3 个贫困乡69 个贫困村脱贫退出,52335 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其中少数民族贫困人口7088人。制定少数民族、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工作专项方案,瞄准少数民族脱贫攻坚的短板弱项,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增强少数民族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动力。

(三)实施民族文化繁荣工程,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民族文化广场9个,14 个少数民族聚居村都建起了“农家书屋”,支持世居少数民族举办民族传统节日、民族民间歌舞展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活动。保护传承民族文化,腾冲市共有各级名录项目及传承人293 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2 项,少数民族项目传承人74 人,出版了傈僳族、阿昌族、佤族历史人物传、口传文学等书籍,武术竞赛项目和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等优秀表演项目在全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积极挖掘腾冲中原文化与边地少数民族文化、异域文化相互融合的鲜明文化特色,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

(四)实施沿边开发开放发展工程,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云南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等发展机遇,主动融入中缅边境经济合作区和“一线两园建设”,以边民同族同源、语言文化相近的文化优势,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突破口,以投资贸易、产业发展、能源合作、人文交流为重点,建立近50 万亩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基地,组织开展7 届腾冲边境贸易交易会,着力推进边民互市贸易,2019 年实现进出口总额6.54 亿美元、增长75.7%,边民互市贸易额达4.18 亿美元、增长109%。外贸经营主体稳步增长,新增备案登记外经贸企业35 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签约引进项目21 个,到位资金399 亿元。

(五)实施民族团结示范工程,推动民族关系和谐交融。抓党建引领。深入实施红色引领聚心、红色文化育民、红色产业富民、红色治理美丽、红色共建固边、红色典型示范六项工程,着力推进“军警地”共建,持续推进边境党建示范带建设,切实让国旗、党旗“飘红”在边境一线。强队伍建设。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人才干部。目前全市机关公务员共有2785 人,其中少数民族245 人,占8.79%,共有科级领导800 人,其中少数民族领导73 人,占科级领导干部总数的9.13%,均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推“十进”创建。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乡镇、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寺观教堂、进军(警)营、进医院、进景区、进村寨的“十进十创”为创建载体,打造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示范创建格局。

(六)实施基层治理带动工程,保障民族团结一家亲。强化基层治理工作。在城市围绕“到支部·在一起”主题,健全城市党组织体系,实施“四双工作法”和“三位一体”治理模式,着力推进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在农村围绕“支部到组、自管到户、商量到人”主题,推广“1+1+N”的农村末梢治理模式,构建农村治理新格局。从就业就学就医和文化娱乐等日常环节入手,开展“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民族联谊活动,构建嵌入式社会结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民族宗教事务治理,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和协调民族、宗教关系,积极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形成各民族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完善涉及民族方面的群体性事件调处预案,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家庭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做到“一户一策”明确包保化解措施。

猜你喜欢

腾冲民族团结少数民族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腾冲:慢一点,更幸福
少数民族的服装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赴汤蹈火 腾越游踪
极限挑战火了腾冲还是腾冲火了极限挑战?
邵应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