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乡村区域发展对策
2020-10-14郑佳宁
郑佳宁
[摘 要]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农民即人口的城镇化,实现人在城镇定居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实现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城市化。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乡村不应只是作为城市发展的后备资源庫为其提供原材料和建设用地等,不应单纯依靠城市发展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而是应重视激活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区域发展。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因地制宜;区域发展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10-55-2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想实现新型城镇化,就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在逐步实现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依靠城市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农村的单一发展模式弊端显露,挖掘乡村自身特点,推进乡村发展路径多样化,因地制宜实现乡村区域发展成为新的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不单是立足于土地的城镇化,而是强调人口城镇化,注重激发人民内需,以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 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传统的城乡发展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如城镇化引发的城市发展不足而乡村衰退速度过快,从而导致城市对人口的吸纳不充分,是当前“三农”问题的主要来源。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者与非农产业劳动者的收入差距逐渐扩大,导致越来越多的务农人员选择进入城市务工,以获取更加丰厚的报酬,进城务工人员也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推动者。而在农民进城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很多问题。
1.1 乡村片面化发展
在传统的城乡发展模式下,乡村大多作为城市的附加品,为城市发展提供原材料、劳动力及土地,依靠城市的拉力进行发展。在这种模式下,只有部分建设用地和相关建设活动参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缺乏乡村整体规划和与城市的良性联系。按照城市规划来建设乡村,使乡村失去了灵魂和活力。而且由政府由上而下做出规划,依靠基层农民群体作为执行者实施,不能体现出农民的切身需求,执行能力较低。
1.2 农业发展相对不足
现阶段,我国以家庭为单位的耕作模式为主,农业生产者主要追求农产品价值最大化而非产量最大化,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较低。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造成农业技术较落后,农业市场活力缺乏,难以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交通问题、资金缺乏和人才储备不足也限制了农业综合效益的获得。
此外,过度强调土地集约利用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性,在土地过度规模化集约利用的情况下,将有一大部分农民失去土地而被迫进城务工。而农民普遍教育水平较低且技术能力有限,盲目入城后因缺乏技术能力而无法保证自己的生活,城市的容纳能力和公共服务设施有限,此时的社会保障体系及户籍制度尚不完善,无法为他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在此背景下,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多是年迈的老人和儿童,农民离村不离地的问题严重,而老人和孩童劳动能力较低,导致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低甚至撂荒,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2 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促进农村区域发展的措施
2.1 以农业发展为中心激活乡村发展的内在动能
历史和理论研究表明,在农业经济中,农业发展对贫困的消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而人口与土地表现出来的“城进乡退”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因缺少相应的劳动力、充足的资源和相应的技术而导致农业发展相对滞后,从而造成农业收入与非农业收入差距扩大,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要想实现乡村发展,首先要解决农业这一重点问题。农业现代化并不是单纯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当地的农业发展模式,形成符合当地特色的完整的产业组织来提高农业收益。依据乡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环境要素构建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实现土地高效和可持续利用。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销售新模式、新平台出现在乡村,解决交通和资金等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因素,为实现农民创收,增加乡村内部收益,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激发乡村区域内部的经济活力,在保障国民粮食安全的同时,有助于避免出现农业过度依赖非农化而导致的城市中心化发展。
2.2 探索多元化乡村发展路径,推进乡村发展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并非所有乡村都适合进行城市化建设,需要认识到乡村发展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村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摒弃单纯迎合城市发展的农村发展模式。对于乡村的建设方案,应切合当地实际状况,结合其历史人文及地质自然特点进行规划设计。对于农产品资源丰富的地区,以农业带动经济发展,可适当发展农家乐及采摘项目提高农业收益;对于山水林湖自然条件优渥的地区,注意保护自然地,使第三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对于地理位置便利且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可依靠第二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乡村经济发展。一村一个样,不照搬,不固定,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建设。要想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促进乡风建设,还应摆脱政策依赖,保障新农村建设在乡、镇级别的政策自主性,避免在执行过程中出现茫然无序的状况。
3 结语
在因地制宜探索乡村区域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提高农民收入减少其对土地的依赖,在保障乡村原有容貌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整合农村居民点,形成有序的乡村居民社区,并完善乡村公共设施和政府配套功能,以实现城乡公共产品和服务公平化。同时,整理零散的土地,实现集约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参考文献
[1]甄峰,赵勇,郑俊,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发展研究:唐山、秦皇岛乡村个案分析[J].地理科学,2008(4):464-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