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滁州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路径研究
2020-10-14程艳
程艳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全面小康社会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激发农村活力、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本文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滁州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取得的成绩,同时找出问题并分析原因,并针对滁州市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融合;产业融合市场主体;利益联结机制
乡村振兴是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方针之一,乡村振兴强调乡村的产业兴旺。为此,姜长云等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策略。滁州市委、市政府坚决拥护和执行党和中央的方针政策。近年来,滁州市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村产业融合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滁州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深化农工结合
据统计,2018年末滁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6家,有56家达到省级标准,更有3家达到国家级标准。有盼盼、银鹭等知名企业。着力打造滁菊、施集茶叶、小岗村粗粮饮品、凤阳蓝莓、健颐源蜂蜜、管坝牛肉等知名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了大米加工、生态茶、食品加工、绿色蔬果、农家土蜂蜜、生态畜牧六大主导产业。
2018年滁州市实现全年粮食总产量559.9万吨,,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810.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0.4%和11%。全市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企业数量242个,产值约79.4亿元,对规模工业贡献率为9.8%。
(二)推动农旅融合
滁州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有7家4A级旅游景区。知名景点包括琅琊山、皇甫山、狼巷迷谷、白鹭岛度假区、令狐山风景区、花园湖公园等。红色文化景点包括小岗村、藕塘烈士纪念馆、半塔保卫战旧址、龙岗抗大八分校纪念馆等。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滁州市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深度发展休闲农业新业态,形成了农家乐、观光采摘、观光农业园区、亲子娱乐型生态农庄、红色文化游等经营模式。
(三)助力农商联动
2017年8月全椒县“滁州颐高电子商务产业园”正式启动,颐高产业园围绕互联网+、创新创业等主题,并结合全椒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以及便捷的交通优势,全力打造集电商营运中心、颐高电商大厦、网货博览城、智慧社区为一体的创业生态圈。2019年以来,知名互联网生鲜电商平台纷纷进入滁州市场,创新采用“线上订线下取,今日订明日取”的互联网新零售经营模式,在滁州迅速占领了广大市场,并与本地蔬菜、生鲜农业专业合作社进行了深度合作,增加了本地农产品的销路。
同时,滁州市坚持线上与线下互动,立足本地市场和抢占外地市场相结合,积极推介本地农产品与各大商超、外地食品加工企业对接,开展订货洽谈会等。此外积极推动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服务农村电子商务。
二、滁州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分析
(一)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产业链延伸融合模式是以滁州健颐源蜂业有限公司、安徽小岗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农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等为依托,针对蜂蜜、小岗本色粗粮饮品等农产品,对其除生产外的其他环节向产业链的其他方向延伸。包括产业链向后融合、产业链向前融合。
(二)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这种融合模式是指现代农业发展不能拘泥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思维,要积极拓展农业产业功能的外围延伸。滁州市近年来已经着手挖掘本地的文化、旅游等资源,推动农业与其融合,从而打造出一批优质的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的新项目。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本地农业资源,为农民在传统农业收入基础上获得额外收益,还能通过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形成绿色高效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三)技术渗透型融合模式
在目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下,农业传统的线下直接交易模式将被改变,另外可以借助新技术为农村引入智慧健康养老、高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滁州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产业融合处于初级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产业融合质量不高:一是产业融合的链条短,农业附加值较低。农业三产融合在滁州市起步较晚,绝大多数农户只种植基本的农产品或参与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农产品就地加工转换率不高。经调研滁州市众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大米、面粉的初级加工,缺乏技术含量和品牌含量,难以创造可观的农产品附加值。二是仍存在农业的功能开发相对不足的现状。滁州市目前存在眾多的发展模式单一的农家乐、草莓等水果的观光采摘,农业生态园建设缺乏亮点,不能吸引大规模的优质消费,
另外是滁州市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近几年滁州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总额均不到3%,明显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农村供电、供水、供气条件不稳定,交通道路、仓储物流及休息服务接待设施落后,大部分农村地区不具备专业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加大了企业建设成本和困难,推进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配套设施支撑不足。
(二)产业融合市场主体培育不足
目前来说,滁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任然存在很多不足。一是滁州市可能已经有不少的专业大户发展了果蔬、禽类养殖等,但并没有普及家庭农场。二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这块,数量仍然偏少,生产经营方式单一,缺少集产、加、销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合作组织。三是虽然目前滁州市有不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大部分与农户联系不紧密,也并没有起到带动农户生产创收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产业科技水平含量低
由于农户传统思想和文化水平有限等原因,使得农民关注的只有农业产量、成产技术等问题,对于新兴技术关注度普遍偏低,造成科技在农业中投入比例较少。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大数据的应用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对于科技生活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在消费过程中也强调便利性。但滁州农村发展还并未跟上,同时也不能跟上社会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不能很好的融入到现代农业社会的发展中来。
(四)产业融合环境有待改善
农村物流目前现在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但是随着电商普及势必改变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因此农业储存和运输中的保存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发展,农产品物流发展现在已经迫在眉睫。另外环境保护方面,在来安的家禽产业中,粪污的无害化处理是通过消纳技术和产生有机肥进行的,但是对于一般经营主体来说技术方面还存在不足。
(五)产业利益分享机制不健全
产业融合中农户利益保障度不高,产业利益分享偏向农业企业尤其是龙头大企业。一是产业融合中合作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农业订单为主。二是部分社会商业资本参与农业投资过程中倚仗资本优势挤占农民利益空间。三是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这些都不利于农村产业融合的长期稳定发展。
四、推进滁州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
统筹整合各界力量,积极完善农村产业融合配套的融资机制,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优先保障农村水、电、气的供应,统筹规划交通道路、仓储物流及休息服务接待设施建设,保障农村具有专业的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
提升农村产业融合程度则可以考虑:首先,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其次,进一步开发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
(二)大力培育农村产业融合市场主体
第一,大力促进农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的发展,扩大其经营范围,尝试延伸产业链。第二,农业合作社一方面加强与农户、家庭农场的合作;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升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加大技术投入力度生产出更优质的特色农产品;并在销售方面开拓市场,与商超、酒店、专卖店建立深度合作。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大幅度提升利润空间,也能够惠及农户。第三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从原料到产品一体化,严把质量关;不断开拓市场、壮大规模;紧密联系上游农户、家庭农业、农业合作社等。积极为农户创造就业岗位,以自身优势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从而在产业融合中发挥应有的带动作用。
(三)加快完善农村产业融合服务体系
1.政府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支持力度
政府可以引导产业融合的战略规划,出台完善相应财税优惠政策,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和执行力度,保障产业融合中各参与主体尤其是农户的利益。
2.优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环境
一是保障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设施建设的土地供给;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当配合支持产业融合的资金需求,针对性创新贷款业务,营造利于产业融合各参与主体发展的融资环境;三是重视农业科技研发。
(四)加快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
第一,创新发展多形式利益联结形式。
第二,政府引導强化工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保障农民利益。
第三,健全风险防范机制,从而尽量化解农村产业融合过程中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保障农民利益。
参考文献:
[1]王南南.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6
[2]王淳宗.铜仁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J].知行铜仁,2018(5)
[3]焦丽娟.安徽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8.5
基金项目:
2019年滁州市第五届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课题(课题号:A2019003),安徽省创新发展攻关项目《安徽金融创新与民营经济发展:机制及实证》(课题号:2019CX072),2019滁州学院“小岗村专项”科研项目(课题号:2019xgc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