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勐遮镇傣族婚俗伦理探究
2020-10-14董馨阳
董馨阳
摘要:傣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等地,傣族是一个跨境民族,泰国、老挝、缅甸、印度、越南、柬埔寨等也均有分布。傣族的婚姻习俗是历史的传承和风俗的演变结果,另外,傣族还是一个全民信仰小乘佛教的民族,具有独特的宗教文化,也对其婚姻习俗产生一定的影响。傣族的婚姻习俗特色鲜明,对民族的发展具有独特价值。文章旨在对西双版纳勐遮镇傣族婚俗蕴含的伦理内涵进行分析,从而表达自身对傣族婚俗的伦理思考。傣族婚俗伦理思想所彰显的价值内涵范围广泛,因此需要不断赋予这些价值以新的时代含义。
一、西双版纳勐遮镇傣族婚俗
(一) 自由恋爱
西双版纳勐遮镇傣族在婚姻观念上崇尚自由恋爱,傣族青年男女的交往很少会受到长辈的约束。在过去,傣族青年男女经常会进行丢包、串姑娘、吃赶摆鸡等活动,这是傣族传统的谈情说爱活动。丢包指的是在傣族的泼水节、赛龙舟、赶摆等节庆时,未婚的男子选择丢包的方式向自己喜欢的姑娘表达爱意。
串姑娘指的是每当到了晚上,姑娘们就会梳洗打扮,然后带着自己的小纺车来到庭院或者阳台上,等待着来“串姑娘”的情人,男子则会在楼下为心爱的姑娘唱情歌,如果姑娘喜欢唱歌求爱的男子,就要拿出小纺车旁边的凳子,和男子一起坐,然后一起对唱情歌表达两人的情愫。
吃赶摆鸡指的是在节日到来之际,姑娘们把自己家养的鸡杀了炖好,拿到赶摆的集市上去卖,如果来买的男子她们不喜欢,姑娘就会要很高的价格;如果姑娘看上了来买鸡的男子,姑娘就会表现出很害羞的样子,不敢直视男子的眼睛,若是男子也有意,两人就会端起鸡肉,一起去安静的树林里谈情说爱。
这些传统的傣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活动方式都表现出傣族自由的恋爱观念。
(二) 订婚风俗
傣族的婚礼仪式随着社会的变迁,受到了其他民族和社会观念的影响,婚俗仪式对比以前简化了一些,但基本的婚俗儀式保留了下来。当男女双方都有结婚的意向,男方就要提前准备订婚礼物,比如说烟酒糖等,糖是一定要准备的,表示让女方心里甜甜蜜蜜。
到了订婚当天,女方家负责主持和安排订婚酒席,来参与的都是亲朋好友,大家都穿着傣族服饰,表示对这桩婚事的重视。男女双方的家长共同坐在屋子里最大的桌子边,桌上是美酒佳肴,女方家长要坐上方的位置,意为男方家“求”女方家将女儿嫁过去,家长们一边喝酒一遍商量着婚期和其他的婚礼事宜,傣族的婚期一般根据男女双方的出生日期来挑选一个黄道吉日,当一切商定完之后,无论是来参加的青年男女,还是长辈们,都会一直喝酒谈天,宴会一般持续到晚上才会结束。
(三) 结婚仪式
婚礼需要举办三天,第一天称作“小婚”,新郎和新娘各自在家宴请亲朋好友前来欢聚一堂。
第二天称作”大婚“,新郎和新娘各自在家举办更大的宴席,新郎家需要提前安排好领路人和接亲队伍,到了中午吉时领路人就会带着接亲队伍到女方家接亲。新娘则需要提前在家梳洗打扮,换上新装,等待着接亲队伍的到来。新娘和家人道别,这个时候为了表达新娘的依依不舍,会唱哭嫁歌。新娘离开家前,家里会提前准备好蒸熟的糯米饭和煮熟的小鸡放在一个蔑箩筐里,由新娘背到新郎家,用来敬奉祖先。
随着接亲队伍回到新郎家,把新娘随身带着的糯米饭和小鸡敬奉在祖先面前,长辈吟唱祭祀的歌曲,新郎新娘则要一起跪拜,意为认祖宗。祭拜结束后,新娘要将食物分发给送亲的亲朋好友食用,表示对这对新人的祝福,两人即将开始新的生活。
宴席开始,在屋子里最靠里面的一张圆桌上要摆上给新人准备的衣服,还有一个盘子,里面装上了钱和两只煮熟的鸡,意为成双成对,另外还有一个盆,里面要放上一袋盐和许多白色的棉线,意为婚姻的纯洁和幸福。婚礼开始,新人要跪拜在婚桌前接受主婚人的祝福,接着,主婚人用洁白的棉线从新郎的右肩绕到新娘的左肩,再绕到桌子,然后绕到两人的手腕上,祝福他们生活幸福,百年好合。拴线仪式要请家族中德高望重且婚姻生活幸福的老人来做,这样以示将两人的灵魂系在一起,两人相亲相爱,永不分离,表示吉兆。接下来,新娘要认亲改口叫爹娘,傣语叫“考浑”,也就是认亲。
第三天,新郎新娘双方的长辈以及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要聚在新郎家里,对新人说一些吉祥的话语,祝福这对新人。如果是男方入赘女方家,就所有的长辈聚在新娘家举行祝福的仪式。得到长辈们的祝福后,这样整个婚礼仪式才算结束。
二、西双版纳勐遮镇婚俗蕴含的伦理思想
(一) 傣族结婚仪式中的人际往来
在傣族的结婚仪式中,馈赠是必不可少的,订婚时男方给女方馈赠礼物、彩礼等,结婚时女方要给男方家带去食物的馈赠,这些馈赠行为在整个婚礼仪式中都是非常频繁的,代表着双方相亲相爱。当然,馈赠作为一种人际交往必须的行为,在傣族其他的人生仪式中也同样存在着馈赠,这些馈赠构成了傣族人生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代表着傣族人际往来的友好和谐。
(二) 傣族结婚仪式中体现的伦理道德观
年轻的傣族男女通过丢包、串姑娘、吃赶摆鸡、泼水节、赛龙舟等活动来结识对方,由产生爱慕之情到确定恋爱关系,再到订婚结婚,这一系列的行为都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两个陌生人组建为新的家庭,是与家族、民族、国家乃至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有关的行为。傣族的婚礼习俗重视两个家庭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婚礼会将亲朋好友邀约来帮忙和庆祝,把婚礼气氛渲染的很浓烈,喜悦的婚礼会获得所有参与者的祝福,一个完整的婚礼仪式也是这对新人过上幸福生活的重要标志。此外,通过婚礼还能传递出婚姻价值标准,引导人们采取或规避某些行为,将社会习俗升华为道德,传达出傣族生生不息的生命价值和道德精神。
三、西双版纳勐遮镇婚俗的伦理功能
(一) 西双版纳勐遮镇傣族婚俗的心理强化功能
西双版纳勐遮镇仪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傣族村寨的文化变迁产生深远的影响。傣族有着严格的婚姻道德,如:傣族存在着将未婚先孕行为视为非礼,没有结婚就有了私生子为社会所不容,这是傣族所公认的违反了做人的道理、社会的公德,当寨子里发生了这种事,就要求当事人“洗寨子”,不然的话,这种亵渎神灵的行为会给村寨带来不详。另外,傣族青年男女在社交过程中,始终受到性禁忌的严格约束,在傣族家庭中,当孩子长大到可以参加青年社交场合的年纪时,父母就会对子女进行性方面的教育,防止他们触犯禁忌,性的不轨行为,亵渎神灵,也会给村子带来灾祸,傣族每个村寨都会有自己的佛寺,导致每个人从小就存在着对神的敬畏之心,青年男女也就自然而然的遵循着性的禁忌。这些婚姻道德的存在让傣族得以繁荣发展,婚姻恋爱禁忌让人们相信它、崇拜它,必定是有其功能和作用的,对民族的发展和生活的稳定作用具有独特价值,这些被斥为封建迷信的的禁忌往往起着真正的和实际的作用,给人们一种心理暗示,让人们遵守社会道德。
(二) 西双版纳勐遮镇傣族婚俗的评价、指引和教育功能
从傣族的结婚仪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那种互相帮助,和谐共处的精神,除了婚俗仪式之外,在傣族村寨里,如果哪家的稻谷成熟了,村寨的亲朋好友都会去帮忙收割,然后一同到主人家吃晚饭,这样既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促进了人们关系的友好和睦,在傣族的任何人生仪式中,村寨中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去主事那家帮忙,伸出援助之手,这正是体现除了中华民族的互帮互助的良好品德。
人们相信,一个完美的婚俗仪式,是对新人的美好祝福,预示这对新人将会永远幸福的生活。在傣族村寨,一场婚礼的完成,需要整个村寨的人来帮忙,共同协作,这就需要两个家庭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两个新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才能得到神灵的祝福。婚礼中的诸多仪式已经成为大众心理认同和社会认同的标志,人们会通过参与的诸多婚礼进行比较和评价,最终形成一种普遍的价值标准,引导人们采取或规避某些行为,促进人们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般的生活习俗通过对民族的整体评价和指导,将生活的一般习惯提升为“民德”(民德是指得到严格执行、被认为是关键的和必须严格实施的规范,如傣族拴线),则特别严格的民德被定为民族禁忌(如禁止未婚先孕和婚前性行为)。这样从一般社会习俗到民德,再到认知的评价、选择遵守、代际传承过程自然就实现了对民族的制约作用,在对民族自身的制约过程中,那些有利于民族优化发展的规范会不断地被吸纳遵守,因而教育功能就能不断地得到完善。
四、结语
综上所述,西双版纳勐遮镇傣族人的婚礼习俗不仅是傣族人生礼仪的重要部分,更是傣族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是傣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经验及其智慧的总结,经过傣族人民不断地充实、完善和发展,诸多传统伦理思想逐渐被新的伦理思想所取代,但是追求自由平等、崇尚公平正义、向往安宁和谐的社会观念和勤俭持家、诚实正直团结互助的伦理观念被继承下来,并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伦理思想和道德体系,傣族婚礼习俗的价值在于它传承了傣族社会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在日常生活中长期指导和规范着傣族人的行为,是维系傣族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中华民族伦理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傣族古老的民族文化在現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与时俱进的新考验。另外,我们还应该看到,在傣族思想和道德观念中也难免存在着一些落后的历史遗迹,比如说宗教迷信的存在,这就需要我们在传承和弘扬的过程中弃其糟泊,取其精华,推动傣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绍明,程贤敏编.西南民族研究论文选[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
[2]付声晖.论傣族婚姻习俗的变迁——以西双版纳州勐海县M寨为例[N].云南.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6-11(4).
[3]朱德普.傣族婚俗中的文明世界再探——从公开择偶“囊简”之俗说起[N].云南.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2).
[4]项婧.西双版纳傣族人生礼仪之独具特色的结婚仪式[J].云南.文化纵横2013-08.
[5]赵世林,伍琼华.傣族文化志[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12.
[6]赵伯乐.少数民族婚礼的社会功能[J].云南社会学.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