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文化创意类大学生创客空间建设实践问题研究
2020-10-14高梦昱
高梦昱
摘要:文化创意类大学生创客空间的建设及运作应该有其专属的方法和路径,笔者认为分析探讨传媒类高等院校如何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建设好文化创意类创客空间,以更好的发挥其服务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创客空间;大学生创业;创新创业教育
一、建设好文化创意类大学生创客空间具有现实意义
由“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领衔的一系列创新创业赛事及文化创意类大学生创客空间的建设正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各层面如火如荼的扎实推进。浙江传媒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紧跟“互联网+”时代背景,围绕与广播电视传媒及文化创意类专业相关联的产业开展,创客空间的建设也不例外。创客原意是指“创造者”,现在泛指那些通过自主学习和创造,将创意和想法转变为现实而勇于创新的人。[1]创客空间即为创客们提供创新创业活动的专用场所,研究如何建设好文化创意类高校创客空间的重要目标就是更好的为学校传媒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提供经验总结和建议。
二、文化创意类大学生创客空间的建设及运营特点分析
1、制度建设方面
为加强和规范创客空间的管理,确保创客空间持续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创业实践,有必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创客空间管理办法。建设高校创客空间,发挥创客空间作用的关键,必须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2]这其中就包含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管理办法一般应包含总则、组织机构及职责、创业团队的入驻、创客空间的管理、创业团队的考核与奖惩、创业团队的退出、附则等多个章节的内容。通过这些章节的内容对创客空间服务职责、创业团队的入驻条件和程序、场地和经营管理、安全和卫生管理、入驻创业团队的考核程序及奖惩结果的运用、退出机制等方面的操作规程做详细的规定。
2、师资队伍方面
学生创业项目在创客空间的入驻离不开创业导师的指导。笔者所在学校积极打造专创融合的双创名师,涌现了一批知名双创教师。同时聘任社会企业家、创投专家、双创教育专家等为学校创业导师,如聘任了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首批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姚力军、华策影视集团董事长赵依芳、浙江卫视知名制片人吴彤等60位知名企业家为校级创业导师。此外,将创客空间的应用和创业指导课结合起来,鼓励企业家走进双创课堂,将一线创业实践经验带进课堂,每年累计为学生授课课时量达200学时以上。目前学校共有创新创业兼职教师56人,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170人,入选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导师2人。
3、场地投入方面
创客空间场地的选择及其设计、建设是创客空间开展活动的重要依托。以笔者所具体负责实施的浙江传媒学院二级创客空间之一“播·创”创客空间为例,其场地涵盖“播——路演交流区”、“创——创业孵化区”及“客——休闲会客区”三大主体功能区块,围绕团队交流、创业实践、资源对接三大板块搭建平台,各区域的装修施工风格分别以绿色、蓝色、橙色为主色调,呼应“青春畅想”、“追逐梦想”、“开放共享”三大主题设计思路,为在校师生及校友基于知识创新和应用为前提的創业活动提供零成本、全要素的实践操作平台和资源共享空间,帮助创业项目真正实现从0到1的突破。其中,路演交流区占地面积约55平方米,装饰风格以绿色为主色调,呼应青春畅想的空间设计思路。创业孵化区占地面积约45平方米,装饰风格以蓝色为主色调,呼应追逐梦想的空间设计思路。休闲会客区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装饰风格以橙色为主色调,呼应开放共享的空间设计思路。
4、项目运作方面
创客空间作为大学生双创平台的重要载体之一,应该通过其运营不断创新双创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师生共创,促进产学研合作。文化创意类创客空间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催生一批“文化+”创新创业项目,培育一批“浙传创业帮”新生代力量,为学生双创实践提供更全面的帮扶。同时建设校院两级众创空间,在目前在二级学院建立“学院版”创客空间,结合学科特色,打造升级版的学院特色创客空间,持续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更加多元的空间选择,提升学生创业实践比例。构建校内外“立体化协同式”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加强与校外娃哈哈集团、新加坡科技园等9个校外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就项目推优孵化、产业资源配套等进行深入合作。
三、加强文化创意类大学生创客空间建设的建议
1、提高认识,服务社会的创新创业工作大局
在国家大力推动双创背景下,文化创意类创客空间的建设要面向国家创新创业体系建设重大战略,结合浙江省和杭州市文化产业发展需求,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主体的实际需求出发,积极融入国家和省重大战略。进一步主动服务国家和浙江重大战略,服务于文化浙江建设及万亿级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对接需求、强化服务、协同育人、共建共享。此外,创客空间建设作为学校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内容,要作为衡量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2、凸显特色,发挥文化创意类专业学科优势
浙江传媒学院作为我国传媒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和社会主义精品文化创作基地,创客空间的建设应当积极响应党和国家“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文化浙江”的号召。依托传媒文化的学科优势与特色,服务国家和地方的文化产业升级、数字经济转化,以及新媒体发展的重大需求,构建良性互动的文化创意类创客空间建设基地。整合研创团队,实现平台建设团队化,促进学院、学科、科创机构的“三位一体”式的融合发展。
3、保障投入,确保创客空间的持续稳定运作
创客空间的建设应当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寻求合作企业、单位、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各方面、各类型的支持与帮助,从政策、资金、人才、场地等方面,推动创客空间的建设。结合实际,明确责任分工、活用优惠政策、整合社会资源、强化监督考核,以保障建设及运作的持续推进。
参考文献:
[1]方建强等.基于创客空间的高校创客教育模式构建[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
[2]范士领等.高等院校创客空间建设研究与实践[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
项目基金:
浙江传媒学院2019年辅导员专项科研项目(项目号2019FDY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