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0-10-14韦日章马文豪黄莹莹

昆明医科大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血管性眼压青光眼

韦日章 马文豪 黄莹莹

【摘要】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难治性致盲新疾病,给家庭乃至社会造成极大的负担。新生血管性的发病机制较为繁杂,包含视网膜炎症、缺血缺氧或外伤等。但该病相对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给临床治疗造成一定的难度。

【关键词】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3-228-02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一种因各种因素引发的纤维血管组织增生,从而造成周边虹膜前黏连、房角小梁网阻塞、进行性房角关闭,最终造成房水外流通道障碍,眼压增高[1]。其是一种破坏性较高、致盲率高的难治性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发展受较多因素影响,较为多见的因素包含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2]。但因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争议较大,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式,也是眼科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本文就近年来临床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进行整合,综述如下。

1 新生血管青光眼临床分期

1.1 青光眼前期(Ⅰ期)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往往是在前房角或瞳孔缘部首先出现新校新生血管芽的扩张,之后新生血管从瞳孔周围贯穿眼部睫状带、巩膜突,甚至牵涉虹膜根部小梁网[3]。患者在初期前房出现新生血管,但眼压处于正常范畴中。

1.2 开角型青光眼期(Ⅱ期)

随着新生血管的增生,数量、形态及血管成分的转变,纤维性的血管膜逐渐遮盖虹膜,遮挡虹膜原本光滑的外观[4]。在此阶段,新生血管壁较薄,颜色鲜红,表现为典型虹膜红变,前房常伴有炎症反应。患者眼压逐渐升高。

1.3 闭角型青光眼期(Ⅲ期)

患者在此阶段,纤维性血管会出现收缩,促使血管形成桥状,连接于房角内,虹膜前表面纤维造成虹膜根部提升(至Schwalbe线)[5],导致周围虹膜牵引性收缩,最终导致房角闭塞、葡萄膜外翻。在此阶段患者会出现瞳孔固定扩大、瞳孔缘色素外翻。

2 Ⅰ期治疗

此阶段,瞳孔缘可检测到较少的新生血管,但尚未出现新生血管膜,眼压在正常范围内。通常在此阶段需对原发疾病进行系统治疗,例如控制血糖指标,避免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定期监测血压、血脂状况,避免出现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治疗主要是通过激光烧灼封闭视网膜中缺血无灌注区域,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生成,减少新生血管形成风险;有相关研究发现[6],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房水中VEGF与眼压息息相关,VEGF含量增加,患者眼压也随之升高。光动力疗法是临床上最早应用于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方式,临床应用时间相对较长;经瞳孔温热疗法,该方式可经过瞳孔传送的近红外辐射(810nm),在目标组织上引发热疗,降低眼内肿瘤术后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风险。

3 Ⅱ期治疗

患者处于Ⅱ期阶段时,眼压升高状况可通过药物进行调整,常用药物包含碳酸酐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高渗剂、肾上腺素能药物等。虽药物治疗效果较佳,但远期效果不能达到预期,因此较多患者选择手术治疗。常见的手术手段包含引流物植入术、滤过性手术等,但术中患者极易出现出血症状,手术难度相对较高。吴越等人[7]研究发现,Ahmed青光眼房水引流阀植入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两种不同术式有相似的疗效,但直接巩膜隧道穿刺组发生浅前房的机会更低,耗时更短。袁菁等人[8]研究发现,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联合醋甲唑胺片可有效改善青光眼患者症状及眼血流水平,降低眼压。杨露等人[9]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进行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術,结果显示该方式对视力损伤小,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4 Ⅲ期治疗

此阶段患者房闭塞角,出现较多的新生血管,新生血管大面积覆盖房角、虹膜、滤帘等部位,房角关闭,眼压升高剧烈。大部分患者眼压问题难以通过常规手术方式解决,此时的患者往往表现为眼部疼痛、畏光、角膜水肿等,眼压控制难度高,常使用破坏性手术治疗。睫状体冷冻术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最早应用的方式,能通过低温的方式,对睫状突细胞造成破坏,减低眼压,达到治疗目的,但经临床实践发现,该方式会造成患者疼痛、手术成功率低等。有学者研究发现[10],使用睫状突冷凝联合无水酒精球后注射,并加以降眼压治疗,临床效果较佳,但无水酒精会造成患者早期疼痛感显著。闫巧灵等人[11]研究发现,联合应用全视网膜冷凝术及睫状体冷冻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疗效确切;睫状体光凝术借助激光的高穿透性通过巩膜至睫状体,对睫状突进行破坏,从而达到降低眼压的效果。该方式术后疼痛程度较轻,患者耐受性高,为此在临床上受到广泛关注。王楠叶等人[12]研究发现,内窥镜睫状体光凝术与青光眼阀植入术均能降低难治性青光眼眼压,内窥镜睫状体光凝术术后并发症少。

5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综合治疗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综合治疗方式不断出现转变,尽管不同分期的患者具有特定的治疗手段,但现如今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针对该病使用综合治疗效果最佳。黄萍等人[13]研究发现,晚期NVG患者接受贝伐单抗注射后不能降低眼压,但可减少抗青光眼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贝伐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较贝伐单抗联合睫状体光凝术眼压降低更快,抗青光眼术前先进行贝伐单抗眼内注射可降低手术出血的风险。夏沁韵等人研究显示,雷珠单抗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玻璃体切割术、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镜下睫状体光凝术与单纯巩膜外睫状体光凝术相比,可有效减少虹膜新生血管的形成,保存部分视力,降低低眼压及眼球萎缩等并发症风险。

6 小结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挑战性较大,病因相对繁杂,治疗难度大,处理原发病是治疗该病的根本,同时针对患者的病情开展个性化综合治疗,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针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临床主要对降低眼部VEGF的生成,降低眼压。同时,进一步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进行研究,从而改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致盲致残率。

参考文献

[1]曹丹,张良,黄中宁等.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手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5,31(2):147-149.

[2]张怡,蒋姝乐,柳婷,等.雷珠单抗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血清、房水IL-6及VEGF水平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36(2):151-153.

[3]刘琳琳,王辉,蒋贻平,等.联合抗VEGF药物的综合疗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J].眼科新进展,2018,38(11):1066-1069.

[4]高传文,陈偉,杨潇远,等.Ex-Press房水引流物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观察[J].眼科新进展,2018,38(8):762-765.

[5]侯艳宏,崔红平.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房水和血浆中VEGF、TGF-β1和IL-6的测定及意义[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6,34(7):624-629.

[6]冯希敏,赵庆新,张凤妍,等.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及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疗效分析[J].眼科新进展,2018,38(1):80-83.

[7]吴越,郭晓红.两种术式植入 Ahmed 青光眼阀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比较[J].国际眼科杂志,2016,16(4):690-694.

[8]袁菁,汪锐,胡维琨,等.小梁切除术联合醋甲唑胺片治疗青光眼的效果及对患者眼压、眼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9,35(8):1318-1321.

[9]杨露,刘若屏,岳向东,等.Ex-PRESS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5,33(3):300-301.

[10]贾旭,段宣初.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药物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及滤过手术抗瘢痕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眼科杂志,2015,51(4):314-318.

[11]闫巧灵,张丽艳,刘赛,等.观察全视网膜冷凝、睫状体冷冻术联合使用对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2):69.

[12]王楠叶,游志鹏,李国栋,等.内窥镜睫状体光凝术与青光眼阀植入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6):935-938.

[13]黄萍,王雯倩,石砚,等.贝伐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或睫状体光凝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比较[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5,33(4):362-366.

猜你喜欢

血管性眼压青光眼
青光眼能治好吗?
眼压自测法——指测法
浅谈第一致盲眼病——青光眼
眼压正常为何还得青光眼?
防治青光眼,别只盯着眼睛看
血管性痴呆 早发现、重预防
不同抗青光眼眼药对开角型青光眼 h眼压的影响观察
血糖和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分析
血管性痴呆,预防胜于治疗
40岁以上人群青光眼患病率为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