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围性面瘫的中西医结合与物理治疗疗效观察

2020-10-14容萍

昆明医科大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

【摘要】目的:探索急慢性周围性面瘫的中西医结合与物理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研究2014年以来我院收治的50例周围型面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原则分组,对照组20例实施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30例则经中西医结合物理治疗,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有效30例,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18例,有效率90%,无效2例,无效率10%。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联合现代物理因子治疗面瘫,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中西医结合;物理治疗;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3-112-02

周围性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FP),当属中医之麻痹症。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腮等动作都无法完成,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工作。为研究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提出实施中西医结合物理治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从2014年以来,采用中西医结合联合物理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7~80岁,其中:平均年龄46.08岁;住院周期最短7天,最长141天,平均28.07天。按照随机数字原则分组,对照组20例,治疗组30例。2组一般情况相似(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西医治疗

两组均给予抗病毒药、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药治疗,具体如下:①抗病毒治疗:注射用阿昔洛韦5mg/kg加入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 2次/日,间隔8小时,22:00-24:00改为口服泛昔洛韦片;②激素治疗:地塞米松1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 1次/日,3天后调整为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 ,1次/日,(备注:糖尿病、严重高血压病等有禁忌症患者未使用激素);③神经营养药物:给予维生素B1片10mg+甲钴胺分散片0.5mg 口服 3/日 疗程4周,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 肌肉注射 1次/日,疗程10-14天,以改善神经代谢,促进功能修复;④保健型滴眼液日间外用滴眼,3-5次/日,晚夜间予金霉素眼膏涂于患侧眼部,以预防暴露性角膜炎、结膜炎等。

1.2.2 治疗组中西医、物理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物理治疗,①治疗组急性期给予五官超短波治疗仪(根据面神经分支走形区域进行局部照射)低热量,每次15分钟,2次/日;穴位贴敷疗法(部位:翳风、阳白、攒竹、四白、太阳、颊车、地仓 、迎香等)1/日,药物以活血化瘀方为主;中药热奄包治疗热敷面瘫侧,每次15分钟, 2次/日,注意避免烫伤;配合高压氧治疗 1次/日,10-14天/疗程。急性期过后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普通针刺(主要取穴 :迎香 、翳风 、攒竹 、人 中、大椎 、 风池、曲池 、外关、合谷、下关、丝竹空、承浆、太冲、足三里、承浆、地仓、颊车、阳白、鱼腰等 ,每次取主穴15-20个),针刺时间均为30分钟,1次/日;中频脉冲电治疗4部位(电极片直接贴在面部皮肤,耳后、面神经上中下三支)轻中等量刺激,每次20分钟,2次/日,治疗时以患者感到舒适,不引起不适为宜;各组治疗无严格先后顺序,疗程10-14天,一疗程结束后休息3-5日可进行下一疗程治疗;②对照组因年龄、有严重高血压病心脏病、体内有金属植入物、中耳炎、高压氧治疗不能耐受等因素,给予普通针刺、穴位贴敷治疗、中药热奄包治疗等治疗,方法同前。

1.2.5 疗效判定

治疗效果通过痊愈、好转、无效来进行判定:痊愈:症状及体症完全消失;好转:症状及体症好转,仅有部分面部肌肉运动或表情稍差;无效:症状及体症基本无改善[1]。

典型病例患者张某,男,26岁,于2016年就诊,于我科就诊时起病已有3月。患者于早晨漱口时发现左侧口角漏水,左侧口角歪向健侧。体征:患者侧面部表情动作完全丧失,前额无皱纹,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不能做皱眉、闭眼、鼓颊、吹口哨动作,口无味觉。查体:患侧耳前三叉神经点有压痛,耳后乳孔处有压痛。诊断:急性面瘫(分度重度),起病后曾先后于外院、我院神经内科治疗,先后给予激素、抗病毒药物、神经营养药物(B族维生素、甲钴胺、鼠神经生长因子等)、普通针刺、高压氧治疗等治疗共三月,治疗完全无效;转入我科住院治疗后给予治疗组治疗方法,每15天一疗程,总治疗疗程70天,完全治愈,康复出院。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工具SPSS20.0,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总治疗病例50例,总有效率96%,总无效率4%,治疗组有效30例,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18例,有效率90%,无效2例,无效率10%。

3  讨论

一般认为,本病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痉挛,导致该神经缺血水肿而致病,其次可能与局部的感染有关。面神经出脑后经过狭长的骨性面神经管,由颈乳孔出颅,分布至面部表情肌[2]。不论是缺血或炎症引起的局部神经水肿,因其上述解剖特点,从而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引起面肌瘫痪。

祖国传统医学之普通针刺,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的方法,对机体各系统功能有调整作用,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3]。根据不同病症选用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有加强止痛、镇痛、促进血液循环、调理阴阳之功效。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依据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药物贴敷,起到腧穴刺激和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中药热奄包疗法是将热好的中药药包置于患者身体的患病部位或身体的某一特定位置,通过奄包的热蒸汽使局部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作用,其温热达到温经通络,除湿驱寒的一种外治方法。高压氧有α-肾上腺素样的作用使血管收缩,减少局部的血容量,利于减轻面神经水肿,虽然局部的供血减少,但通过血液带入组织的氧量却是增加的,因此有利于面神经功能恢复[4]。面瘫急性期即采用五官超短波治疗,使面神经分布区处在超高频电场两极之间时,由于超高频电场具有明显的消炎、消肿作用,能增强面部神经区的血液循环,缓解组织缺血缺氧,改善神经肌肉组织的营养,使感觉神经兴奋和传导性降低,具有明显的解痉镇痛作用。

中频脉冲电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使用4块电极板,分别放置在耳后、面神经分支上中下三支行走区域,同时刺激,可起到刺激面部神经、促进肌肉收缩、血液循环等作用,可享受到针灸与人工手法按摩所不及的各种推拿、按压、拍打、震颤等电流按摩动作,大大提高治疗的舒适感,让患者得以“快乐康复”[5]。

通过临床经验总结,在既往单一西医或中医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二者优点,取长补短,将中西医治疗结合,聯合物理因子治疗,主要优点是疗效确切、创伤性小、安全性好、疗程短、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等,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恢复信心,让患者重返社会、回归家庭、回归工作;同时,上述治疗技术易于掌握,所需设备价格相对便宜,操作简单,适合各级医院开展,临床推广应用方便,是治疗周围性面瘫高效安全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婕.康复护理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32):69-71.

[2]吴洁.康复训练与电针、理疗综合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瘫的效果探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6,35(07):21-22.

[3]王利先.面瘫患者的康复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36):196-198.

[4]田育香.周围性面瘫患者针灸分期治疗58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40(01):57-58.

[5]曾道芬,张翠芬,程维芬,曾芳兰,黄梅,鄢路洲.中药熏蒸联合面瘫康复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中医外治杂志,2016,25(03):49-50.

作者简介:容萍,女,医学学士,主治医师

猜你喜欢

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
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
西药加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药结合辨证治疗68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