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地研企”协同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探索

2020-10-14王荃

青年生活 2020年31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就业高校

王荃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高校育人的核心问题,逐年激增的高校毕业生数与社会慢就业、换就业的现状形成冲突,这就要求高校协同多方力量,培养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根本上缓解就业问题。基于此,本文从“高校-地方政府-研究院所-企业”协同育人的角度出发,构建模型机制,为大学生在校期间提升就业能力提供思路,为培育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做出尝试。

关键词:高校;就业;协同育人

一、背景

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的突显、新兴产业的发展、高校毕业生的逐年增加以及青年就业价值观等多方面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每到毕业季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19年7月3日,教育部联合五部委下发《关于做好当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坚定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把职业选择与国家发展相结合,面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和基层一线建功立业”。2019年8月12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开展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行动的通知》聚焦高校毕业生求职中的所思所忧所盼,健全服务机制,加强资源统筹,突出困难帮扶,综合运用各项政策措施和服务手段,帮助解决就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集中促进就业创业。

2020届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同比增长40万人,应届毕业生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加上年初新冠疫情的影响,更是加剧了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难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有学者研究指出:“就业难的根源不在于大学的扩招,而在于企业与毕业生之间产生了巨大的供需‘就业鸿沟。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是导致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的主要原因”。 官方媒体也曾追踪统计报道,近年来存在毕业生就業能力低下的问题,从全国范围来看,在651个大学生常选职业中,2/3的职业在不同工资段出现雇主“高薪买低能”的情况。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影响到每个大学生的自我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更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和社会安定和谐,所以高校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研究是亟需待解的问题。

二、“校地研企”协同育人内涵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教育部在2015年和2017年分别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两份文件,明确提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校地研企”协同育人则是校地,校研,校企,四方三关联,目标是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方式是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多元素、多角度、多层面融合构建机制,从而提升大学生能力,培育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人才。

三、“校地研企”四位一体就业能力提升模型构建

构建“学校、政府、企业、研究所”四位一体三角稳固模型,打通信息壁垒,打造“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一)高校落实主体责任,三全育人

高校作为服务育人的主体,也是就业能力提升的核心组织,通过“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育人模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打造高校职业化专业化就业教育团队。

(二)地方政府引领保障,服务育人

政府机关在制定改进大学生就业政策,提供政策、资金、服务保障以及吸引高校毕业生留驻地工作等方面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可通过一下方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1.制度引领:联合驻地内高校出台有利于学生进行就业实践的文件,鼓励在校学生创新创业。通过政府的顶层设计,引领社会各界协同高校育人,在教育目标、指导思想、管理方式、组织能力以及成果展示等方面发挥地方政府的引领作用,用实践完善就业教育体制。

2.平台服务:政府牵头,高校助力,搭建驻地多方协同育人就业平台,协调专员负责管理。协调组织多方力量,例如:高校就业中心、地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地方各级组织部门、工商税务部门、企业人事部门等等,及时对接供需双方实践实习需求,保障学生实习实践就业劳动权利,用平台助推多方协同。

3.政策保障:鼓励多方主体参与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设立就业培育专项基金,鼓励体制内人员作为“高校校外导师”,发挥自身优势指导学生考公考编,树立育人典型模范,在全社会形成正向积极影响。在创业、保险、人才福利和工资福利方面制定政策,保障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民生需求。

(三)企业多角度参与 ,实践育人

企业是就业育人必不可少的主体,也是大多数学生就业择业的最终归属,是就业工作的落脚点,将企业纳入高校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全过程中,从需求出发,逆推提升企业所需的、符合当下实际需求的人才。

1.聘任企业导师,开设就业实践课程。高校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企业导师带领学生走入企业,了解专业前沿发展方向,获悉专业所需技能要求,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创造良好基础,聘请产业一线的专家为联合培养的导师,时时对接答疑学生疑惑,将就业实践课程纳为必修课,力求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制最佳的就业方案。

2.搭建校企合作机制,开展订单式培养。校企合作,联合地方政府,三方共商人才“订单式”培养合作,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在高校提前选拔合适人才进行专项培养,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企业开设订单培养班的奖助学金,提升学生参与参加的动力与活力高校内部形成积极的就业激励机制。

3.拓展实习训练基地,增设企业管理课程。创新合作模式,与高校建立实训基地协议,定期开展实训实练活动,在提高在校大学生就业质量、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开展合作研究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邀请企业管理人员来校开展讲座,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职场,获悉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提升职场面试、笔试、求职礼仪等技能。

(四)研究院所学术渲染,科研育人

研究院所和高校协同育人能够有效实现科研和育人的双赢局面,研究院所师资雄厚,在专业方向中独一无二的学术氛围,能够让大学生提升专业能力,了解专业行情,进而提升就业技能。

1.科研导师,提升就业技能。聘请科研院所一线科研人员指导学生专业学习,提供行业前沿、专业知识讲座活动,吸引学生参观学习,提升学术能力与科研能力,用专业化感染学生,打造优良学术氛围,为升学考研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

2.科研平台,助力能力培养。研究院以其雄厚的科研力量和充足的科研资金为学生提供宽广的科研平台,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提升个人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人才。

3.科研转化,扩展就业渠道。依托科研院所常年的行业企业科研转化合作关系,鼓励学生参与科研专业,通过科研院所的学术研究,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对接,引进专业企业构建实习平台和合作项目,研究所多渠道的对外发展体系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郭芳.“四位一体”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9,(17):61-65.

[2]徐畅.产教融合视角下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9,(19):25-32.

[3]钱炜.应用研究型地方大学产教融合培养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137-141.

[4]李银丹.需求导向下地方高校双元制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台州学院为例”[J].台州学院学报,2018,(40):45-61.

[5]金祥雷.推进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 构建科教协同育人平台[J].中国大学教育,2013,(5):21-22.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就业高校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