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增强农村内生动力的策略

2020-10-14刘欢欢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0年3期
关键词:内生动力三农乡村振兴

刘欢欢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但当前农村有效人力资源短缺,很多地方成了“空心村”,土地大量闲置撂荒,传统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严重缺乏。本文通过从城乡差距、农村经济和教育等方面寻找农村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提出了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的措施,以期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出一份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三农”问题;内生动力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003

1 概念界定

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及基本内涵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带领下,我国农村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农村建设更上一个台阶,为开创农村发展的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然要从具有广泛而深厚群众基础、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后劲的农村入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心。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农村,特别是挖掘和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促进农村持续全面发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开发农村特色产业,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并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优化农村环境;传承优秀的农业文明,营造良好的乡风乡气;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增强农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在此基础上形成农民富、产业强、乡村美的发展局面。总而言之,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促进农村全面发展而做的总体规划,体现了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战略谋划,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进一步激发和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1.2 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的提出及基本内涵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利民惠民政策,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国家通过积极调整财政政策,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等,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生活的压力,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但同时也催生出了有“等、靠、要”依赖思想的农民群众,特别是中老年人群体,他们不主动发展农业生产,闲置撂荒农田,加上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有效劳动力流失严重,甚至出现了“空心村”。为了扭转农民群众“等、靠、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内生动力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要着力培养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树立主体意识。同样,为了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乡村必须振兴,必须变“输血”为“造血”,不断挖掘其内生动力。

关于内生动力概念的界定,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规定,它因适用对象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定义。周晓红[1]认为:“内生动力”是自身具有的对各种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主创新等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的动力。曹兴平[2]认为:内生动力是事物内部产生的,能够促进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力量。概括来说,内生动力是事物内部各个要素自发产生的、具有同一目的性和导向性的积极力量,因而农村发展内生动力是指农村内部在有相应人力的基础上,为了农村的建设和发展而自发产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农村发展内生动力首先要有一定数量的、结构合理的人力资源,马克思认为在众多生产要素中,人始终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要素,因而在振兴乡村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既要稳住一定数量的“本土”人才,又要引进适量的“外地”人才,充分发挥其建设和发展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聚农村发展共识。

2 农村内生动力不足的表现及原因

2.1 农村内生动力不足的表现

2.1.1 农村有效劳动力缺乏

農村“三化”严重。首先是空心化,农村户籍人口多,但实际居住在农村的人口正在逐年减少,2006—2016年,我国农村常住人口减少了1.6亿人,截至2018年年末,农村常住人口为56 401万人,同比下降2.19%,目前我国农村空心化率普遍在20%以上。其次是老龄化,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有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升至17.9%。另外,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以中老年为主,据第三农业普查显示,当前我国3亿农村生产经营人员中,36~54岁人群占47%,55岁以上人群占33%[3]。最后是女性化,由于当前我国外出务工人员以男性为主,据统计2017年全国农民男性占比65.6%,导致大量妇女留守农村,这不仅加重了农村妇女的负担,还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2.1.2 农村凝聚力不强

农村凝聚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的发展没有后劲,利益共识是团结奋进的动力,是构建农村发展凝聚力的基础。但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行政村,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因这一客观问题很难建立农民间的共同利益。加之传统农业的低效益,男耕女织的传统农业正在被兼业化农业所取代,粮食生产在农民家庭生产各业中的地位下降。据统计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后,耕地数量逐年减少,特别是1998—2003年,我国耕地面积年均减少108.5万hm2,未来农业产业将会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

2.1.3 农村缺乏创造力

农村缺乏创造力主要表现在农民文化程度和科学素质上。在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占40%,初中文化程度占48%,高中文化程度及以上占12%。另外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文盲人数达8 000万人以上,而其中90%的分布在农村。除此之外,农民科学素质偏低。据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超过了10%,达11.55%,而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仅有4.93%[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对各类新闻信息、科技发展信息的知晓度和兴趣度都普遍低于城市居民,因而无法突破传统产业的桎梏,对现代科技和市场管理经验的引进较少,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创造力和活力。

2.2 农村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

2.2.1 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

城市发展优于农村,受利益的驱使和价值规律的影响,大部分农村人更愿意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价格较高的城市[5],于是大量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自发地涌入城市。同时城市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家庭出于子女择校的考虑,大多数选择在城市工作,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而正是由于这种不平衡加剧了我国农村学校甚至整个农村“空心化”的趋势。再加上城市医疗水平优于农村,削弱了农村的吸引力,使农村既不能留住人,也不能引进人。由于多样化的动机,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同时也加剧了城市人口的压力。

2.2.2 农村经济的落后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大多数农民采用以家庭为单位的自主、分散式的生产模式,很难实现美国式的规模化生产。加上农村科学技术的缺乏,农村大部分人的文化层次集中于小学、初中,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认知和接受能力相对较低,因而运用和实践的程度不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很难满足市场化的需求。而且由于销售渠道的限制,大量农产品只能贱卖甚至囤积腐烂,如陕西陆陌村的香梨一斤只卖三分钱。正是由于农业产业链的断裂、农产品的价值难以实现,导致传统农业很难实现转型升级,农业也就成了没有奔头的产业,农民的钱袋子也就鼓不起来,人心、人气、人力也就凝聚不起来。

2.2.3 农村教育的滞后

一方面,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落后于城市地区。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大部分在职的农村教师年龄较高,缺少青年教师,其知识结构和教育观念较为落后。同时教学设施相对较差,素质教育在农村开展进程缓慢。另一方面,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落后,主要囿于理论教学脱离当地的生产实际,不考虑农村的实际需要,服务方向与当地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加之职业教育费用相对较高,超出农民的实际承受范围,导致职业教育在农村难以开展。学校是培育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和创新动力的重要基地,需在农村教育上补齐短板,增强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3 唤醒和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的措施

3.1 促进城乡融合,留住和引進一定数量的人才

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是农村劳动力流失的原因之一,为了保证农业产业后继有人、农村的持续发展,必须缩小城乡差距,通过增强农村的吸引力来充足农村人力资源。通过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打破阻碍要素在城乡之间流动的各种政策壁垒、行政壁垒,充分发挥市场在城乡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改变长期以来生产要素以城市为中心的现象。首先,建立合理的人才引流机制,通过制定财政、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多措并举让农村吸引人才,同时打通城乡之间的人才交往渠道,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其次,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农村土地的资本化、市场化和商品化以激活农村资本。同时,还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资本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最后,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3.2 振兴乡村产业,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经济是基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6],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农村产业后继无人的难题,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让农业成为最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最有吸引力的职业。

发展现代农业,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7]。首先,继续出台和完善相应政策。通过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加大财政奖补、税费优惠减免、金融机构支持力度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为农民自主有意识的投资借贷保驾护航。其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人无我有的特色农业。发展特色农业要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积极培育农村主导产业,为农村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产业支撑。通过发展一系列特色农业,使广大农民不用外出奔波也能安心赚钱。再次,形成三大产业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技术渗透、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第二产业的技术带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向好,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产品。最后,打通和扩大产品销售市场。一是建立城乡经济快速通道,解决农产品运输不畅问题;二是提升冷链技术,延长农产品的保质期;三是做好宣传,利用互联网、新闻媒体等,扩大销售面。此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建设和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关键。当前我国将新型职业农民划分为生产技能型、经营管理型和技术服务型,其中生产技能型和经营管理型是培育的重点,在培育的过程中要根据生产、加工、销售等不同产业链的需要,开展实用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以及现代市场经营管理知识的学习[8]。同时在培育的过程中要形成以龙头企业老板、合作社社长等“白领”为农业产业“领袖”,家庭农场主、农业产业工人等“蓝领”为生产能手,以及农业经理人为社会服务型人才,在产前、产中、产后整个产业链中形成契合关系,协同发展,以产业化推动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化。

3.3 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增强农民创造能力

首先,在教育经费上,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增加对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的财政投入,同时还要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保证教育经费落在实处。特别是用于教师工资的义务教育经常性经费,不仅要按月足额及时发放,还要提高其工资待遇水平,用于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的公用经费,政府要提高投入比例。通过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增强农村教师的吸引力。其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的重要平台,为促进农村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更为乡村的振兴提供了人才保障。要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把市场的“需”和“求”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农民的现实需要,切实办好职业教育,为现代农业培育各类技术人才。同时政府和社会力量要开展经常性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整合各类社会培训资源,减轻农民职业教育费用的负担。

当前,我国全国人民正蹄疾步稳地朝着两个“百年目标”奋进,农村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的支持下,通过挖掘自身潜力和内生动力,集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共建现代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我国未来的农村面貌将焕然一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一天将会全面实现。

参考文献

[1] 周晓红.以深化改革促内生动力释放和成长[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8):52-58.

[2] 曹兴平.民族村寨旅游社区参与的内生动力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3] 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农业普查[EB/OL].(2017-12-14)[2019-12-10].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

[4] 中国科普研究所.2018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报告[EB/OL].(2018-09-19)[2019-12-10].http://www.crsp.org.cn/uploads/soft/180919/1-1P919200S4.pdf.

[5] 梁韵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及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7,33(4):100-102.

[6] 张帆.着眼于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6-03-16(008).

[7] 王伟.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研究[J].中国商论, 2018(33):168-169.

[8] 谭明交,冯伟林.农村三产融合:内涵厘清、内生动力及典型案例[J].新疆农垦经济,2018(9):14-20.

猜你喜欢

内生动力三农乡村振兴
赞分盐镇裕牛村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新常态下提升西安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外源式扶贫背景下农户脱贫的内在动力研究
哈尔滨市长宋希斌:深挖“内生动力”,推动经济中高速增长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