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新闻的“泪点”和“痛点”
2020-10-14崔立卿苗静
崔立卿 苗静
摘要:几乎每个好看的故事,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现。有这样一句话:“人,本来就是所有新闻的看点,即使新闻的主题是物,如果只写物不写人,就会缺少灵气。世界上一切人们感兴趣的物,都因为与人相关了,才会变成新闻。”社会新闻来源于生活,记者不仅要客观报道新闻事实,更要留心寻找并挖掘新闻中的人性和人情,这样才能使新闻稿件做到以情动人,直抵人心。
关键词:社会新闻;“泪点”和“痛点”
2019年父亲节期间,燕赵晚报刊发了《父亲为何总从超市拿塑料袋回家》《当父母老了,我们应该如何爱他们》两篇稿件。这两篇稿件以父亲节为契机,通过发生在一对父女身上的真实故事,关照两代人之间普遍存在“爱的错位”的社会现象,并给出了一些建议和方法。稿子虽然写的是生活中的小事,却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因为这样的故事和情感,在很多家庭都存在,戳中了读者的“泪点”和时代的“痛点”。社会新闻采写中如何以情动人?回顾这两篇稿件的采写过程,或可以总结一些心得。
一、 从生活中挖掘好故事
每年父亲节、母亲节等节日、纪念日来临之前,记者们总会留心相关的线索。然而,有些好的线索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塑料袋”一稿,就是偶然遇到的一条线索。2019年 6月 16日是父亲节。此前两天,一位记者在他的微信朋友圈看到了这样一条内容:“在父亲节这天,我将在一个公益组织的群里做一次分享,内容是自己与父亲的故事。”发布者是心里咨询师闫然。这条朋友圈信息量极小,但既然与父亲有关,说不定能挖出一个故事。记者试着与闫然取得联系,她立即将自己的演讲稿发了过来。
没想到,这篇演讲稿让记者看得泪流满面。闫然的父亲从老家来到石家庄帮忙带孩子,每次去超市都要扯两个塑料袋带回家,很快家里就攒了一抽屉。闫然觉得这样做既不光彩又不环保,与父亲大吵一架。后来,她参与公益活动,到敬老院去陪伴老人,却突然想到了父亲从小到大陪伴自己的情景。回忆里,全是父亲的“好”。
作为心理咨询师,她从专业角度分析了父亲热衷于拿超市塑料袋的心理,发现父亲其实是内心有空缺——他从前有多风光,如今就有多失落。她终于明白如今的父亲,只能靠一抽屉的塑料袋来表达对女儿的爱。此时的闫然悔恨不已,坐在车里失声痛哭。其实,这是一个女儿与父亲吵架,又幡然悔悟的心路历程。闫然分享的题目就是《不再说父亲是小偷》,这无疑是一条非常好的新闻线索。
二、真情和细节,戳中“泪点”
有了好的故事,还要辅以恰当的表达方式,才能把新闻素材生动地表达出来。采写这篇稿件的过程中,总结出三个心得。
第一,让感情自然流露,不渲染,不煽情。这样的稿件是以“情”取胜的,能给读者以心灵的触动,甚至让让人潸然泪下,才算充分展现了这类新闻素材的价值。但这毕竟是新闻稿,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直抒胸臆。因而在写作中,要时刻注意细节的真实性,包括闫然当时的想法,心理的变化等,记者都反复与她沟通、确认。稿子写作过程中不做任何情感上的渲染,也不煽情,而是通过对事件和采访对象心理的描写,让人物的感情自然流露。
第二,适当还原事件,用好直接引语。这篇稿件中的事件,其实就是父女因塑料袋而吵架,女儿分析父亲的心理后态度发生了转变。记者对吵架和女儿的心路历程进行了适当的还原,使得稿件情节曲折,更耐读。文中仅有的几句直接引语,也都是经过斟酌后使用的,更能体现人物的心理和特点。比如,父女吵架时,闫然很生气:“爸,你偷人家这么多袋子干吗?”又如,虽然女儿说话很过分,但父亲依旧是那两句话为自己辩解。最后,父亲缓了一下,继而很平和地说:“到底生活还是方便很多。”
第三,突出细节,直戳“泪点”。稿件中,闫然对自己的反思始于参加公益活动到敬老院陪伴老人。“她的脑海里突然出现了父亲的笑脸,父亲从小到大陪伴自己的情景,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出现在眼前……”后面紧接着写了闫然小时候的几件小事,就像电影中的“闪回”,这是稿件中第一个直戳“泪点”的地方。第二处,则是闫然在分析了父亲的心理后,十分后悔,坐在車里失声痛哭。第三个“泪点”是事件的结尾处。“这个父亲节,闫然送出的父亲节礼物便是来自女儿的撒娇:爸,给我洗个苹果吧;爸,今晚炒个土豆丝吧;爸,你跟我去地下车库吧,太黑了,太怕了……”这些感人的细节,我都不惜笔墨一一道来,催人泪下,润物无声。
三、启迪与深思,直击“痛点”
新闻来源于生活,也要服务于生活。仅仅戳中“泪点”,获得读者的共鸣,并没有体现出这条新闻线索最大的价值。情感之外,这个素材也触及了当今时代的一个“痛点”——两代人相处中普遍存在的“爱的错位”的现象。
于是,在第一篇稿件刊发之后,记者又写了第二篇《当父母老了,我们应该如何爱他们》。这一篇稿件在《父亲为何总从超市拿塑料袋回家》的基础之上,通过事件、调查和观点,聚焦“爱的错位”这一现象,有了一定的深度。
闫然与父亲的故事,让很多读者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两代人相处时所遇到的类似问题其实非常普遍,也有不少人为之困惑。因而,根据第一篇稿件的事件,并结合父亲节而提炼出来的主题“当父母老了,我们应该如何爱他们”?更是让读者在感动过后不由得想起自己,从而引发思考。第一篇稿件重在以真情打动人心,戳中“泪点”,第二篇稿件则侧重于给人启迪,引人深思,直击“痛点”。
我们常说新闻作品要有好的“新闻点”,其实,“泪点”、“痛点”都是新闻价值的集中体现,都可以看作是一篇稿件的“新闻点”。在日常的采写工作中,记者应时刻留心寻找和挖掘这样的“新闻点”。有了立得住、托得起的“点”,再辅以恰当的表达方式,新闻就能与读者产生共鸣,与读者心灵相通。
作者简介:崔立卿(1975-),女,汉族,河北正定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学。 苗静(1980-),女,汉族, 河北景县人,研究生, 研究方向: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