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面水产养殖的2个误区及对策
2020-10-14杨敬爽马锋敏朱兴隆
杨敬爽 马锋敏 朱兴隆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水产养殖行业也得到了显著发展。我国淡水资源较为匮乏,严重制约了大水面水产养殖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基于此,本文对大水面水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2个误区进行全面分析,并且提出相应对策来有效解决大水面水产养殖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大水面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水产养殖;密度;质量
[中图分类号] S9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09-112-2
1 大水面水产养殖的2个误区
1.1 放养密度与产量呈正相关
许多大水面水产养殖户不加思考地增加投放密度,希望以此来得到较高的产量并获得较大经济效益。但是,增加投放密度后却没有得到较高的产量和效益,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3个。首先,任何大水面都会自带有机肥料,水中的微生物会把外界的一些无机物和有机物进行一定的分解并形成全新肥料,以此促进水产养殖的正常进行。此外,大水面中有许多菌类可以起到良好的净水和提供营养的作用,为水中的鱼类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营养,这也就使得不同浓度富营养化的水体产量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即便不对其水面进行肥料的投放,依然可以获得大量的水产。但是,在实际的大水面水产养殖过程中,水产养殖户在最终的产量计算过程中并没有把因为自然的营养而获得的水产数量算入其中。其次,大水面水产养殖产量提升除了与放养密度有关外,与水产养殖户所投入的肥料及所含的营养物质等因素有着较大的关联。当水产养殖户投入了等量的肥料与营养物质后,放养密度几乎不会对最终的水产数量造成影响。但是,如果放养密度较大,而产量较小,水产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就会逐渐降低。最后,当大水面水产养殖产量到达一定数量时,不论投入多少肥料或者加大投放密度,产量均不会得到提升。大水面水产养殖中大部分鱼类往往都会以一些自然的营养物质和肥料为食,在这些肥料和营养物质都充足的前提下不会产出更多的水产品[1]。
1.2 放养质量与产量呈正相关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放养质量越大,水产品产量越高”的理论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在某些情况下不会呈正相关。首先,水产养殖的放养质量与产量没有达到正相关,可能是因为投入的肥料已经超出了鱼群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所以不仅没有促进鱼群生长,反而抑制了鱼群产量的增加。其次,如果鱼群年龄较大,那么鱼群的生长速度就会越来越慢。相反,如果鱼群年龄越小,那么鱼群的生长速度就会越来越快。这就证明了不同年龄阶段的鱼群生长速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最后,在大水面养殖中,水体透明度一般很难达到小于40 cm。透明度与浮游生物量的计算公式为Y=168.465-3.516X。其中,Y表示浮游植物量(mg/L),X表示透明度(cm)。按此计算,当透明度为40 cm时,浮游生物量为27.825 mg/L,总浮游生物量仅为277.5 kg/(hm2/m),即大水面水体每天提供给鲢、鳙鱼的食物是有限的,当水体中的载鱼量达到一定量,水体中产生的食物已不能满足需要时,其载鱼量即产量就不能继续增加。
2 大水面水产养殖误区的解决对策
2.1 合理密养,追求高效
水产养殖户一定要对大水面养殖环境和各种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通过合理的计算和分析来科学合理地投入肥料,适当增加放养密度,提高水产品产量,为水产养殖户带来较大经济效益。具体而言,因为鲢、鳙鱼产量的取得是靠投餌施肥转化而来的,因此在投入一定的前提下,其产量基本是一定的,以此为基数,以市场为主导,生产出市场畅销的规格才是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关键[2]。养殖密度计算公式为Y=X×(A/W),其中,Y表示密度(尾/hm2),X表示预期产量(kg/hm2),A表示回捕率,W表示期望出产规格(kg/尾)。
2.2 尊重规律,合理投放
大水面水产养殖户需要尊重不同鱼群的生长规律,合理投放喂养。任何鱼类的生长都有自身的规律,如果仅仅增加放养质量而不考虑鱼类自身的生长情况,势必不会得到最高的产量。因此,需要相关的水产养殖户对所有鱼类的生长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辅助肥料来合理投放喂养,以获得最高产量。
3 结语
大水面水产养殖作为水产养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对于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及水产养殖行业的未来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针对目前养殖户普遍认为放养密度与产量呈正相关、放养质量与产量呈正相关2个普遍存在的误区,需要针对养殖户进行相关科学知识的普及,使其合理密养,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并防范误区出现,为相关大水面水产养殖户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进而促进我国水产养殖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启升,丁晓明,刘世禄,等.我国水产养殖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任务[J].中国渔业经济,2014(1):4-9.
[2]唐东东.“一带一路”下水产养殖业的投资机会[J].海洋与渔业,2018(7):64-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