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少儿声乐中的运用
2020-10-14贺连花
贺连花
声乐课型包括一对一和小组课,在培训机构中小组课分为幼儿组、少儿组、少年组和成人组,声乐小组课的时间相对一对一的小组课时间稍长些,小组课人数一般为5-6人。常规的声乐教学步骤包括发声、歌曲教唱和演唱三个环节,部分培训班在教学模式上不管针对哪个阶段会偏成人化,本文针对少儿阶段将奥尔夫的教学内容融入声乐教学中,更好地满足少儿需求。
一、趣味发声-提高热情
(一)用词语代替元音发声
声乐课的第一个环节是发声练习,有些培训班在发声练习中都使用成人练声曲,练习a、e、i、o、u几个单母音,或者混合母音如ma、me 、mi、mo、mu,这些练声曲由于技术性较高,时间久了孩子们会觉得有些枯燥,逐渐失去练声的兴趣。
本人通过观察和教学实践,不断思考与尝试,针对少儿的心理需求和特征,探索更受少儿喜爱的声乐发声方法。夏日天气炎热,孩子们都喜欢买饮料喝,于是在发声练习中将之前的元音 练习,用少儿最喜欢喝的饮料代替,如先选择开口音的词组练习,让孩子打开牙关和喉咙,在保持童声特有的甜美、清脆的基础上找到高位置状态。其中有个7岁孩子平时很不爱笑,让他提起笑肌就会不自然,每次练声也容易压下巴,或者口腔张的很小,嘴型变动幅度太大。而通过这种方式,明显能感觉到他的兴趣提高,练声时笑肌会自然抬起,口腔内部的软颚和硬腭也同时抬起,喉咙在这种状态下自然打开,高声区的音色也出来了。在唱完一条发声曲之后,会提问学生还喜欢喝哪些饮料,并给出三到四条发声旋律,也可以把新课的部分歌曲旋律作为练声曲,把饮料名称代入并唱出来,少儿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展示自己创编填词的练声曲。这种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成人练声曲换成少儿能够接受的事物或生活语言,时不时更换一些词语或短句融入其中,孩子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能够较快地找到自然放松状态,也不会有太多技术上的负担,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二)把音符转换成生活情景
在练声过程中,少儿不能领会发声练习中母音的内涵,常常觉得比较枯燥,教师强调孩子要找到发声的高位置状态和做到声音的统一性,孩子难以理解这抽象的概念。因此,通过把音符转变成平日孩子们熟识的象声词、语言、生活场景、自然界声响等,用比喻或再现生活情景的方式,让孩子理解声音的方向和位置,例如在一开始的气息训练时让孩子想想给轮胎打气的状态,做快吸慢呼时发出“丝丝丝”的声音,快吸快呼时模仿动物中狗的叫声“汪汪汪”。连音练习中,让孩子想象“穿針”和“穿珠子”的感觉,寻找声音统一性和气息流动感,用“投篮球”比喻声音高位置等。这些方式孩子能较快接受,同时也体会到了技能训练的趣味性。
二、循序渐进-歌曲学唱
(一)旋律模唱,节奏模仿
教师钢琴弹旋律,学生用“lu”模唱,根据歌曲情况,按小节线或乐句划分,教师示范旋律,学生边模唱边拍手模仿节奏型,按座位顺序单人轮流或集体的方式交替进行。由于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再加上有些孩子不识乐谱,此方式可以集中注意力和培养良好听觉习惯。
(二)语言节奏,朗读歌词
语言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能力,奥尔夫认为要充分利用和发展每个人都拥有的语言能力,把念谣、儿歌和歌唱结合在一起,这是青少年儿童进入音乐学习的较好方式。由于部分培训机构没有开设乐理视唱课程,孩子不识乐谱,声乐教师也无需讲解太多复杂的乐理知识,直接通过语言节奏朗读歌词,有助于少儿较快把握歌曲节奏。教师弹奏旋律,按歌曲节奏朗诵歌词,少儿感受节奏并在教师带领下模仿朗读歌词,加深对节奏和歌词的印象。少儿通过这种方式,在节奏练习中锻炼了语言能力,在语言诵读中培养了节奏感。
(三)钢琴伴奏,演唱歌曲
少儿在歌曲旋律模唱和节奏朗读歌词的基础上,教师弹奏主旋律,孩子自己跟随钢琴伴奏带入歌词,也可以找出优秀学生示范演唱乐句,其余学生模仿,提高示范学生的优越感,也能激发其他孩子努力超越的学习动机。这种方式教师无需按照传统的声乐教学方式一句一句教唱,既训练了孩子的音乐听辨能力,也将练耳课程紧密结合于声乐教学中,孩子在自主填词挑战过程中也能体会到学习新歌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四)上台展示,加入声势
少儿跟随钢琴伴奏学会新歌之后,教师提供话筒让孩子合伴奏带上台演唱,这个环节既可以培养孩子自信,也可以加强台风。集体和个人演唱相结合,在个人演唱时,剩下的孩子伴奏,伴奏方式可以使用奥尔夫的小型打击乐,也可以使用身体作为乐器,教师根据课时情况而选择。“声势”是奥尔夫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儿童音乐教学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方式。声势是把自己的身体作为一件乐器,通过身体部位的拍打来获得不同的节奏变化与丰富的声音色彩,用有声音的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充分利用少儿活泼好动的天性,使学习不再枯燥无味。
1.声势辅助,改变惯性
孩子在歌唱时会习惯性地跟着感觉唱,容易出现时值不准确的现象,如旋律中的休止符,他们容易忽视。此时用简单的声势代替休止符,孩子就会有意识地注意某处的节奏和音符时值,打破歌唱惯性。在歌曲出现休止符时,让学生以拍手的方式表示,这样就不会在休止符前拖拍。
2.即兴创编固定音型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少儿通过自我表现来传达内心情绪情感,表现的好与不好是次要的。在孩子唱熟歌曲之后,把凳子围成一个圈,让每个人都创编一小节或两小节的固定声势动作贯穿歌曲中,边唱边做声势动作,在圆圈里大家可以相互看各自的动作,也可以相互配合,在间奏的地方拉起手转动一圈,孩子玩的不亦乐乎。这种方式要求身心眼手耳各部位的协调优化,丰富了肢体语言的表现力,达到内心与身体节奏的统一。
三、游戏拓展,巩固歌曲
“抢板凳”游戏是少儿喜欢的一种放松方式,将游戏融入歌曲巩固环节中。孩子们将凳子堆放在中间,围着凳子转圈,跟随音乐的节奏、力度、速度变化做出不同身体反应,钢琴伴奏速度快时,走的速度也要快,速度慢则慢,重力度或高音时动作越大,弱力度或低音时动作越小,当听到重音停顿时每个人都要摆出一个即兴的造型并坐到座位上,没有抢到位置也没有造型的即为输。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少儿在往前行走的过程中需要集中注意力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要素的变化,用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潜移默化中加强了孩子对歌曲的熟悉度,也强化了对歌曲速度、力度、节奏、时值长短的辨别能力,既训练了反应能力也提高了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本文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运用于声乐小组课中,将其音乐理念和教学方法贯穿于声乐教学过程中,将气息、发声、朗诵、声势和创编融为一体,通过多种参与方式增强了少儿学习声乐的积极性,提高了少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控制力、记忆力、动作协调能力、集体协作意识和创作意识。
参考文献:
[1]袁玉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的实践运用》,《美育与体育》,2019年第11期。
[2]庄小清:《奥尔夫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析》,《黄河之声》,201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