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研究癌症获科技创新奖引争议

2020-10-14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青创神童大赛

2020年7月中旬,云南一名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奖的消息引爆了舆论。事件要追溯到2019年12月,读小学六年级的陈同学凭借“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这一项目,获得了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下简称“青创大赛 ”)小学组三等奖。如今这一奖项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比如这个选题明显地超出了小学生研究能力的范围,以及实验记录里诸如“我上网搜了一下什么叫基因”的稚嫩语言,還有媒体逐渐披露出陈同学的父母都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员,他们的研究与“C10orf67基因”高度相关,或发表过有关论文,或主持了国家有关科研项目,这些争议都直接指向了青创大赛评审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7月15日、16日,云南省和青创大赛组委会先后发布通报,认为陈同学的研究报告违反了大赛评审原则中“项目研究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规定,决定撤销其奖项。同时,陈同学的父亲——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勇彬也发表声明,承认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并向社会致歉。

遏制比赛造假,杜绝人造神童

古时的神童,其特别之处主要体现在天资聪慧过人,但基本上并不会超出人们的常识认知范围。而今的神童,年纪轻轻就研究结直肠癌,这就不仅仅是天资过人了,而是拥有超常能力。实际上,若想进行这样的研究,需要掌握系统性的知识,而且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一个小学生有这样渊博的知识储备,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常识认知范围,而这恰是人们质疑其造假之处,所谓的神童只是人造的而已。

从本质上说,学生比赛造假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比赛获奖能够获得各种直接利益。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比赛多如牛毛,这其中,有许多比赛都与各种利益挂钩。当公开、公平、公正被虚置,比赛造假就难以遏制,尤其是能够获得中高考加分的比赛,更是造假的重灾区。

当比赛屡被质疑、作品频涉造假,当从拼智力、拼创新、拼实践,变成拼家庭资源、拼人脉时,相关部门已经不能再坐视不管。强化比赛全流程的监管,加强参赛选手的背景审核,对研究项目能达到的成果进行科学评估,有舞弊嫌疑的一律禁赛,参与造假的研究人员追溯至其所在单位或学校等等,多管齐下,才能创造更公平良好的比赛环境。最重要的是,要尽快把比赛与升学脱钩,才能真正让比赛回归到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的正确道路上。

不断把“起跑线”前置,恰是最坏的安排

我们发现,在许多获奖者的背后都站着一对成功的父母,他们的父母都供职于科研单位或者高校,他们就是不折不扣的“学二代”。比起普通家庭,这些高知家庭的父母自然有条件且可以为孩子提供资源和服务,只要这些资源和服务合法正当。但利用专业知识和职务便利,帮孩子获奖、给未来“抢跑”,则突破了学术和道德底线,属于典型的造假行为,客观上加剧了社会的教育焦虑,更破坏了教育公平。

事实上,不断把“起跑线”前置,一切都安排得明明白白,恰恰是最坏的安排。在成才的道路上,获奖项目、个人履历屡现“猫腻”,体现的并非孩子身上的天赋异禀,而是家长的失职和失范。也许孩子本身有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但通过这样弄虚作假的方式去刻意放大、美化,将各类奖项作为向社会夸耀的资本,则有可能使孩子失去定力,无异于揠苗助长。非但给不了孩子正面引导,教不会他们面对竞争的勇气、智慧及平和心态,还会毁掉孩子的成长,扼杀他们的未来。即便造假能换来一时的荣耀,但靠成功学吹出的气泡注定是不可持续的。

教育最大的禁忌就是急于求成、好大喜功,真正的教育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人生的路很长,而且不止一条,只有慢下来,不再心浮气躁,把孩子当作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来看,而不是自己的试验品、附属品或者工具。充分掌握孩子的成长节奏、兴趣爱好,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试错的机会,他们的未来才会有更多可能。

猜你喜欢

青创神童大赛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神童诗(二十五)
吉林共青团:做实“青创”助振兴
唱响“创在江西”品牌
青创设计力 从澳门出发
都是神童
神童
“7匹狼”征联大赛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