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议题式教学实录及点评*
2020-10-14何燕林沈雪春
何燕林 沈雪春
一、教学实录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统编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第九课第二框“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本框在上一框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必然性”的基础上,探讨 “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命题,共三目。第一目主要探讨文化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因和要求,第二目主要探讨文化作品要立足时代之基的原因和要求,第三目主要探讨文化综合创新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从生活经验角度看,高中生对文化生活的多样性有亲身的感受,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渠道也能获取文化娱乐的各种头条,但他们对文化的关注大多限于个人的感性喜好,较少从理性层面分析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发展规律和创新方法。
从理论角度看,学生对于“文化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的观点缺乏认知自觉,对于“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的观点缺乏实践体验。
针对以上分析,课堂宜创设具有典型性及亲和力的情境,通过议题的设置及议学活动的展开,在商讨、辨析和决策中推动学生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基本路径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教学目标
通过了解人民群众为祖国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付出艰辛努力甚至生命的奋斗事迹,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政治认同;通过文化发展应该重在传承还是创新的辩论,培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精神;通过“导演微电影”的项目化议题培养学生运用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进行综合创新的实践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
难点: 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四)教学思路
1.设置议题。本课设置“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的议题。议题分解为三个任务:议题商讨、议题辩论和议学延伸。整个议学过程遵循感性到理性、理论到实践的认知路线。
2.創设情境。本课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为议题情境,让学生在系列议题的商讨、辩论和决策中建构意义。
3.组织活动。议题式教学强调知识建构过程以及知识背后的价值导向,追求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的有机融合。本课通过商讨影片的感人环节和文化启示、辩论文化传承与创新关系、设计微电影主题和内容、合唱歌曲等四组活动,让学生学习归纳、拓展思维和提升素养。
设计还力图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我和我的祖国》之景
师:同学们,《哲学与文化》的学习即将进入尾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回味2019年豆瓣网上排名靠前、观众评价很高的一部经典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在此主题下来共同探讨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环节一】感受《我和我的祖国》之情
师:影片中,7位导演分别从新中国发展的7个经典瞬间切入,讲述普通人的动人故事,电影有哪些让你感动的情节呢?
生:电影《前夜》片段中,开国大典前三个小时为收集焊接材料,家家户户拿出自己贵重东西争先恐后地捐献,这个画面让我感动。
生:电影《相遇》片段中,隐姓埋名的科研工作者在原子弹爆炸成功时的欢庆人群中他和女友四目相对的镜头给我印象很深。
(其他学生发言略)
教学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电影精彩瞬间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爱国的氛围,为下一步的理论提升做好情感铺垫。
【环节二】感悟《我和我的祖国》之意
1.商讨:《我和我的祖国》对文化发展有何启示?
师:该影片上映后获得31.71亿的票房,在豆瓣上排名前列,既赚到了“金杯”,也获得了口碑。现在请大家结合课本知识,按小组商讨:该影片的成功对文化发展有什么启示?
生:文化作品要源自百姓生活。影片里的故事人物都取材于现实生活,比如奥运会开幕前的的哥、关注女排奥运决赛的市民等,通过百姓朴实鲜活的事迹展现出国家进步背后的支撑——无数爱国者的敬业和奉献。
生:文化创作要以人民为中心。这部影片的取材唤起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对祖国发展不同阶段重大事件的记忆,充分满足了大家的精神需求,因而很多场景扣人心弦、感人情怀。
师:刚才同学抓住了“人民群众”这个关键词,提出了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是文化发展的依靠力量和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的观点,生动地表达了“历史是人民写就的”这一主题。除了“依靠谁”和“为了谁”这两个重要问题外,请其他小组谈谈推动文化发展在内容上有什么讲究。
生:文化发展要体现时代典型特征。这部影片不是单纯讲述老百姓生活的日常琐碎故事,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开国大典、原子弹爆炸、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等,这些故事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价值引领性,让人在共鸣中认同。
师:很好,我补充一点,我觉得影片还准确地回答了各个时代的要求,那就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这就是我们之前所学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师:记得影片上架后,陈凯歌导演曾坦言:“这类题材没有成功的先例,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现在我们来探讨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陈凯歌在将7个导演的7个故事串联在一起时用了什么新招?请大家按小组继续讨论。
生:影片虽然还是立足传统的主旋律题材,但视角独特。之前的主旋律献礼片如《建国大业》《建军大业》讲的都是大场面、大英雄。这部电影讲述的都是小人物、小细节、小场景,反映的却是大主题和大情怀,给人以情感的剧烈碰撞。
生:使用了国际化手法。比如《白昼流星》中神舟飞船的降落有魔幻色彩,尤其是影片主角骑马朝着日出驰骋的画面,让观众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中感受到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生:借鉴了好莱坞技术。有人把《前夜》形象地比喻成“北平十二时辰”,因为影片中工程师林治远在一天内找到并修复电动升旗存在的隐患确保新中国首次升旗成功的过程就是借鉴了好莱坞“最后一分钟险胜”的表现技法。
师:结合教材知识,这些情节如何用一句话概括?
生: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师:哪些资源?怎么综合?
生:要融通古今中外的各种资源,既要向内看研究国计民生,也要向外看探索人类前途命运,既要向前看关注中国的前途命运,又要向后看传承传统精华。
师:概括而言,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是什么?
生: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
教学意图:“以人民为中心,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通过影片人物、情节和故事等背景材料的辅助,让问题的解决过程情境化;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教学既要引导学生对情境素材进行深度挖掘,又要及时明晰教材中的关键概念,推动学生知识建构和思维进阶。
2.辩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重在传承还是创新?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现在我们分组来辩一辩:文化发展重在传承还是创新?1至3小组为一方(A方),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重在传承。4至6组为另一方(B方),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重在创新。大家经过4分钟商讨后各自派代表阐述观点。
生(A方):中华优秀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突出优势和植根的文化沃土。只有传承,才有积累,才有底蕴,才有更好的发展。
生(B方):时代在发展,只有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方式,才能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我们的历史使命。
生(A方):从现实角度看,当前很多举着创新旗号的“文化发展”最终因为失去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逐渐消失在世界文化的浪潮中。同时当今世界还存在着文化霸权,我们更要强调文化的传承。
生(B方):我们的文化如果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也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美好的向往。因为有文化霸权,我们更不能只固守老祖宗的旧的东西,而是要博采众长,综合创新,让更多人认同我们的文化,否则就会失去在全球文化领域的话语权。
(其他学生发言略)
师:大家各有道理,“传承”守的是初心和根本;“创新”讲的是源泉和动力。文化发展唯有将传承与创新结合起来,立足时代需求,以人民为中心,博采众长,将中华文化基因不断优化壮大,才能真正面向未来,走向强大。
教学意图:设置辩论议题,让学生在“立”与“破”的交锋中表达和感悟不同的立场与观点,一方面有利于他们树立文化发展的辩证观,另一方面又能突破教学难点、学会综合思维。
【环节三】感应《我和我的祖国》之旨
3.决策:假如拍一部关于《2035,我和我的祖国》的微电影,你们将选择怎样的主题和内容?
师:今天这堂课学习了文化发展的三个基本路径,现在让我们来现学现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2035,我和我的祖国》微电影的拍摄主题和思路,特别注意2035年时间节点。设计方案由各组代表展示,我们要选出最佳导演奖。
总之,文化发展要把握住以人民为中心、回答时代问题、综合创新三个关键词。期待大家的作品!
(学生讨论并展示作品)
师:最后,让我们全体起立,一起歌唱《我和我的祖国》。
教学意图:通过微电影的设计活动,启发学生应用和迁移“以人民为中心、回答时代问题、综合创新”等学科概念,在理解、应用和迁移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以歌声来重温2019年国庆前后那段激情岁月,润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专家点评(江苏省苏州市吴江中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沈雪春)
何燕林老师“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的教学实录,研读多遍,印象深刻,感觉该课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议题式课堂教学,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主题与议题联袂的引领方式。在教学的引领方式上,何老师的教学清晰地呈现出具有并行关系的两条路线:主題引领线和议题引导线。整个教学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通过展示其景→感受其情→感悟其意→感应其旨的路线展开主题,让教学具有生动性和整体性。与此同时,又以“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为议题,通过三个子议题展开议学,让教学具有思辨性和渐进性。其中,主题展开的过程和议题展开的过程合而为一,巧妙地让主题和议题联袂并行,使课堂既有亮丽风景又有思辨意味,既赏心悦目又引人入胜。
2.对话与议学交融的活动过程。在教学的活动方式上,何老师按照对话→对话议学→议学的流程运行,具有对话与议学交融的特点。对话主要用于导入和过渡,议学主要用于建构和探究。在“感受《我和我的祖国》之情”环节中,教学活动主要以师生对话方式呈现,在和谐氛围中赢得“成功的一半”;在“感悟《我和我的祖国》之意”环节中,教学活动以对话、商议、辩论的方式交融进行,在深度学习中解决关键问题,建构关键概念;在“感应《我和我的祖国》之旨”环节中,教学以项目化议学方式进行,在实践性学习中应用学科概念,提升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对话与议学交融的活动设计能够使课堂既有温度又有厚度,在对话中引领,在议学中思辨,在融合共生中建构解决问题的意义图式。
3.知识与价值统一的任务驱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对议题式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就议题式教学任务而言,它既要完成学科知识的基本任务,又要完成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进而立德树人的学科根本任务,要坚持 “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本课的基本任务设置为描述和论证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辨析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初步学会文化综合的方法,根本任务设置为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并培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综合创新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执教者既注重了教学任务的显性设置,又注重了教学任务的隐性设置,其双重设置体现了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从学理走向实践的过程中,议题式教学将获得丰富的课堂模式,何燕林老师的这堂课无疑是一种可贵和值得参考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