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上好一堂有温度、有深度、有效度的高效课堂
——以历史与社会九上《抗日战争》为例

2020-10-14胡正好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抗日战争史料历史

胡正好

(永嘉县崇德实验学校,浙江 温州 325100)

一、当前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1.重视知识记忆,忽视历史思维、历史情怀的培养。

照搬书本知识或者复习材料的讲授,无选择性的基础知识落实,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思维培养。更没有培养学生在复习课归纳、综合思维的能力提升及其历史课本身具有的鲜明的历史情感的激发和渗透。片面强调知识的再记忆、反复记忆,无疑是有利于夯实基础知识,但是这只是学习的最低层次。“《历史与社会》 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学习能力和学习思维及社会实践的关注才是教师的指向。有老师做了提纲,让学生狠记知识点,但是并没有明确告知学生对知识点如何运用,也没有为学生进行进一步重难点细化和对材料分析能力培养。教育部虽然取消了考纲,但是根据课标仍然可以寻找考试核心知识点,这需要老师苦练内功、研究课标、研究中考真题。要多让学生参与复习设计、参与复习探究、参与历史试题的精选。让参与意识贯穿复习始终,改变被动强迫式复习。知识枯燥的记忆势必给学生一种错觉,学习历史就是记一些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意义和启示。这根本上磨灭了历史学科核心价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观,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的人生发展,也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历史使命感、责任感、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2.轻视复习、对复习缺乏认真研究,拿来主义普遍,复习策略低效甚至是无效,以时间换空间。

在历史与社会课复习教学中,部分老师以往常的经验为出发点,不善于研究时政热点、研究中考考试方向、考试试题难易度、题型,复习有效策略,复习课基本架构,复习课师生互动性等。所以复习课达到的最终指向还很肤浅,学生主动性很难发挥,学生复习还很迷茫。正是因为我们对复习课表面重视,其实轻视研究,结果是拿来主义盛行。网上提纲拿来就用,网上试卷不加取舍拿来就做,从书店订一些试卷发下就写。老师课下发,课上就是试卷讲评,讲评中没有区分度,没有进行归纳分析,没有针对性,没有以问题探究意识让学生来分析和互动,结果是看似很充实,学生其实掌握的基本是知识的重复记忆和相关题型的答案再现。考试需要答案,但是最好是有思考的答案。没有做到举一反三,历史思维没有很好培养,更不要说历史观的形成,复习效果可想而知。有老师在复习课中始终担心学生知识点的遗漏,让学生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背,盲目的背诵,通过知识死记硬背来确保考试试题的万无一失。用耗时间来抢占试题的空间,得不偿失,效果甚微。学生发散思维、质疑能力、自主探究、逻辑能力渐失,对其长远发展有害极大。中考改革指向已经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素养立意转变。教育的改革要求教师顺事而为,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考试和知识掌握只是一个环节而已。

二、精心打造历史与社会复习课对策研究

1.努力营造一个有温度的情感课堂。

一堂有温度的课堂无疑是沁入学生心扉的丰富养料,而能达到师生、生生的共鸣,无疑是情感升华的结果。有温度的课堂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以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为宗旨,“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2]温度需要在情境中创造,通过历史与现实关照、历史章节深处情感挖掘、历史背景下的家国情怀、历史人物爱憎评判、历史事件结果的追问、历史课堂中教师情绪化的情感表达等。师可以运用不同情境材料如剪辑视频、图片对比、中外对比史料、情景剧表演、历史辩论会等形式营造温度的氛围。有温度的情感课堂同样在复习课中可以呈现。如抗日战争中,可以剪辑今年国庆阅兵小视频(4分钟左右) 上课时进行导入,设置问题,一是看了视频你会想到什么?二是视频中你发现了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三是对比抗日战争中那时的中国你想说什么?此处意在热身,在思考中把学生的爱国情感渗透到心里。学生回答:“祖国强大了,祖国威武,没有人敢来欺负我们了”。有的回答:“我为祖国骄傲,我为军人骄傲,正是有这些军人保卫国家,我门才能自由,平安和幸福”。有的说:“今日之中国强大,才能不被外敌侵犯,关键是要有人民的强大军队”。第二问:学生发现了阅兵车中有一辆没有人坐在上面,教师引导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学生:“那是给英雄留的,是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先烈们留的”。说的非常好。历史不容忘却,忘记就是背叛,学习历史,不是铭记仇恨,而是保卫和平。通过视频导入和情境的探究让课堂的基调定位激情兴奋、自豪。同时学生在爱国之情的指向下去反思战争的罪恶,对和平的热爱,这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的和谐世界理念。抗日战争过程及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对我国的援助环节师可以设置抗日三部曲,抗战爆发、抗战相持、抗战胜利三个阶段用历史史料引导学生认识抗战过程团结的巨大力量,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国共第二次合作是国家危亡之际中华民族精神的总体现,民族精神内核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同时展示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对我们的支持,让学生理解正义的无国界,正义必然战争邪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人间道义。学生在无形中体悟爱国情怀、普世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能结合学校生活,进行价值选择和践行。

2.培育学生的综合思维和逻辑思维,认同、尊重历史的态度及辩证唯物的历史观。

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课程资源的总体整合策略是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融入社会生活,围绕关键问题,关注内容关联,构建整合的线索,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如抗日战争的复习必须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背景下思考。不是简单的展示抗日战争的几个阶段、几场战役、抗战胜利的经过意义及其启示。教师可以以年代尺进行时空架构 “在历史教学中,以年代尺作为教学工具对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历史教学中用年代尺作为抓手有助于巩固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强化学生的历史时序观念与时空观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树立唯物史观,强化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清历史的发展规律, 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提升”[3]历史事件有时序性和延续性特点,需要历史老师引领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线索、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发展趋势。归纳历史现象背后的因素,从而高屋建瓴去看待抗日战争发生、发展、结果、影响,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抗日战争年代尺

如复习抗日战争的历史,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填写完整的年代尺,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学生思考:中国的抗战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列表概括出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的概况(时间、地点、经过、结果、影响)。教师进一步通过史料出示结合年代尺分析抗争胜利的原因。进行解题指导,审设问、审材料、组织答案。并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说明史料的能力。紧接着出示三则材料分析抗争胜利的意义。材料一: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一览表(略);材料二:抗战中中国与世界损失比较(略);材料三:“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 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 打下印度……” ——罗斯福。设问: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学生明白了抗日战争胜利有国际和国内意义。国内意义: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伟大力量。国际意义: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最后读史料分析历史地位和作用。出示太平洋战争日军兵力分布图及相关史料,来分析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整个世界反法西斯层面看中国地位和作用,历时最长、牺牲最大、发挥了重要贡献、是世界反法西斯中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引导学生知晓中国的抗战离不开国际友好国家和人士的支持,同时我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重要的一环,辩证的分析当时国际国内背景来理解抗战进程和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脉络就十分清楚。师可以链接时政:如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2 月13 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为什么要以法律形式进行下来?你获得什么启示?也是对启示类题目的归纳和辩证唯物史观的运用。师:要以史为鉴,缅怀先烈,面向未来,珍爱和平。这是在历史反思中总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教训,进而服务于现实。以上对抗战整个过程、原因、意义和启示的分析是建立在学生时空思维、例如年代尺建构,横向思维如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放在世界反法西斯背景下研究。“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如果只从中国内部自身的发展考察历史,不利于从整体上正确地了解历史。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都有着深刻的国际景。”[4]从古今综合方面引导学生思考抗日战争相比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伟大之处在于是近代史上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的再次觉醒、也是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力量。一个民族要强大,必须团结。必须统一。历史发展主线,统一是历史的潮流,进而生成对台湾回归祖国历史使命感的责任担当。

3.研读课标、考纲、试题、教材等,深挖考试资源和题型,精选、精编、精炼、精讲,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分析归纳能力,精准施教,提高复习的高效度。

效度即有效性,是指所测量到的结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测量结果与要考察的内容越吻合,则效度越高;反之,则效度越低。历史复习课更应该追求高效度,摒弃低效度,复习目标和复习效果能否成正比,直接关系到复习质量的好坏。历史的高效复习首先需要教师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考试纲要,最近三年的中考甚至高考试题,在教材分析下功夫。题在书外又在书里,以本为本,深掘课程资源。特别是复习课,如不能很好把握准、吃透考试的导向,往往就会事倍功半,劳民伤财。在试题练习中,老师要有针对性、分层次、有选择进行试题改编、原创,借用。试题数量分布一节课一般是5道选择题1道综合性的主观题来进行练习,不宜过多。题目的选择要有梯度,尽量避开纯记忆性知识点考察,突出能力考察,综合思维培养,历史意识渗透。选题要有代表性,还要有个性。史料分析和应用在历史课教学和复习中至关重要,它包括历史理解、历史考证、历史评价、历史认同等方面。在综合性主观题中史料选择要注重科学性,最好从史学原著中选取或者有影响力的史学家作品如进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杨奎松的《中间地带的革命》 等作品,尽量不选文学作品。史料类型多样,史料包括文字史料、图片史料、典籍、历史地图、信件、回忆录、文物古迹、会议等。史料选择还要典型,围绕着试题展开,但是不能超越课本内容,通过材料题解答意在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这也是目前中考历史与社会主观题考察方向,侧重能力考察,摒弃知识记忆。因此对历史材料题型分析培养学生从史料提取信息、解读信息、精准定位、回想教材内容,通过材料把隐含的知识挖掘出来,注意多角度,并用书上史实来支撑论点,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例如抗日战争主观题出题:材料省略,为什么说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 联系近代中国社会状况予以分析。(4 分)要求:逻辑严密,表述简洁。学生对这题思考首先解读问题,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枢纽,二是联系中国近代社会状况分析。抓住问题主旨就是用近代社会状况来证明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部分或者关键部分。学生思考认真研读五则材料和回归教材发现此题意在说明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性这就抓住根本。可以从两个角度回答一是: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合作抗战,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二是中国收复台湾以及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东方主战场,牵制了大量的日军兵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来贡献。这使得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因此可以说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做到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在历史与社会复习课教学中,我们要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本着课堂的情感升华、思维培养、高效的前提下探究复习的有效策略才能事半功倍,从而真正的提高复习效率,使复习课更加精彩,学生受益更深刻。

猜你喜欢

抗日战争史料历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新历史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历史上的6月
孩子们的抗日战争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