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高职院校思政课与建筑文化融合育人的建构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0-10-14李生
李 生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一、新时代思政课改革以及职业院校“双高”建设对思政课育人提出新要求
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暨“职教二十条”。其中第十九条指出:“指导职业院校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1]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即“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2]。为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019年12月18日,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入选院校共计197所,多所建筑类高职院校依托丰富的建筑文化育人特色、高水平建筑专业群,成为国家“双高”建设院校。
建筑类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挖掘建筑文化育人元素,融入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与实践,推动建筑类高职院校建筑文化育人的功能开发,提升了思政课的吸引力、亲和力,推动思政课教学特色化、精细化发展。
二、建筑类高职院校思政课与建筑文化融合育人的建构逻辑
作为两种相对独立的文化形态,思政课课程文化和建筑文化都属于文化育人资源。基于文化内在育人价值的共性,可以从价值支撑、实践空间的角度去找寻和解答两者间的建构逻辑,为推进建筑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正向价值导向和育人引入点。
(一)建筑类高职院校建筑文化的内涵、精神为思政课育人提供融合的价值支撑
鲁班文化、工匠精神是建筑类高职院校思政课育人可以结合的特色文化资源。建筑形态的哲学思维、建筑景观的人文精神、建筑设计与自然和谐的伦理关系、建筑文化的历史传承等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依托,将建筑文化内蕴的思想观念、哲学思维、人文精神、行业规范等元素与思政课教学串连,可以找到建构思政课与建筑文化融合育人的实践方向。
为了更好地阐述思政课与建筑文化育人之间的内生共性,我们以思政课当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下面简称基础课),简要分析思政课教学与建筑文化育人资源的融合思路。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大致如下:人生价值、职业与发展、道德与法律、爱国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文化自信、改革创新等教学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建筑文化资源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主要涵盖建筑行业劳模精神、建筑行业工匠精神、鲁班文化精神、建筑课程的德育文化、建筑历史的名人典故、建筑施工的规范要求、建筑艺术等育人内容。通过基础课和建筑文化资源的对比,可以找到两者融合的育人价值,即以建筑文化资源为依托凝练出的基础课需要的价值元素,通过基础课的转化,使之成为新的育人内容,通过教学介质传递给教学对象,产生育人效果。例如,两者融合产生的价值育人元素有:爱岗敬业、知行合一;精益求精、至善至美;艰苦奋斗、锐意进取;鲁班精神、大国工匠、文化发扬、技艺传承;强技修德、德技双修等。
(二)建筑类高职丰富的建筑文化资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融合建构的拓展空间
思政课育人主要依靠课堂这一主渠道,但受到课时、实践场地的限制,思政课一般将实践教学作为育人的补充环节。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借助校内外丰富的资源进行开展。作为建筑类的高职院校,建筑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资源形态,本身不具备动态传输的主体功能,必须借助传播介质和传播主题去传递育人价值,并以思政课或者其他育人活动渗透到学生内在获得中,达到育人效果。建筑文化包含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实践成果都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可融合的现实资源,对于提升思政课教育内容的深度,扩展思政课实践的广度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总的来说,建筑文化首先是一种文化聚类的具体形态,可利用、可复制,这是思政课与建筑文化融合建构的基础。其次,建筑文化具有动态延展性,可创造、可融合,为思政课实践育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形式创新的支撑力。总体而言,这是建筑类高职院校拓展思政课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文化资源。
三、思政课与建筑文化融合育人的创新路径
建筑类高职院校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建筑文化资源,给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育人资源和实践载体,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将思政课和建筑文化资源紧密融合,实现思政课与建筑文化育人的深度融合。
(一)围绕“三个一”,打造具有鲜明建筑文化特色的思政“金课”
2018年“金课”首次写入教育部文件,并提出“金课”建设的“两性一度”的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对课程建设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筑院校思政课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整合本校特色,打造具有建筑文化内涵的思政“金课”。如何打造?可以从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对思政课调研提到的要求入手,“把思政课讲得‘有滋有味’,课堂教学要做到‘配方’先进、‘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给学生提供香味形俱佳的精神大餐,让他们喜欢‘吃’”[3]。从“配方”“工艺”“包装”三个方面入手,打造具有独特建筑文化气质的思政“金课”。
首先,打造一支“金课”教学创新团队。将全校专兼职思政课教师纳入遴选范围,将教学能力突出、教学研究深厚、具有丰富课程建设资源的纳入团队成员,给予重点支持,邀请校内建筑类课程的教学名师和骨干青年教师加入顾问团队,为思政“金课”提供建筑文化资源运用方面的指导,力求“配方先进”。其次,遴选一门具有丰富教学影响力的思政课进行立项试点。例如,学校三门思政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所获得的教学类奖项是最丰富的,也是级别最高的(首届全国思政课比赛特等奖),以基础课试点,重点打造具有建筑文化气质和区域特色的思政金课,凝练课程“工艺”。最后,举办一系列建筑类高职院校思政“金课”教学研讨会,重点邀请全国建筑类高职院校马院(思政部),将打造具有建筑文化气质的思政“金课”模式拓展到全国范围,树立行业影响力,加强同类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交流,将建筑类高职院校的思政金课整合“包装”,推向全国。
(二)创建基于强技修德导向的“思政实践+建筑专业实训”融合双基地
建筑类高职院校具有丰富的校内外建筑专业实训基地,给思政课与建筑专业融合实践提供了条件。思政课涉及内容较多,由于经费和场地有所限制,独立建设全部思政课实践基地不是最优选择。为此,可以将思政课内容与专业课实训要求的职业素养结合起来,建立“思政实践+建筑专业实训”融合双基地,互补互通,增强基地建设的多重育人效应,实现专业课“强技”与思政课“修德”双融合。
例如,建筑艺术专业学生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学生在校内文化艺术实践基地学习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建筑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作为切入点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再如,建工类专业的实操实训,涉及岗位责任、安全施工、文明施工等专业素养契合思政课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的内容,在实训过程中,将人文素养模块凝练出来,形成独特的思政课实践报告、实践调查,在专业实训中提高思政育人效果。在双基地建设中,可以形成专业课导师—企业导师—思政课导师三级导师协同育人模式。
专业课实训导师主要负责专业课实训场地和实训教学的管理和授课工作,根据专业需要联合企业导师和思政课导师共同开发实训教学内容(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专业实训导师属于导师团队的核心负责人。校企合作导师主要借助校企合作的企业导师团队们深厚的行业学识、丰富的社会经验,讲授行业发展动态,指导学生制订职业规划与发展,为学生学习、专业实训等提供专业指导,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企业专家、了解行业动态及相关技术的实际运用。思政课教师负责对接专业课实训导师和校企合作导师,凝炼专业实训中的德育元素,结合思政课教学要点,针对性地制定符合思政课与专业实训融合育人的实践方案,培养学生专业实训、企业实习、职业发展所需的劳动观念、职业观念、团队意识、责任意识等。通过专业课导师—企业导师—思政课导师三级导师协同育人模式建立起来的“思政实践+建筑专业实训”融合双基地将成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交汇育人创新实践模式。
(三)联合知名建筑专家和校企合作导师,打造“思政+建筑”系列公开课
除了教育部规定的思政课程外,还可以加入形式丰富的思政公开课作为育人课程的补充。例如,上海高校首创性推出的《中国系列》思政公选课和广西贺州学院推出的《壮美广西》系列思政公开课就是典型代表(表1)。
通过研究《中国系列》和《壮美广西》系列思政公开课,我们可以借鉴和设计属于建筑类高职院校的特色思政课育人文化品牌《建筑中国系列思政公开课》或者是《民族瑰宝——壮美建筑系列思政公开课》,邀请地方建筑名家、建筑企业大师、建筑专业教授、思政名师共同打造,将建筑文化资源和思政课资源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具有独特建筑人文底蕴的思政公开课。
表1 上海和广西高校开设的特色思政公开课
(四)推出具有建筑文化特色的思政实践活动(第二课堂)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谈到:“思政课视野要广,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的、深入的、具体层面的纵横比较,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2]将建筑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实践活动(第二课堂),将建筑的历史、文化精髓在思政课第二课堂实践中展现出来将有利于拓展和延伸思政课育人的广度和深度,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表2呈现的就是以建筑文化为依托的思政课特色主题实践活动,我们挖掘的建筑文化资源有红色革命建筑遗迹、建筑设计专业资源、建筑规划与园林工艺、古建筑艺术等,融合后的实践活动建筑特色明显、内容新颖丰富,符合建筑类高职院校的文化底蕴。但是,在融合建筑文化开展思政实践活动(第二课堂)还是要把握以下几个重点:一是突出思政课第二课堂的价值性,将建筑文化价值有机的凝练总结,嫁接到思政实践主题内;二是突显思政课第二课堂对建筑文化领域关注问题的思考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认识建筑文化、传承建筑文化;三是突显建筑文化融入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实践性,开展具备可操作性和实践运用的活动。
(五)挖掘和整合校园特色建筑育人场馆,为思政课育人提供辅助支撑
高校思政课育人无处不在,建筑类高职院校可供育人的校园文化场所大致有校史馆、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常规场馆,有条件的建筑类高职院校可以通建立思政课虚拟仿真中心,建筑文化育人研究中心等机构开展建筑文化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工作。
首先,打造三大建筑类文化育人场馆。建筑类高职院校的校史馆,可以举办学校建筑历史、学校建筑类专业发展史、校园历史建筑图文展品、建筑行业人才、建筑劳模图文展;学校建筑博物馆:打造区域内高校中具有独特性、专业性、唯一性的建筑类博物馆,开展各位建筑文化育人活动;校内图书馆:打造广西区内建筑类书籍最多、最全、最丰富的高校图书馆,承接融入思政元素的建筑文化类育人活动。其次,有条件的建筑类高职院校建立具有建筑文化内涵的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中心,打造现代信息技术全面的、具有浓厚建筑文化意蕴的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中心,将建筑文化与思政课虚拟课堂相融合。最后,成立建筑文化育人研究中心。打造成为建筑文化育人开发的科研小高地,以该中心为依托开展相关学术交流、科研申报以及思政课育人研究。将建筑类高职院校平常建设的校园设施、场地经过有意图的设计、修改,可以形成建筑文化育人的重要场馆,不仅有利于思政课开展育人教学,也是建筑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凝聚的重要建筑符号。
表2 融入建筑文化特色的思政实践活动示例
四、结语
在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求以及“双高”建设背景下,全国高职院校思政课都在挖掘本校特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政育人工作。建筑类高职院校在建筑文化底蕴、建筑课程开发、建筑类校企合作上具有丰富的资源,通过思政课和建筑文化资源融合育人,可以提升建筑类高职院校的文化底蕴,提高思政课育人效果,打造具有独特建筑文化底蕴的思政课育人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