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听障儿童融合教育康复支持策略及其成效
2020-10-14赖淑芳
赖淑芳
近年来,随着国家残疾人保护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保障体系的不断建立与完善,以及康复技术的不断进步,听障儿童具备了与健听儿童一同参与社会生活、学习、交流的条件。融合教育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通过将残障学生融入健全学生班级参加学习和社会活动,使残障学生与健全学生共同完成教育过程,从而最大程度发挥残障学生的潜能[1]。学前听障儿童融合教育,即0~6岁学龄前听障儿童(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和其他同龄健听儿童在学前教育机构一起接受保教服务[2]。融合教育的核心是保障学龄前听障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让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一起接受普通学前教育,在最少受限制的普通幼儿园班级中一起学习和生活,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3]。然而,由于听障儿童群体的特点及个体需求,在保障听障儿童接受高质量学前教育的基础上,提供适宜的专业康复支持对于听障儿童的全面康复尤为重要。
为了推进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发展,探索学前听障儿童融合教育新模式,福建省残疾人康复教育中心开办融合实验班——普特班,每年招收适量适龄(3~6周岁)健听儿童,将康复训练效果适宜的听障儿童安置到普特班进行全日制融合教育。本文检验了普特班教学模式对学龄前听障儿童的康复成效,以期总结和推广融合教育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取2015年9月~2019年6月在普特班接受融合教育的45名听障儿童,听觉补偿(重建)均达最适水平,其中男26名,女19名,配戴助听器6名,植入人工耳蜗39名,听觉能力均为一级,语言能力三级36人,二级9人。年龄3~6岁(接受融合教育时),平均年龄4.5±1.3岁,融合教育时长12个。普特班共设置有小中大班各1个班级,每个班招收20名健听儿童,按照1:3~1:5的比例开展融合。
1.2 评估方法
采用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和言语可懂度分级标准(SIR)[9,10]对融合前及融合教育12个月后,听障儿童的听觉言语能力进行评估。CAP用于评估听障儿童在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听觉水平,共有8级,分别记作0~7分;SIR用于评估听障儿童的言语产生能力,共有5级,分别记作1~5分[11,12]。
1.3 康复支持措施
为了使听障儿童在融合教育过程中提高听觉语言能力,尽快适应与健听儿童共同学习生活,普特班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康复支持措施。
1.3.1 融合前康复 在听障儿童进入融合班级前,需进行12个月以上的听觉、语言、认知、言语及社会交往等能力全面康复。听觉语言能力及综合能力测评均达标的听障儿童,即可转入普特班。听觉语言能力测试按照《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4]进行,需要达到听力康复一级,语言水平达三级以上。综合能力是由语训部集体课教师测评,听障儿童需具备良好的聆听意识,较好的听觉理解能力;能在噪声环境下听取声音,具有一定的跨听能力;能够借助口语进行日常互动交流,和同伴共同完成集体游戏;能感知助听设备运行情况,并能及时告知家长或老师。
1.3.2 融合教学内容 按照全面康复模式,以学前教育为基础,康复技术为支撑,促进听障儿童全面发展为宗旨设计教学内容。融合教育课程设置了学前教育、个别化训练两部分课程。学前教育内容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选用《福建省幼儿园教师教育用书》[5]、《听障儿童综合活动示范教学指导》[6]为参考教材。个别化训练以《听障儿童听觉口语教学示范教材》[6]为主。
融合教育中学前教育教师提供学前教育及部分康复支持,包括语言、健康、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内容,具体有组织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等;个别化康复老师提供每日30分钟,每周5次的一对一专业康复服务,包括听觉言语训练、言语矫治及家庭康复指导等。
1.3.3 团队协作 融合教育中的康复支持通过由学前教育教师、个别化康复教师、听力师、家长,团队密切合作实施。
学前教育教师是融合教育中的重要角色,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听障儿童的助听设备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根据听障儿童的情况及时调整语速,使其逐渐接近正常交流水平。细心观察孩子的在园表现,记录孩子各方面发展状况,及时与家长或个别化教师对接。
个别化康复教师是融合教育中的重要角色之一,也是康复支持实施的主体。除了做好听障儿童的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外,包括定期进入普特班观察孩子的听觉、言语、沟通能力,课堂的参与度和目标的完成情况;与学前教师共同讨论,制订个别化教学康计划和目标;给学前教师提供听力语言康复专业指导与培训。
听力师对听障儿童的听觉能力进行检测与管理,在融合教育中发挥保障作用。听力师通过对听障儿童的听觉状况及其所处的声学环境进行动态观察和主动评估,使听障儿童的听觉功能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为言语训练及全面康复打下良好基础[8]。定期对听障儿童的听力补偿设备(助听器或人工耳蜗)进行监测、调试及评估;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听力学专业指导和培训。
家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融合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听障儿童家长对融合教育要有正确的认识,客观看待孩子的发展。其次,家长要掌握一定的康复教学技能,配合教师在家指导孩子康复。全面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同伴关系中。
1.3.4 教育环境的设置 为了保证听障儿童听取声音,中心对普特班教室进行了改造,配备了绒质窗帘,在屋顶和墙壁上布置吸音降噪材料,在区域活动区铺上地垫等;建立区域常规以减少无意义走动和大声喧哗的次数;合理安排听障儿童的座位,使其远离窗户、走廊、空调或电扇,减小噪声干扰。老师要营造轻松、舒服的心理环境,让听障儿童有归属感。
1.4 统计分析方法
运用SPSS 软件进行配对/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听觉能力
在听觉能力方面,CAP融合前后呈极显著上升趋势(P<0.001),见表1,2。由表3可知,融合前后男女组之间的CAP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2 言语能力
在言语能力方面,SIR融合前后呈极显著上升趋势(P<0.001),见表4,5。由表6可知,在性别方面,融合前后男女组之间的SIR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融合前后CAP总体水平
表2 融合前后CAP差异分析
表3 不同性别组CAP差异分析
表4 融合前后SIR总体水平
表5 融合前后SIR的差异分析
表6 不同性别组SIR的差异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融合教育的实施,听障儿童的CAP得分有显著提升,由融合前的不借助唇读能够辨别一些言语声,提升为不借助唇读,即可与人沟通,甚至能够使用电话与熟悉的人进行沟通。说明融合教育中的康复支持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听障儿童听觉能力。同时,融合教育中听障儿童的SIR得分也显著提升,由融合前的连贯言语不易懂,主要通过个别词语并借助语境和唇读提示理解言语,提升为日常语境下连贯言语可以轻松听懂,甚至连贯言语可以被不具备聆听听障人言语经验的人听懂。由此可知,融合教育中的康复支持策略能够有效提升听障儿童的言语能力。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首先,有针对性的个别化训练是听障儿童早期融合教育的必要支持。融合教育中开展的一对一个别化训练,能够持续满足听障儿童听觉言语特殊性需求。其次,融合环境能让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进行口语交流,有助于构建其正常的交流模式,对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4 问题与建议
虽然各项康复支持措施在学龄前听障儿童融合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积极效果,但是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学前教师不是听力语言康复专业人员,对康复教育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笔者建议加强学前教师培训,定期组织学前教师学习融合教育理念、康复基本知识和技能,参与听障儿童相关的教学研讨,定期观摩个别化教学课程。这样学前教师既可以掌握到康复技能,也可以与个别化康复教师交流教学经验。
学前教师、个别化教师、听力师和听障儿童家长四方面在融合教育中的配合程度有待提高。笔者建议四方应紧密配合,把融合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可通过微信群等方式加强线上交流,互相通报孩子每日的学前教育内容和个别化教学内容,孩子在园的各方面表现,保证教师和家长能全面掌握听障儿童的情况。
健听儿童家长的配合度有待提高。担心听障儿童对健听儿童的语言、智力发育产生消极影响,是健听儿童家长普遍的心理。建议学校做好健听儿童家长的宣教工作,消除家长的顾虑。另外,可以培养健听儿童关心残疾伙伴的良好品质,对成长是有益处的[13]。
综上所述,通过康复支持措施促进了听障儿童的融合过程,提升了听障儿童的语言能力,构建了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为他们融入日常生活,顺利与人互动沟通打下了坚实的听觉口语基础,为听障儿童全面康复提供保障。本研究尚存在样本量较少,研究对象融合教育时间长短不一等问题,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