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政治信仰 传承雷锋精神 助力东北全面振兴

2020-10-14辽宁警察学院

长江丛刊 2020年27期
关键词:党和人民雷锋东北

■陈 菲/辽宁警察学院

2018年9月25日,始终关注东北振兴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东北三省考察,他在参观雷锋纪念馆时深情地说:“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楷模。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要不断闯关夺隘,需要不断涌现新的时代楷模。如果13亿多中国人、8900多万党员、400多万党组织都能学习雷锋精神,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我们的凝聚力、战斗力将无比强大,我们将无往而不胜。”

雷锋,一个熟悉而亲切的名字,雷锋精神,一笔宝贵而永恒的财富。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中,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六亿神州尽舜尧”的精神面貌,受到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成为全国人民常学常新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世界人类进步事业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雷锋精神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全体人民攻坚克难、不断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雷锋精神与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永不动摇一以贯之

“人生如屋,信念如柱。”新党员的入党誓词中有这么一句话:“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是坚守信仰的铮铮誓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人民的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共产党员一旦失去信仰,灵魂就会变成空壳。在当前社会转轨、经济转型的大环境下,少数共产党员客观上存在着思想多样、理想抽象、信仰空洞的消极现象。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如若没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没有主心骨,就极有可能在纷繁复杂的局势面前迷失方向、丧失前进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广大党员、干部要像雷锋那样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引领和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雷锋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为根基的。雷锋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他以短暂的一生谱写了无比壮丽的人生诗篇,树起了一座令人景仰的思想道德丰碑。在雷锋日记中他这样写道:“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雷锋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是他坚持做到一生为党和人民奋斗的动力源。纵观雷锋的一生,只有短暂的22个年头,他亲历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而这场变革也从根本上改变了雷锋本人的命运,使他从旧社会全家劫后仅存、无依无靠的孤儿,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主人。从自身命运的变迁中,雷锋形成了朴素但坚定的信念,他在日记中亲笔抄录的“唱支山歌给党听”,虽不是他亲自创作的,但的确反映了他的心声。雷锋热爱学习,他文化水平不高,在当时的中国人中也并不出众,但正如他自己所言,依靠“挤和钻”的“钉子精神”,通过不断努力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特别是通过通读《毛泽东选集》,学习掌握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雷锋将原来朴素的感恩思想,升华成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历史进程、对自身一生命运的深刻而自觉的把握。可以说,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并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雷锋精神坚如磐石的根基。

奋斗新时代,阔步新征程。新时代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要像雷锋那样积聚信仰力量,自觉把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化于做、固化于制,从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性成就的感受中,从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感怀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不负人民重托,以不懈奋斗和不断奋进,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彰显新价值、绽放新光芒。

雷锋精神发源于东北大地,也深深地熔铸于东北全面振兴发展的全过程。精神状态问题事关东北振兴成败,任何唱衰东北的思想与言论都是不可取的。伟大的雷锋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柱与道德支撑。因此,新时代要实现辽宁乃至东北全面振兴,应该让雷锋精神像一面旗帜一样永远高高飘扬在东北,坚持雷锋爱党爱国的精神内涵,让党的领导成为东北全面振兴的坚强保证,要发扬“螺丝钉”精神,为东北全面振兴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

二、雷锋精神与人民至上的情怀与担当一脉相承

在98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无论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始终依水行舟,与人民风雨同舟,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皆肇始于人民至上的情怀与担当。雷锋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用短暂的22岁生命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承诺,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是雷锋精神的鲜明底色。

“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雷锋是一个普通士兵,但他始终坚持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崇高价值追求。雷锋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以他“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的人民至上的情怀与担当来体现的。这种情怀与担当,来自于对“新旧社会两重天”历史命运的感怀。年幼的雷锋一步步失去了家庭和亲人,得不到社会的关爱。只有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雷锋才在全社会的关爱下健康成长,真正感受到人的价值和尊严。作为一个生于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孩子,雷锋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来源于党,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同样归功于党,党和人民给予他的关爱,他都无私地又奉献给了党和人民。雷锋在他生活中的所有言行,都是围绕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党的根本宗旨出发的。雷锋日记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在暴风雨中,他曾帮助了一位体弱多病的妈妈抱孩子,并一直把他们送回了家。他出差行程上百里的过程中,一直在做好事。他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到工地帮助工人搬砖,或者到田地帮助农民耕田等等,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处处体现了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意识。雷锋同志在日记中写到:“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承诺,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正是对人民至上的情怀与担当的最好诠释。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人价值,就要努力为社会发展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贡献越大其人生价值就越大。

在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革命传统的灿烂星空中,雷锋精神是最为耀眼的星座之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大家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背景下,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壮阔征途上,我们要像雷锋那样具有人民至上的情怀与担当,做一个对社会有益、对人民有用的人。

干事创业离不开精气神,东北恰恰是这样一方充满激情的热土。这里曾涌现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这样的民族脊梁,这里曾矗立起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这样的精神高地。雷锋精神发源于辽沈大地,在辽宁尤其是抚顺地区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和广泛的人格认同,这是我们得天独厚的优势。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处处可为”,其中所蕴含的信念力量、大爱胸怀、忘我精神、进取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也一定能为振兴东北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一脉相承的拼搏精神、奋斗精神、创业精神,正是东北振兴的希望所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我们每个人都应成为雷锋精神的践行者。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平凡的生活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践行雷锋精神,让雷锋精神在中华大地上真正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党和人民雷锋东北
党和人民一条心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致敬新时代雷锋
Make ’Em Laugh
党和人民一条心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国共争夺东北第一仗:杨国夫勇战山海关
要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责任,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革命精神,扎扎实实为党和人民工作
大东北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