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遇“渔翁”
2020-10-14文/图>>>
文/图>>>
在连云港海滨疗养院宽敞整洁的餐厅里,与我相邻而坐的是一对耄耋老人。鹤发童颜的老先生时不时地起身,到餐台为坐在轮椅上的老伴添汤取菜;餐毕,他推着轮椅稳健地离去。一同就餐的人们,纷纷向他们投去羡慕的眼光,好一幅翁媪相谐的活画图呀。
这是我对年已93 岁高龄的王有先老先生(以下尊称王老)的最初印象。
几天下来,我与王老渐渐熟络了。攀谈中,书画艺术成了我们的主话题,相同的爱好拉近了彼此的距离,颇有相见恨晚之意。交谈中,我了解了王老的经历与他对绘画的见解。王老早年就读于成都省立艺专(现四川美院的前身),完成学业后,他参加党领导的川康边游击队投身革命,解放后在江苏省级机关工作,直至离休。几十年来,他没有间断过书画创作,是中书协、中美协两会会员。著名美术评论家周积寅曾撰文称:“(王有先)画无常师,以古今名家为师,练就了一手扎实过硬的基本功;更重视师法造化,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求索创新,独树一帜,形成了清逸俊秀的艺术风貌……作品构图简练、图文并茂,令人耳目一新,在古今画家画鱼之作中尚未见之。”王老被誉为“中国鱼文化传承人物”“金陵渔翁”。
疗养院书画室里画案宽大、文房俱全,疗养员们的书画作品琳琅满目。在诸多画作中,王老所画的鳜、鲢、青、白四鱼活灵活现,格外引人注目;尤其是王老取谐音,题名为“贵廉清白”,既展示了自身的品格追求,又弘扬了传统美德,在精神层面上“授人以渔”,真乃雅作妙品。
在向王老的讨教中,我被他画作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深深地感染了。他将鱼的形象融入政治、历史、道德的范畴,因画施教,使人在观赏中受到教益。比如,在《长铗归来食有鱼》一画中,他将历史典故战国时孟尝君与门下食客冯驩识人爱才的故事纳入画作,以一柄长铗和一盘鱼作为主画面,表达希望海外学子学成归来报效祖国,会受到器重的寓意。画简意赅,发人深省。
“笔墨当随时代”,清代画家石涛提出的这一艺术创新思想也为今天的书画家们所尊崇。王老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现身说法,随手拿过纸笔,先以线条勾勒出形体,接着调墨润色,以写意的笔法画出几只小龙虾和两条河豚鱼。虽是即席简笔,但画面上那举着双螯、伸着触须的小龙虾动感十足;身圆肚鼓、黑斑白鳞的河豚鱼憨态可掬。这些“另类”鱼虾以往是很少被画家们关注的,而王老却在长期的观察写生中,发现了它们的可圈可点之处,入得画来自然鲜活可爱。王老话锋一转:“我看重的不光是形象,它们也是需要大力宣传的功臣啊!”原来他说的是前些年我省盱眙、扬中等县市,以小龙虾、河豚鱼为品牌,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为扶贫开发作出了贡献。他幽默地预言:“现在它们在餐桌上已经身价不菲,将来在画坛里也会有一席之地的。”
交谈得多了,我开始向王老倾诉我学画而不得要领的苦恼。我自幼爱好书法,多年来临习不辍。居家防疫期间,我在网上搜索书法授课视频,不经意间看到李苦禅先生现场画鹰的录像。他立意高远,用纵横挥洒的画风与高度洗练的造型将鹰的傲骨英姿刻画得令人神往。我喜爱雄鹰,历来倾慕鹰之尖喙利爪、凛不可犯的形象和振翮高飞、搏击长空的精神。这和我的经历有一定关系。童年的我身体羸弱,为了强身健体而习练武术,数十年坚持不懈,体格健壮的同时,也养成了任侠仗义、抑强扶弱的性格。在四十余载的从警生涯中,夙夜在公,涉险而行,有挫折也有成功,但总能做到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惩恶扬善,保境安民。美术界向来有“书画同源”的说法,有一定书法基础的我不禁怦然心动,我忙不迭地上网购得《李苦禅画鹰技法》等书籍画册,铺纸挥毫描摹起来。但苦于无师指教不得其法,一直处于涂鸦的状态。
王老认真地聆听了我的想法,对我这个初执画笔、尚未入门的爱好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对傅抱石先生总结的“大胆落墨,小心收拾”技法要领的心得体会,并亲自示范。
几次面授,仿佛醍醐灌顶,我有茅塞顿开之感,深感庆幸。
“留连光景惜欢缘”。半个月的时间倏忽而过,话别时,我诚恳地提出了保持联系、多加指教的请求,王老欣然应允。海滨疗养院得遇“金陵渔翁”,真乃乐事一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