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女汉子”二十载情注夕阳红
2020-10-14文>>>
文>>>
许华(左)为留守老人理发
“妇联主席了不起,平凡岗位有出息。老人见了心欢喜,群众口碑无人比。要问许华在哪里,正在邻家把衣洗。”这是村里老人天天随口念叨的顺口溜。老人们口中的许华,就是现任连云港市赣榆区墩尚镇岭灶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妇联主席。
2000 年,年轻貌美的许华在村里经营一家小卖部,丈夫从事鱼塘养殖,家庭条件较好,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许华为人和善,经常热心助人,免费或只收成本价为村里贫困家庭、生活困难的老人提供食盐、酱油等生活必需品,有时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货上门,渐渐成了老人心里的“好闺女”。
做者无心、看者有意。许华的这一长期行为,引起了时任村书记丰广斌的关注,他先后3 次找到了她,请她担任村妇联主席。
许华思忖良久,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关掉小卖部,一心一意投入到村里的工作。
许华眼睛里透露出一股灵秀的神采,有些黝黑的脸上时常挂着笑容,因为她身上有股钻劲和不服输的韧劲,大家喜欢叫她“乡村女汉子”。很难想象这位衣着朴素,还有几分柔弱的中年女性,一头扎进农村工作,坚守了20 年。
她是老人生活中的“好闺女”
“岭灶村总人口2500多,每年都有1000 多人组队外出务工,是个典型的劳务输出型村庄,留守老人数量每年都在增长。目前,村里孤寡老人、特困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共有338人,其中:60 岁至69 岁有196 人,70 至79 岁 有85——80 周岁以上有57 人。张奶奶血压高、李大爷有血栓……”谈到这些事,许华犹如一部活的“民情簿”,张口就来、如数家珍。
在村头的一棵大树下,一群老人在聊着天。86 岁的曹成兰进入了笔者的视线。当得知是为采访许华而来时,她眼睛一亮,凝视了片刻,嘴角有几分上扬,露出一丝回忆的微笑,娓娓讲起了那件她一辈子都难以忘却的往事:
“2004 年6 月15 日 中午,我和往常一样,将烧好的土豆丝、青菜汤端上了桌,准备给孙子盛米饭。这时门外响起许华轻声叫我的声音。”一脸困惑的曹成兰迎了上去,只见许华手里提着一个生日蛋糕,另一村干部手里拿着生日贺卡和大碗“长寿面”。“奶奶:今天是您70 岁生日,您的孩子都在外地打工,不能给您过生日,我们今天就代表全村的父老乡亲给您过生日、送祝福来了。”许华说完,恭敬地将生日贺卡打开并捧给曹成兰,然后麻利地打开蛋糕,点燃了蜡烛,还不忘记请老人许愿,为她唱生日歌,用开水泡上了长寿面。对于当时最远只到过县城的农村老人而言,生日蛋糕、生日贺卡、生日歌、生日许愿,只在电视上见过,现如今就发生在自己面前,而且是为自己过的生日,曹成兰从未想过,也没敢想会和城里人一样过生日,此时除了激动、就是感动。
曹成兰紧紧抓住许华的手,很想说句感谢的话,但嘴巴就是不听使唤,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两行感动的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下。看到老人激动成那样,许华眼中的泪水也流了下来。“待我心情平复下来,我只对许华说了一句话:‘孩子,你当妇联主席,是我们村老人的福分,你是我们的好闺女。’”
曹成兰一口气说完了她这么多年来不知讲了多少遍的故事,眼里满是泪水。
这件看似寻常的事,在许华心里同样记忆深刻,让她久久不能平静。也从那个时候起,心细如发的许华将所有60 岁以上老人的生日、喜好及基本的身体、家庭情况一一进行了整理,并按照老人出生的时间顺序编制列表,老人生日是哪天、有无子女长期在家、有无饮食禁忌、送的生日蛋糕是否带糖等详细信息,她了然于心。
数据统计好了,许华却更忙了。同一天过生日的老人也多了,从每年给30 多位过生日老人送蛋糕、送贺卡,变成了每年4 次给300 多位老人过集体生日。形式和人数的变化反而让老人更加高兴,会唱生日歌的老人越来越多,老人收到的祝福也越来越多,村里人的心也越来越近,邻里互帮互助的氛围也越来越浓。
许华有一段不为外人所知晓的童年。“5 岁的时候,我的母亲因病去世,是父亲又当爹又当娘,把家中5 个孩子全都拉扯成人,一家人相依为命,这一路走来,无比辛酸。我经常看到父亲在昏暗的灯下,一边流着泪水、一边为我们缝补衣裤,嘴里还念叨着:‘孩子妈啊!你的心真狠,你撒手走了,抛下我和5 个孩子,这叫我如何是好……’”说着说着许华有些哽咽,这一场景令她今生难忘。也是那时,她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孝顺父亲,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有了这种刻骨的情感,当她担任村妇联主席后,几乎把村里的老人,都当成了父母来孝敬,所以村里的老人个个夸她是“好闺女”。
她是老人困难时的“及时雨”
沈兴好一家幸福美满,两个儿子相继成婚,小夫妻们都勤劳能干,日子渐渐红火起来。然而,2015 年,当他大孙女4 岁的时候,他的大儿子因尿毒症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冷,令沈兴好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但是,厄运紧接着又来。当孙子4 岁时,他的二儿子从房顶上摔下来,抢救无效,撒手人寰。沈兴好的母亲朱桂花听到噩耗,当场就晕了过去,沈兴好两行老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人瘫坐在地上。许华赶到,第一时间安排乡亲们将沈兴好和他的母亲朱桂花送去医院抢救,并帮助处理相关后事。
从那时起,朱桂花和沈兴好娘俩的心理恢复成了许华的“心病”。她到区里医院向心理方面的专家请教,自己买来心理疏导方面的书籍进行研读,她坚持每天到沈家,陪朱桂花聊天,帮她洗头、理发;帮沈兴好洗一洗、缝一缝、补一补,在这一过程中更多是宽慰,她用自己5岁时就失去母亲的亲身经历来开导他们。有时先帮沈兴好家做好饭,自己才急匆匆赶回家做饭给孩子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半年努力,许华终于使这娘俩从儿孙相继离世的巨大悲痛中渐渐地走出来,生活也走上了正轨。
2018 年6 月的一天,70 岁老人徐中春在地里收小麦,不慎将胳膊摔断。许华听说后,及时联系好医院,自己骑着电动三轮车将老人送到医院治疗。许华不但垫付了住院费,还在医院陪护一天一夜,一直到老人在外打工的儿子赶到医院,才悄悄地回家。
这几年村里出国打工的人不断增加,许华针对这种情况创建了养老服务中心,鼓励留守老人签订医托协议,解决老人就医难的问题。村中老人冯国中便是其中一位,他因儿子、儿媳出国务工,无人照顾。老人儿子了解村里的医托协议后,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签订了医托协议。在老人生病期间,居家养老中心负责带老人去医治,一切费用等老人的子女回来一并结算。许华的这一创新举措既让老年人就医无忧,又让在外工作的子女安心、放心,得到全村人的肯定与赞赏。现在,很多在外人员想了解父母的情况,都会先打电话给许华,询问父母的生活、身体情况。久而久之,有困难找许华,成了村里人的习惯,她每年解难帮困、做好事近百件,成了村里人不可或缺的“及时雨”。
她是老人闹心时的“老娘舅”
村民李成武家庭和谐美满,小夫妻踏实肯干,没几年就建起了新房子,但没想到家里也因此多了一些不和谐“音符”。
原来婆婆王开慧和儿媳陈锦玉因为盖房收的礼金归属问题产生了矛盾,双方争执不下,差点红了脸。她们来到村部找到了村民矛盾调解员、老人心中的“老娘舅”许华,说明事情原委。但当真是婆说婆有理,媳说媳在理,两人都在强调自己是为了这个家好。许华不急不躁,先给她们倒上开水,请二人先静一静、想一想。她拿出了这几年编著的《岭灶村好婆媳故事集》,选几篇给她们读一读。许华还到李家的左邻右舍进行走访,又找来了李家老长辈李浩明了解情况,争取尽快找准婆媳矛盾的根源,让她们重归于好。经了解,李成武的母亲王开慧跟着李成武一家生活。新房建成后,亲朋好友前来庆贺,李母就把礼金收了起来,留作孙子上学用。儿媳陈锦玉觉得这钱应该拿出来先还些债务,于是两人产生较大分歧。
经过许华的耐心调解,王开慧想通了,自己拿着钱也是为了帮儿子儿媳攒着,以后也是用在孙子身上,同意把钱交给儿媳。陈锦玉也主动向老人承认自己言语不当,没有把事讲明白,请老人不要生气,不要与晚辈一般见识。婆婆听后,也放下了姿态,拉着儿媳的手高兴地回家去了。
2020 年5 月10 日,村里组织母亲节系列活动,陈锦玉成为20 多位儿媳主动当众为婆婆洗脚的第一人,这一项目响起的掌声次数最多,掌声最为热烈,一下子将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
许华通过每年开展的“五好家庭”“十佳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等以“美德在农家”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宣传20 年来评选出的405 户各类模范户的感人故事,用村民的身边人身边事来引领岭灶村的文明之风。经她调解的村民各类矛盾280 多起,没有一起反弹或事态扩大的,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矛盾不激化,问题不上交”,创造了村20 年无人上访告状的佳话,许华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老娘舅”。
20 年来,许华所有的日记本第一页上,都会写着这么一行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将始终把群众当亲人,也相信只要心中始终把群众集体利益放第一位,就一定能够把农村工作做好!”这也是她始终践行的一句话。许华还兼任墩尚镇妇联副主席、连云港市妇联执委委员。由于她爱岗敬业、一心为民,她先后被评为赣榆区第三届道德模范、“岗位学雷锋标兵”,省妇联授予其“最美娘家人”“江苏省最美基层妇联干部”等称号。2019 年4 月她还荣登了江苏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