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方言中的频率副词“肯”
2020-10-13穆亚伟
摘 要:“肯[k??n21]”在普通话中表示“愿意”、“乐意”,作能愿动词。但在辉县方言中,“肯[k??n21]”是一个频率副词,用来表示某种动作、行为、状况经常或易于发生。本文通过与普通话的“肯”对比分析,来阐释辉县方言中“肯”的具体用法。
关键词:辉县方言;副词;“肯”
一、前言
频率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频率。频率副词可以根据事件在单位时间内发生次数的多少,即所表频率的高低,依次分为高频副词、中频副词和低频副词。[1]辉县方言中的“肯”属于高频副词,表示事情发生的经常性,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总、总是、常、常常、经常”,但是它却可以与辉县方言中表示程度的副词“可”同现,来进一步强调其频率之高,这也是“肯”区别于普通话和其他频率副词的主要特点。
二、语义特征
“肯[k??n21]”在普通话中表示“愿意”、“乐意”,作能愿动词。但在辉县方言中,“肯[k??n21]”是一个频率副词,用来表示某种动作、行为、状况经常或易于发生,并强调其一惯性,常与“可”、“就”搭配使用,主观上认为这是对方经常做出的动作。例如:
(1)这天他肯犯腿疼。
(2)他肯吃罢饭去外头溜达。
(3)他可肯来俺家串门儿。
(4)天一热,东西就肯坏。
(5)桃不能很放,肯烂。
(6)这几天可肯下雨叻。
(7)她小时候肯害病,长大叻身体也不好。
(8)他这几儿最近忙,也不肯来家叻。
例(1)的“肯”是一个频率很高的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经常”。例(2)的“肯”意思是“经常饭后出去溜达”,说明去的次数较频繁。
三、“肯”用法的比较考察
輝县方言的“肯”与普通话的“肯”比较
普通话 辉县方言
(9)让人去请了几次,他就是不肯来。 叫人去请了几回,他就是不肯来。
(10)衣裳买大了,商家也不肯换。 衣裳买叻大叻,卖家儿也不肯换。
(11)*近来不知道他在忙啥,老师也不肯见他了。 近来不知H“知道”的合音他弄啥叻,老师也不肯见他叻。
(12)*小王今年肯来我家,孩子都跟他玩熟了。 小王今年肯来俺家,小孩儿也他玩熟了。
在例(9)、(10)中,辉县方言和普通话的“肯”都为能愿动词,意思和用法都相同,例(11)、(12)从语法的三个层面中的语义和语用层面来看,普通话中均为不合格的句子。而在辉县方言中,(11)、(12)则是完全合格的句子。这时“肯”理解为“经常”、“容易”。
但在辉县方言中,常会有“肯[k??n21]”的两种意思出现在同一句话中的现象,所以,必须根据语境才能判断出它到底为能愿动词,还是频度副词。例如:
(13)这一时,他不肯吃肉叻。
(14)她肯不肯去恁家?
如果没有具体的语境,这两句话在辉县方言中,是有歧义的句子。例(13)一意为“他最近不愿意再吃肉了”,另一意为“相对于以前来说,他近来不经常吃肉了”;例(14)一意为“她愿意不愿意去你家”,另一意为“她经常不经常去你家”。听话人必须根据一定的语境才能判断出说话人要表达的到底是哪一层意思。但如果“肯”一旦被辉县方言中表程度的“可1”修饰,这时即使脱离语境,句子也没有歧义。例如:
(15)她放伏假了来家歇,可肯来俺家串门儿。
(16)这几儿最近她可肯去商场买衣裳。
四、“肯[k??n21]”的历时考察
据《说文解字》记载:肯,小篆字形,从肉从冎省。会意。本义为着骨之肉。后假借为“可”义,作动词表示许可应允,这一用法大概在周朝时就己经有了。后来就由意义比较实在的动词引申出意义较为虚化的助动词用法,其意义接近动词,表示“愿意、乐意”,这一意义几乎与“可”义同步出现。再往后发展,普通话中依旧保留的是的这种用法,但是在辉县方言中“肯”由“愿意、乐意”义又得以进一步虚化出了“经常、容易、易于”义,因为凡是人们愿意、乐意接受的事物就肯定会意味着这个事物的出现频率高,那也就是容易出现、经常出现了[2]。我们在清代小说中找到“肯”具有辉县方言“肯”作为频率副词用法的例证,例如:
(17)阎楷道:“家父有个胃脘疼痛之症,行常〔肯〕犯。我累年也捎回去几次治胃院的九药,我只疑影这个病。(清《歧路灯》第十九回)
(18)凤姐儿笑道:“………我这大姐儿时常〔肯〕病,也不知是个什么原故。” (清《红楼梦》第四十二回)
(19)平儿忙欠身接了,因指众媳妇悄悄说道:“你们太闹的不象了。她是个姑娘家,不〔肯〕发威动怒,这是她尊重………(清《红楼梦》第五十五回)
(20)雁疑惑道:“怪冷的,他一个人在这里作什么?春天凡有残疾的人〔肯犯病〕,敢是他犯了呆病了?”(清《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21)探春便叹气说道:“这是什么大事,姨娘太〔肯〕动气了。”(清《红楼梦》第六十回)
(22)原来林黛玉闻得贾政回家,必问宝玉的功课,宝玉〔肯〕分心,恐临期吃了亏。(清《红楼梦》第七十回)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看出,“肯”在近代汉语中己被作为表频副词经常使用,辉县方言中“肯”的这种用法只是对古语的保留。河南唐河方言[3]、西华方言[4]及确山方言中的“肯”用法和辉县方言中“肯”用法基本一致,都是有一个可以做助动词的“肯”,还有一个表频副词“肯”。
五、结语
辉县方言中的“肯”除了具有与普通话能愿动词“肯”的用法外,还经常作为表示高频率的副词使用,这说明“肯”在辉县方言中正处于虚化的过程,关于“肯”的虚化轨迹、虚化成因我们将作为我们后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
[2] 陈媛婧《确山方言中的几个助动词》,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 曹东然《唐河方言副词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第22页。
[4] 胡卫《西华方言副词研究》,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第22页。
作者简介:穆亚伟(1987-),女,汉族,河南辉县人,主要研究方向是方言语法和汉语国际教育。
*本文是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博士项目“辉县方言多功能副词研究”(批准号:2016BS070)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得到重庆师范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辉县方言副词研究”(批准号:17XWB010)的资助,并作为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