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2020-10-13李禾

天津教育·上 2020年9期
关键词:美德中华法治

李禾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指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中,融入教材体系里;要不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标准修订中更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各地区充分挖掘本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设适合自己地域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道德与法治学科现在使用的课程标准仍然是《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它规定了本课程人文性的特点,即在课程中采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得以提升。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正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因此,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来,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塑造高尚的人格,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学科教师思考的问题。

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有了一个全新的变化,每课的每一框题都由一些栏目来支撑。这些栏目归纳起来共有六种,分别是运用你的经验、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方法与技能阅读感悟、拓展空间。一般总是采取“运用你的经验”导人,采用“拓展空间”结尾,在正文的文本中穿插使用其他栏目。本人选取其中几个栏目,粗略谈谈自己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运用这些栏目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巧用“运用你的经验”

“运用你的经验”是每一框题的起始,是“导人部分”的活动环节,属于“经验导人型”的活动设计。与以往的导,入环节相比,“运用你的经验”更加突出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导入新课,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感受,能使学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愿望,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在学习第二课《学习新天地》第一框题“学习伴我成长”时,结合教材给出的“运用你的经验”,我把这个内容作为预习作业,提前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查阅“学习”两字的来源及各部分表达的意思。学生们查阅的资料非常丰富:

学生一:“学”的繁体字“學”,上面中间的“爻”是算筹,是用来记数的;两边是手,既表示手把手传授,也表示恭敬与专注;中间代表一座房子,是学习的地方,房屋下面是“师与生”。结合起来就构成了“学”这个字的本义,也就是教人算数、习字的屋舍。

学生二:根据《说文解字》这本书中记载,“学”的上面是一个人双手拿着一些术棍,下面是“一”和“子”,意思分别是教导和孩子。因此,整个“学”字的意思就是指一个人拿着小木棍教导孩子们数数。

学生三:子日:“学而时习羽,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一词就出自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羽”。孔子告诉我们怎么学习,也就是学习的方法。

学生从文字的来源、文字的分解,以及文字的本意多种角度对“学习”两字进行了查阅和分析,既锻炼了查找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探究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古人对于“学习”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为讨论今天人们怎么看待学习、展开学习观的讨论作好铺垫。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了解到,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藏。让学生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把汉字文化发扬光大。

二、巧用“阅读感悟”

“阅读感悟”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呈现”了更为广阔的生活资料,其属于“经验拓展型”的链接活动设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阅读思考和感悟的空间。

在七年级教材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第一框题中,有一段节选自《雷锋日记》的阅读感悟。“阅读感悟”部分并没有设计对应的问题,我也没有追加问题,只是让学生用心朗读,加深感受。但这样正好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生命体验,对生命的意义产生更深入的探究愿望。学生感知,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为了让雷锋精神内植于心,外化于行,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活动、评选雷锋式的好学生、公益活动社区行等,真正地践行雷锋精神,争当雷锋精神的传承者。

三、巧用“探究与分享”

“探究与分享”属于综合性活动设计,它既是对正文文本的辅助,又是正文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其具有帮助学生在教学中生成“道德知识”的功能。

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三框题是“让家更美好”,其中的探究与分享“家庭美德快递卡”活动设计值得深人探究。

按照探究与分享的要求,学生分小组设计“家庭美德快递卡”:首先讨论总结出你认为与家人相处最重要的品德是什么;然后围绕所选品德谈谈家庭小故事,以及这个小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最后小组成员将制作的卡片赠送给其他小組,传递爱心,传递美德。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有感而发,活动特别积极。他们总结出理解、信任、关心、包容等家庭中相互交往要注意的美德,还制作出非常精美的快递卡。活动最后,我们评选出“最美家庭”,分别是民主家庭、书香家庭、助人家庭、幽默家庭、尊老家庭……学生们制作了奖状,颁布给家庭的小主人,再由小主人带回家与家庭成员一起分享。

随着时代发展,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家庭建设,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家庭美德是一个家庭逐渐形成的价值和道德准则,其中蕴含着中华传统美德精粹。家庭美德的引领,对于中学生的心灵成长、智慧累积,特别是在道德品质塑造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结合教材的“探究与分享”,开展了活动,还对活动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拓展,可以让我们对教材内容产生更深刻的认识、更广度的思考,也让我们更加坚定,要夯实家庭美德中的优秀品格,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从小家到大家,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巧用“拓展空间”

“拓展空间”属于“课外拓展”的活动设计,是每一框题最后的内容,其具有总结性、延伸性、创造性等特点。

七年级教材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中“活出生命的精彩”后面的“拓展空间”内容如下:请你寻找合适的时间,采访身边的老人,请他们讲讲10岁、20岁30岁、40岁、50岁……一路走来的人生故事。通过采访,你对人生的感悟有了哪些变化?请与同学分享采访内容及个人感受。

我把“拓展空间”设计为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开展采访调查任务,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学生兴致勃勃地组织开展活动:有的学生采访爷爷奶奶,有的学生采访身边邻居,还有的学生采访退伍老军人……一段段精彩的故事,一段段美好的回忆,学生们都做了详细记录。透过采访,他们看到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

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体会到生命虽然平凡,但也能创造伟大。只有当我们个体与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生命才会闪耀出伟大。这就是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参与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合格公民。

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我们要以身立教,不断学习,更新观念,积累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道德与法治课增添光彩,使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战场。

(责任编辑 左毓红)

猜你喜欢

美德中华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小学生拾金不昧 传承美德树榜样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道人善即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