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重建的设计实践浅析
2020-10-13刘志国
刘志国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云南鲁甸“8.03”震后恢复重建巧家县包谷垴乡小营集中安置点设计案例,分析了震后重建规划设计的要点,希望为类似项目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云南鲁甸“8.03”地震;重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北纬27.1度,东经103.3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这是云南省14年来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巧家县包谷垴乡是云南鲁甸“8.03”地震的第二灾区,该乡与震中龙头山镇隔江相望,距震中10余公里。地震致该乡66人死亡、3人失踪、237人受伤,房屋倒塌,公路损毁,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给当地的生产和生活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地震灾害发生后, 重新选址建设新集镇,安置灾民,恢复生产、生活迫在眉睫。
1.背景
巧家县包谷垴乡地处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城东边,距县城145公里,东邻曲靖市会泽县纸厂乡,南邻巧家县老店镇,西邻巧家县老店镇,北邻鲁甸县龙头山镇。地震发生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云南省委、省政府第一时间启动救灾应急响应,抗震救灾工作全面展开。按照云南省住建厅、省抗震办的统一部署,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抽调精兵强将,组成抗震救灾恢复重建设计团队,迅速投入到紧张的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中。
2.规划设计
2.1项目区位
包谷垴乡小营集中安置点位于包谷垴乡老集镇的西北侧,距离老集镇两公里。见图1、图2。
2.2规划目标
包谷垴乡小营安置点是国务院批准规划的3个重点集镇之一,规划以建设“生态旅游、休闲宜居小集镇”为目标,按照“一轴两片、山城相融”的规划结构,着力打造牛栏江峡谷风光、堰塞湖观光旅游服务区,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交易、商贸服务为主的山地特色小集镇。见图3。
2.3设计原则
2.3.1因地制宜
充分尊重和利用规划区的现状自然环境,依山就势,减少挖填方,降低造价,争取最大化提高场地的有效使用率。
2.3.2保持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设计结合当地的地理因素、气候因素、人文特点,使建筑体量、造型、颜色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追求建筑与环境的有机融合。
2.3.3提高公益建筑的抗震标准[1]
多次地震调研中,最容易造成伤亡的地方,主要为校舍、医院等老弱病残和人员密集型场所。地震造成学生伤亡,令人痛心不已[1],本次设计中,学校、医院、社会福利院等建筑全部进行减隔震设计,提高此类建筑的结构安全性和抗震能力。
2.3.4恢复重建与灾民脱贫致富相结合
脱贫致富也是恢复重建的目标之一,灾民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即“两不愁、三保障”,这既是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也是震后灾民恢复重建、脱贫致富的目标。恢复重建完成之时,就是群众脱贫致富之日。
2.4建设内容
包谷垴乡小营安置点建设内容为一个集镇的所有功能单元,包含178户灾民安置房、农贸市场、汽车站、九年一贯制学校、医院、养老院、派出所、 社会服务中心、文化站、救灾物资仓库、粮食储备库、应急避难场所、公共厕所、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市政道路等配套设施。项目从选址、征地、规划、设计、重建……仅用348天,一个新集镇就展现在眼前,受灾群众全部搬入新房。
3.建成效果(见图4~8)
4.结语
经过努力,包谷垴乡小营新区安置点已经建成为一个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齐全,具有传统风貌的特色小镇。每逢冬日雪天,在瑞雪的映衬之下,灰瓦红墙的包谷垴乡小营安置点就像水墨画一样令人赏心悦目。
灾后重建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就建筑设计而言,也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的过程[2]。希望本文能够对以后类似项目的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宋春华.震后思震 防震减灾 重建家园[J].建筑学报. 2010.9
[2] 刘艺.灾后学校重建项目的设计特点——以中建西南院设计项目为例[J].设计研究.
(作者单位:云南省城鄉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3362(2020)09-00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