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预设的“是”与“非”
2020-10-13张朝昌
张朝昌
语文教学预设的话题由来已久,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赞成,有的教师反对,认识分歧,莫衷一是而深感困惑。因此,亟须辨清这预设的“是”与“非”,助力语文教学。
一、语文教学预设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所谓语文教学预设,是指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特点、学生学习状况、现有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等,来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考虑重点难点,安排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方法,分配教学时间的设想和计划。其实,它就是一项将语文教学诸要素进行科学、合理、有序安排的教学设计工作。预设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发挥主导作用的先决条件,无预设的教学可能是盲目的、随意的、无效的。
语文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关键是靠精心预设教学,通过预设充分考虑:怎样有效利用课堂真实情境质疑激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让他们“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怎样升华结论,使学生的认知产生质的飞跃;怎样作出评价,发挥其诊断与发展功能;怎样通过语文教学“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若什么都临场发挥,那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因缺乏周密思考和充分准备而被淡化。这种淡化语文教师主导作用的“唯自主化”课堂好像能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但很可能会因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而导致学生认知水平在原有的层次上徘徊。语文教学预设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这一点无可厚非。
二、反对非科学化的语文教学预设
所谓非科学化的语文教学预设,就是偏离语文课标的基本要求,忽略语文教材内容的特点,无视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不顾语文教学的环境条件而设计的教学方案。这种方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没有考虑教学的动态变化过程,一成不变地执行着教师自己既定的教学方案,逼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向教师的教学预设盲目靠拢。如有初中教师训练学生给看图作文拟题,画面是:满山遍野,到处山花烂漫,万紫千红,近处嫩绿的小草生机勃勃,惹人喜爱。有成群的蜜蜂飞来飞去,还有一些孩子在快乐地放风筝……有学生拟题为“春天来了”。这是在透过现象看本质,说明学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概括力,可是教师手里的拟题答案是“大自然真美”,于是就把学生的答案给否定了。教师用自己的预设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和个性,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单一、狭隘的境地。诸如此类的教学案例聚焦在一个点上,那就是搞非科学化的语文教学预设。这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完全背离了“学生是主体”的教学原则,理应受到否定。
非科学化的语文教学预设产生的原因,一方面与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观念的高度集中统一有关。语文教学观的整齐划一,难免导致学生求解的唯一性,而否认思维的多元化。尤其是用一整套非科学化考试制度强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接受,这显然是切断了学生同人类文化的本质联系。有的非科学化语文教学预设就是沿着这条路子走过来的,从教材到教学内容再到考试都强调高度集中统一。不少语文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其课堂教学如出一辙,严重丧失了语文教学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另一方面,因传统教育观的影响,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主宰一切、决定一切,甚至笃信“教师即知识”。一切以教师为准,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学生只能按照教师既定的框子去思考,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合理张扬与发展,他们在课堂上的“另类表现”或“个人想法”常常遭到教师的否定和批评。譬如,有教师教《孔雀东南飞》时,有学生问:“像刘兰芝这样好的媳妇,真是打起灯笼火把都难找,她的婆婆为什么不喜欢她?是不是因为她没有生育能力?”教师批评学生:“真是想入非非,该想的你不想,不该想的你想得太多!”教师缺乏一种教育机智,面对语文课堂上出现的突发事件束手无策,就只能采取压服的办法来固执地执行自己非科学化的语文教学预设方案。这严重扼杀了学生应有的天性和创造活力,很难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三、提倡科學化的语文教学预设
所谓“科学化的语文教学预设”,是指教师要以语文课标为准绳,以文本特点为基点,以学生实际为依据,充分利用教学的环境条件,发扬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有的放矢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步骤,采用教学方法,使用教学手段。科学化的语文教学预设要以贯彻民主化的教育思想为前提,充分考虑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变化,并有利于帮助学生产生新的思维、新的观点。
1.以贯彻民主教育思想为前提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须尊重学生人格及个性,满足其合理需求,有效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激励学生在探讨问题时敢于阐发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并提倡尝试探寻“多元新解”。即使学生说错了也没关系,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关键是教师要能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和改正错误,使认识由错误走向正确、由片面走向全面、由肤浅走向深刻。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争辩和否定教师的观点,支持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绝不能用自己的预设去框定学生的思想。比如,教学《狼》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了解一下与狼有关的背景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请学生说说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于是,学生会凭借自己准备的相关资料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此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心声并充分与之沟通,营造民主化的教学氛围,对课堂表现较好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要鼓励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当然,为了让学生更加正确、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课文,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发表的见解作积极引导,让他们明确文本所阐述的狼之本性,然后再通过细读课文、筛选信息、归纳概括来提炼意旨,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体悟和掌握。这样,教师树立了民主化的教育思想,在课堂上与学生充分互动,构建了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也极大地促进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充分考虑课堂上的动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