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场创业,都如同读一部悬疑推理小说
2020-10-13吴晓波
吴晓波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两类人,一种是造房子的,一种是建城市的,前者强经营、重绩效,后者则要有底层思维,必须是一个长期主义者。
左晖跟我想象的不一样,他大概不属于交易型人格,而是一个喜欢思考底层问题的人。这种创业者爱干一些“难而正确的事情”,因此,做不出“快公司”。
左晖在大学是学计算机的。2001年,他一脚踏进房产中介行业,一做就是19年。
房产中介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既古老又崭新的行业,这种矛盾的特点让这个行业“阴晴不定”,时而显得很传统,时而又具备风口的性感气质。在投资人的观察视野里,一个行业如果规模足够大、刚需足够强,互联网化的程度又很低,那么,它就可能是下一个被颠覆的产业,譬如2012年的外卖、2013年的网约车,2016年的在线教育。
今天,这个苹果砸到了左晖的头上。左晖曾经公开表示,房产中介有三痛:一是行业效率低下,劳动力密集,业绩增长靠门店数量,有严重的寄生特征;二是用户体验不佳,NPS(净推荐值,俗称口碑)低于零;三是从业者没有成就感,房地产经纪人的平均从业时间不足1年,几乎垫底于所有行业。
链家是行业里第一个提出“不吃差价”和“真房源”的中介公司,这一度让左晖成为“行业的公敌”。在很长时间里,链家采用直营模式,重点经略北京、上海等核心市场。
从2015年起,链家通过并购的方式拓展全国市场,3年后,拥有了8000家链家门店、12万经纪人。在这期间,链家与万科携手试水房屋硬装市场,相继进行了地区扩展和垂直一体化战略,同时对这个“极大极差”的行业进行标准化,把所有的苦活、累活做在前面。
2014年,链家开始探索发展贝壳平台模式的前身——链家网。链家网不仅是链家真房源的线上化展示平台,同时,很多设计譬如线上作业系统建设、数据沉淀、经纪人协作模型,都是长期战略选择,而非短期策略选择。
2018年,链家网转身为贝壳找房。贝壳找房是一个房产交易和服务的互联网平台,设立意义在于链接更多的经纪店铺,或者经纪品牌,使它们能借助链家积累的经验、工具、管理规则,提供品质房产经纪服务,并且提升业务效率。
半年前,我曾和左晖有过一次交流。左晖说贝壳没有“对标企业”,在我看来是有的,那就是姚劲波的58安居客。
在中国的创业市场,几乎所有的行业颠覆都来自跨界打击,本行业内的头部企业通过自主转型而成功的,罕有先例。这可能也是贝壳在案例研究上的价值。
贝壳的数据底层是“楼盘字典”。“楼盘字典”是在完成一次格式化的工作,换言之,链家试图重新定义规则。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到今天,这份“楼盘字典”已经收集了2.26亿套房子。
2018年,链家推出贝壳找房,其底层的大数据基础就是建立在了这个“楼盘字典”之上,左晖称之为“基础设施”。正因为有了这个数据工具,贝壳可以开放自己的能力,赋能全国的中介经纪人。在今天的贝壳平台上,入驻合作新经纪品牌超过260个,七成的经纪人是非链家体系的。这当然让左晖再一次尝到了成为“行业公敌”的滋味。
在与我的交谈中,左晖没有把经纪人看成自己的员工,他称之为b,也就是协作者。基于协作,贝壳的底层有一个ACN合作网络(Agent Cooperation Network)。它最早是链家内部的一个管理机制,核心在于把整个服务链条细化,然后根据经纪人在各个环节的贡献率进行分佣。链家的经纪人平均在职时间是两年,远远高于同业,靠的就是有效率的内部协同机制。
为了利益分配的合理性,贝壳还借鉴科斯的交易契约理论,建立了独特的陪审团机制。由经纪人代表组成一个自治组织,对经纪人之间因作业而引发的争议,以自主管理、自主监督的方式进行集体决策。
在左晖看来,今后的消费者对服务品质和数据浓度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产业标准化、数据电子化和流程现代化,成為平台竞争的核心要素,这意味着新的价值时代的到来。
观察任何一场创业,都如同读一部悬疑推理小说,看到了开头,却很难猜到结尾。对于我们这些“事后诸葛亮”来说,把创业者的底层逻辑理清楚,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然后,一页一页地翻下去,看他到底要把我们带进哪一个惊险的场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