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亲为何称儿子为“小祖宗”

2020-10-13张崇琛

读者·校园版 2020年20期
关键词:祖宗宝玉祖先

张崇琛

男孩子小时候多半比较淘气,有的甚至无片刻安宁。每当这种时候,孩子的母亲往往会说:“小祖宗,你安静一会儿行不行?”母亲为何称自己的儿子为“小祖宗”呢?这不得不从中国传统的祭祀礼仪说起。

中国古代祭祀所实行的是“昭穆制”。对逝去的祖先,无论在墓地还是在祠庙,均按左昭、右穆的次序进行排列。具体说,除始祖居中外,始祖以下的第一代居左,称为昭;第二代居右,称为穆。然后第三代、第五代又居左,仍为昭;第四代、第六代又居右,仍为穆。余以此类推。

昭穆制的目的是便于宗族成员记住辈次,易于区别父子两代;但在客观上形成了古人所说的“君子抱孙不抱子”的现象,即每一位去世的祖先前面所懷抱的都是孙子而不是儿子,并促成了另一种祭祀礼仪即“尸制”的出现。

所谓“尸”,即神像,是古代祭祀时代死者受祭并象征死者神灵的人。对一般人家来说,担任“尸”这一角色的都是死者之孙。孔子说:“祭成丧者必有尸。尸必以孙,孙幼则使人抱之。”为什么一定要以孙为“尸”呢?《礼记·曲礼上》说:“《礼》曰‘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元代陈澔的《礼记集说》在解释这一段话时也说:“必以孙,以昭、穆之不同也。”这是说,在昭穆制下,由于亡者所怀抱的是孙而不是子,祖、孙关系显得更为亲密,所以便以孙为祖父之“尸”了。后世祖父常常溺爱孙子,从这里也许可以找到根源。

古代祭祀,为“尸”者常居于祖父生前所在的位置,以接受孝子(即尸之父辈)的祭奠与敬献。因为“尸”只接受享祭而不须做事,“尸位素餐”一词遂有居位食禄而不理事之义,并演变为成语。又由于“尸”的身份是祖先的象征,甚至连大夫、士见“为尸者”也要“下之”,故民间遂以祖宗视之。这就是直到后世母亲仍称儿子为“小祖宗”的由来。

除民间外,古代王室祭祀也要设“尸”。如《诗经·小雅·楚茨》记周王祭祀祖先,便是“皇尸载起,鼓钟送尸”。由于是王家祭祀,所以规格较高,迎尸送尸都要奏乐,不似民间的简易。又据《春秋公羊传·宣公八年》汉何休注,古代“天子以卿为尸”,而且在决定“尸”前还要进行占卜,这一点也与民间以孙为“尸”不同。到了战国时期的南楚,由于其地保存氏族社会的遗风较多,宗族观念淡薄,居人又以巫象征各种各样的自然神(如太阳神、云神、湘水神等)。这种象征自然神的巫虽名曰“灵保”,实际也是“尸”这一角色的演变。

从文化传承上来说,古代祭祀设“尸”,首先是为了尽孝道。《中庸》曰:“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正是基于这种“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信念,所以古人的家庭概念也与后世有所不同。古人是把死去的祖先也算作家庭成员的,并通过“尸”以实现生者与亡者的交流。正如汉代的郑玄所说:“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所谓“立尸而主意”,也就是通过“尸”以进行交流的意思。在这种交流中,“所使为尸者,于祭者子行也;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也”(《礼记·祭统》)。作为父亲,通过对“尸”的礼敬,便具体阐明了子事父之孝道,从而给“为尸”的儿子做出榜样。

其次,以孙为祖父“尸”,除了“抱孙不抱子”的因素外,也有重继嗣的原因,即显示其家族后继有人。由于为“尸”者皆是嫡孙,“尸”既为祖先的象征,又是家族未来的代表,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所以先秦的丧服制度规定,不但子要为父服最高规格的“斩衰”之丧,父也要为长子服“斩衰”三年(秦汉以后取消)。这种丧仪的根据,便是将嫡子视为家族的继承人,即所谓“尊祖故敬宗”,这与以孙为“尸”的用意是相同的。

秦汉以后,由于昭穆制行之已久,有些家族的辈分很容易搞混,于是便以数字排列来代替昭穆的排序。即以始祖为一世,以下按二世、三世、四世……进行排列。如孔氏家族以孔子为一世,排列到孔德成的“德”字辈,便是第七十七世了。与此相联系,秦汉以后,人们也开始用神主和画像来代替活人所扮的“尸”,“尸”的制度也不复实行了。不过后人每逢春节都要迎接祖先的亡灵回家过年的习俗,则仍保存了先秦时期“尸制”的遗意。

至于“小祖宗”之称,则一直流行于民间。除了母亲昵称儿子外,有些仆人也称年轻的男性主子为“小祖宗”。如《红楼梦》第九回便记宝玉的仆人李贵对宝玉说:“小祖宗,谁还敢望你请,只求听一句半句便有了。”宝玉的丫鬟也称宝玉为“小祖宗”,如第五十二回记晴雯的话说:“小祖宗,你只管睡罢。”仆人们并不懂“小祖宗”的真正含义,只是在无可奈何之时把它当作一种敬辞来使用罢了。

猜你喜欢

祖宗宝玉祖先
祖先与吹牛
科学家发现了萤火虫祖先 等
《钢琴课》中威尔逊的民族追寻
穿越时空探访“祖宗”
她带着前夫生活二十年再婚后前夫瘫痪
宝钗:生活要靠自己经营
谁说我们一定要像祖先一样过
寓言故事
奶奶的宝贝鸡
鱼儿是人类的祖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