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雕塑瓷厂的发展与变革,畅谈陶瓷艺术的发展之道
——采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
2020-10-13陈丽萍任东方
陈丽萍,任东方
(1.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3;2. 景德镇陶瓷大学 科技艺术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1)
【采访时间】:二零一九年三月
【采访地点】:刘远长工作室
【采访人员】:陈丽萍,任东方
刘远长(1939-),男,江西吉安人。一九五九年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一九六三年大学本科毕业后分配在景德镇市雕塑瓷厂,从事陶瓷雕塑设计与创作,后历任美研所所长、雕塑瓷厂副厂长、厂长等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代表作品有《哈哈罗汉》、《天女散花》等。
1 刘远长的艺术实践与艺术思想
1.1 雕塑瓷厂艺术实践与陶院教育的区别
刘远长一九六三年进入雕塑瓷厂后,既在普通车间工作过,后来又长期在“创研室”搞创作。一九八一年做美研所兼职所长,一九八四年升任副厂长,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七年任厂长。
谈到这些经历,刘远长认为雕塑瓷厂的艺术实践与景德镇陶瓷学院教育相比,有四个不同:
1.4 艺术理论建设很重要
刘远长认为无论是学校育人还是艺术创作,甚至社会与企业的发展,包括艺术理论在内的“理论建设”都很重要。他认为,“在学校中一定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正确理论。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论,就缺乏一种精神,就像企业文化。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就没有企业精神。一个城市也是这样的,如果你没有文化,也就没有精神。大气成景、厚德立镇,这很重要。立德才能立业,这就是为什么说理论很重要。”(引自口述)
关于当代艺术理论建设的现状,刘远长认为目前比较缺乏。他说:“景德镇的陶瓷艺术现在这么活跃,但是却缺乏一支理论队伍。”原因在于:“现在的创作力量和创作的门类都在不断的壮大。过去有那么一两个人写文章就行了,可以写景德镇的十大瓷厂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有几篇文章就可以了,但是你现在不够了,时代在发展,创新门类多、品种多、人员多。理论上就显得少啦!”(引自口述)
如何进行艺术理论研究?刘远长认为有几件事情很重要:第一,理论研究要有“历史感”,即“理论队伍要多谈一些景德镇的过去、现状和未来”;第二,理论研究“要客观”,过褒过贬都不可取。他认为“有些搞理论的对景德镇就很悲观,这个落后,那样不行。有的人就很乐观,这样行那个好。理论应该怎么做?好的在哪里,差的在哪里,哪些应该去弘扬去发展,哪些应该去制止去限制?”“现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应该怎么去发展?”第三,理论研究要“通俗易懂”,即“正确的理论在整个行业都有很大的影响,这些理论要通俗易懂”,不能“书写出来,最后谁都没有去看,没有产生任何的影响。这就很糟糕了。”第四,要有“记录与抢救精神”。他说:“我们现在是丢掉了很多东西。有血有肉的东西,没有人记录下来。我觉得这方面我们景德镇人要去抢救。像戴荣华,他可能有很多东西想要说,对艺术创作都有很多自己的看法,这些东西是书本上没有的,是他的创作经验和人生经历。姚永康也是,非常有思想有见解,但是现在都听不到啦!他们过世之后才觉得没有记录下来很可惜。”(上述引文详见口述)
刘远长也认为当今理论研究遇到了很多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他认为“现在景德镇理论的发展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这个需要教育部门、政府部门能给予立项,理论的发展才得以保障”;第二个困难是当今“诱惑太多”,许多人不愿做理论,他说“再者景德镇的创作太活跃,诱惑太多,搞理论的需要耐得下性子、甘于寂寞,脚踏实地地去做。”
1.5 当代艺术创作如何才能出“精品”或“经典”
刘远长认为,当代艺术创作要想创作出经典之作,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事情,同时“需要政府、高校、研究院应该有责任与担当,每个部门分析自己的任务。”他认为,“哪些地方该怎么样?哪些地方不该怎么样?比如说行会,你要统计目前各个行业如:粉彩、古彩、雕塑分别有多少家,协会的会长应该做哪些工作?一年中要组织多少展览,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展览或者展销。现在行政手段弱化了,但是有经济手段。运作展览的钱从哪里来?一个是要有项目,另一个是自己筹,第三个,你自己出钱。”(引自口述)
在创作经典过程中,尤其要发挥政府与行业的作用,打造“品牌”,确立“品牌意识”。他认为,“政府说要与世界对话,怎么对话?那我们就要鼓励做品牌、做高档产品,限制能源消耗大的产品。要提倡低消耗,那么在艺术的要求上就要精益求精,充分发挥自己的脑力和手艺,科学技术、艺术构思的部分要强化,不要去侵权和仿冒别人的创作品牌意识就是货真价实,事实上就是一个知识产权的问题。我们可以用法律的手段来约束企业。也要用思想文化的观点来启导企业,因为陶瓷艺术本来就是一个高尚的行业。”(引自口述)
1.6 艺术教育要将“认识”和“德育”放在重要位置上
关于“认识教育”,他认为“应该把‘认识’放在学校教育重要的位置上。因为你要求他创新,提示他注意手上功夫,但他根本不听你的。一进入学校,学生都以为自己会做艺术家,所以你要说做手艺,人家都不满意。做学生就应该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在一个行业上学点东西,走出一条路来,要有这样一种思想才行。”(引自口述)
关于“德育教育”,他认为:“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应该把“德”摆在第一位。我们不能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学校是否名牌就看你这个学校教育出的人是怎样的。我有的时候就说我是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的,我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我做了什么事?我应该怎么做?”(引自口述)。
2 雕塑瓷厂与景德镇陶瓷艺术文化
2.1 关于雕塑瓷厂的创建及简况
雕塑瓷厂于一九五五年由市工艺合作社、雕塑合作社和美术合作社合并而成“工艺美术瓷厂”,一九五六年更名为雕塑瓷厂,厂址在新厂“金鸡岭”,设有“成型车间”与“彩绘车间”,建厂之初有人员“两百多人”,主要是以职工家属、文教家属为主。刘回忆说:“雕塑瓷是有工艺要求的,因此它由工艺社来带动,工艺社是占龙昇等人,它是以带学徒的形式从事工艺生产的。家属进厂里来,要对其进行培训,还要考试。学徒要三年才能毕业。”(引自口述)
人员规模发展及构成:“一九五五年建厂的时候有两百多人,一九五七年的时候大约就有五百人了,一九五八年的时候大约就有七百多人。人员过多,后来又精简下放。人员最多的时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了,大约有1400多人。改革开放的前期,厂里进来了很多人。主要有六批:第一批是厂里职工多子女,但无子女参加工作的照顾儿子,儿子可以来厂里上班。第二批是家属工转正,开始家属工不足,他们工作了这么多年也转正了。第三批是带子传艺,那些技术好的,你的儿子可以带进来,但是这些人员要经过考试。第四个是退休顶替,你退休了,你儿子也可以来。第五个是病残退休,你有病可以提前退休,你的儿子也可以来。第六个是‘批条子’。”(引自口述)
生产机构设置:建厂之初便设有“成型车间”与“彩绘车间”,他回忆说:“成型车间有倒浆、修坯、翻模、印坯等几块,比如说他倒了浆,我来修坯。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工序,但我一直要把这个坯修完,就是一个人做一段事情,工序较长,但相对来说比较独立。”(引自口述)
一九六二年设“创作组”,一九六四年改成“创研室”。另外还有专门负责泥料、颜色釉配方的小组。刚开始是一个人,后来是一个小组,不同的东西要用不同的装饰。
市场与销售:经历了几个不同阶段,起初主要是代表国家的“出口公司”接单,他们直接到厂里来订货,瓷厂并不直接面对市场。
“文革”后期,“随着市场的慢慢放开”,“除了出口公司的订单,自己也会做一些作品走内销市场,像古玩市场也会来订货。我们的产品也在南昌友谊商店、工艺品商店售卖,所以后来除了一个出口公司还有一个内销公司。内销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有一个景德镇陶瓷驻地的联络部,联络部展销的是景德镇十大瓷厂生产的陶瓷。在这些地方有些市民要买景德镇的陶瓷,就买三四级品的陶瓷。一二级的销售到国外去了,外销有不要的也会走内销市场。每个级别价位不同,假如一级品是一百的话,那么三四级只占一二级品 70%的价,五级品就只占 50%的价,价格相差很大。”(引自口述)
一九七八年,出口公司取消后就自己找市场,进行企业市场化改革。他回忆说“一九七八年出口公司就没了,我们基本上就自己找市场,当时我们厂有1400多人,负担也很重。在市场上也面临着很多竞争,个体户跟你争原料、争市场、争人才,个体户一般拼几个人就可以做东西,于是他们就到雕塑瓷厂去请几个工人,晚上去帮他做东西,厂里事实上就已经空了,所以必须要转型。”(引自口述)
上世纪九十年代转为市场经济之后,“厂里的人员结构也要转。要根据市场经济来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干部要能上能下,工人要能进能出,当时有句叫法:打破铁饭碗,砸烂铁脚椅。临时去抓订单,谈生意。”(引自口述)
2.2 雕塑瓷厂与传统“行会”、“会馆”的异同
新中国成立前,景德镇的陶瓷生产“主要是一家一户的作坊”,每个行业都有“行会”,“比如说做雕塑瓷,那就是雕塑瓷行业,行会有行业性质的管理。市场经济一定离不开行业协会”。行会之外,还有“会馆”。“会馆跟协会还有不同,比如说福建会馆,它是所有在景德镇的这个行业中的福建人参加的。有做箱器的、有做圆器的、也有绘画的,但都是福建人。”(引自口述)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国有化改造运动中成立的包括“雕塑瓷厂”在内的“十大瓷厂”主要是“行政管理”,财产为国家和集体所有,从而取消了私有作坊。
刘远长认为尽管有上述区别,他仍然认为,“其实无论是行业管理还是行政管理,都很好。初级的行政管理基本上是按照官窑的标准来做。那个时候工人要考试,产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出了质量问题是要受处罚的,甚至要去劳动改造。那个时候工人的劳动素质、就业素质、劳动态度都非常好。当时有一定的政治工作,几乎天天晚上要进行政治学习,加强自身的思想教育。领导带头劳动、带头工作,用毛泽东思想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我刚分到雕塑瓷厂的时候,早上还要到后面的山上去读书,读毛泽东选集。那个时候这种政治思想要求的非常严格,所以凝聚力比较强”(引自口述)。
2.3 关于雕塑瓷厂对景德镇陶瓷生产与艺术创作的贡献
第一,最早引进梭式窑,提高了产能,降低了成本。刘远长回忆说,“我当厂长的时候引进了梭式窑、慢慢的搞明清园租赁承包等等。引进梭式窑我们应该是最早的。那时候是全市第一家从澳大利亚引进的。梭式窑有五大优点:速度快、能耗少、质量好、无污染、垃圾减少了。”(引自口述)
第二,为出口创汇贡献很大。他回忆说,“景德镇的陶瓷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的创汇收入贡献很大,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可出口的东西很少,那个时候国家需要外汇,唯有景德镇的陶瓷可以换取,整个景德镇的陶瓷出口量都很大,用泥土换外汇。”“在一九八二年有一个指标是100万美金,光雕塑瓷厂一年就这么多,它的内销是不算在内的。我接管的时候大约是1000万美金,比如说你做的产品大的可能有多少个?你做小的可能有多少个,有时候会做些小玩具、小动物,它的量就比较多。在一九八零年雕塑瓷厂获得了“散花牌”轻工业部颁发的质量奖,当时就是因为雕塑瓷厂的产品换汇率比较高,出口量比较大,单件产品的价值比较高,而且艺术的造型比较好。”(引自口述)
第三,材料研发上,雕塑瓷厂在“泥料配置”与“颜色釉配方”上有很大贡献。他回忆称,“我们有专门负责泥料、颜色釉配方的小组。刚开始是一个人,后来是一个小组。不同的东西要用不同的配方,比如说我们做毛主席像,有1.7米、1.8米的,1.8米的成品的话泥料就要做到2米多,作品一只脚站着,这个姿态一般的泥巴是不行的,那么就有工人专门配泥料。再比如说颜色釉,我们这里有一个姓金的师傅,他就端一盘子试片给你看,反复去实验。比如乌金釉,乌金釉开始是会流动的,而且还有点带黄色。后来他千锤百炼变成了全市最好的乌金釉,又薄又黑又不流,师傅的名字好像是叫金工圣,今天店面的位置大概在东二路。还有无光黑釉,当时我们跟他提出来说最好乌金釉不发亮,那时我创作了一只水牛,我的要求是颜色釉不发亮又很薄,薄到坯体上我刻划的牛毛一根一根的给体现出来,后来他就实验出了无光黑。我们厂各个部门都很独立,有自己的工艺师傅。”(引自口述)
3 结 语
景德镇雕塑瓷厂从一九五六年开始组建,主要从事陶瓷雕塑的创作与生产,其产品出口到东南亚各个国家,在计划经济时代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它也是景德镇最早引进梭式窑的陶瓷单位,改变了传统的烧窑模式,节约了能源、减少了环境污染。它在泥料、釉料上做了众多的工艺性的突破研发。它的存在见证了从新中国成立之后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之路,其中有着老一辈艺术家的艰辛和努力,也有着众多的曲折和收获。我们需要对那段历史铭记于心,才能更好地珍惜今天自由、开放的创作环境。
在此次采访中,刘远长大师还畅谈了当下的陶瓷艺术以及艺术教育的发展,景德镇的陶瓷雕塑或者陶瓷艺术由于能源的短缺,应该从粗放型向精细型方向发展,要多创作经典的精品之作,减少原材料的浪费。当然艺术发展不仅指实践创作,还包括艺术理论的发展,实践要有理论指导,才能明确方向,而景德镇在陶瓷理论的发展方面是稍微欠缺的。同时也要注重德育在陶瓷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做到树德立人从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