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综合种养技术
2020-10-13邢浩男莫亚琼张倩语文楚薇
邢浩男 莫亚琼 张倩语 文楚薇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1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
1.1 稻田选择
水源充足,水质良好,土质为壤土,黏土的肥沃稻田,0.67~3.3hm2(1hm2=15亩)为每个养殖单元。
1.2 田间工程
沿稻田四周,开挖宽2~3m,深1~1.2m,坡比1∶1.5以上的田地进行环形防沟,田地周围防沟占稻田总耕地面积10%,防沟完成后及时加高、加宽、加固,确保稻田的土壤保水性和灌溉能力。稻田防沟周围要种植大量水草,水草种植面积一般占稻田防沟的30%,进水口周围要安装长3~5m的长方形密眼式排水网罩,过滤土壤水质。
1.3 消毒方面
每亩地可用75kg茶籽茶叶生煎饼石灰粉用化肥浇水或用10~15kg茶籽生煎饼浸出液全池,然后用适量清水均匀泼洒[2]。
①:外埂②:养殖槽③:出水口④:入水口⑤:水稻⑥:内埂图1 稻虾混合种养田间平面示意图
1.4 苗种头发
6~8月份每亩投放30g克氏原螯虾5~25kg,3~4月上旬期间,每亩投放规格0.5kg100~200只幼虾6000~8000只。放苗时注意,放到浅水,水草多的地方,让虾自行爬到防沟水中,要及时清除并处理死虾。
1.5 水位水质调控
按照缺水季节及时合理地调控农田水位,及时采取措施,科学合理调控农田水质。例如旋耕施肥,每亩农田喷施充分发酵的有机肥500kg+过磷酸钙15kg后进行旋耕,埋入深度一般为10~20cm。这种肥料主要用于培养农田中的水草和饵料中的微生物,同时也是蔬菜和水稻的基肥。养殖的过程定期用光合细菌加强改善基底,保证养殖时期水质的透明度在25~30之间,水色为茶藿色,成虾生长的时期,保证养殖时期水质容氧充足。
1.6 饲料投喂
坚持“定时、定额、定点、定址”四定的基本油脂饲料投喂的原则,做到定时看天气,看温度,看虾生长和存活的情况,适当地投喂,保证虾的基本营养和需求。在虾快速生长的时期,要尽量选择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高的基本油脂饲料进行投喂。
1.7 捕捞方面
捕捞投网操作使用时间:4~6月(春季水稻秧苗栽种前),捕捞操作方法:根据捕小虾的身体大小,选择合适的一个虾笼后并进行投鱼捕网,在每条环沟及整个水稻田中间各投放一个虾笼后进行投网捕捞。
图2 稻虾混合种养立体生态模式技术流程图
2 稻虾共作的生态效应
2.1 稻田产值大幅提高
稻虾混合种养立体生态模式下的一亩水田稻虾综合种养产值,相当于我国过去667m2种植的水田水稻综合产值的15倍。尽管在此混合种养模式下,水稻混合种植的水田总面积显著减少了,但是一亩稻田的总面积和稻米单产量并没有显著减少,提高了稻米的产量和品质。
2.2 改良土土壤,进化水源
稻虾混合的种养模式要求在充足水资源、土质为黏土的肥沃稻田上进行。此混合种养模式极大地改变了干旱涝渍稻田土壤生态系统中各种矿物质的综合循环利用过程,小龙虾以各种稻草植物为食,快速地分解水稻的秸秆并粪便快速进入底层泥土,提高了底层泥土有机碳和全氧化氮的综合含量,增加了底层泥土中的各种营养素和矿物质。
2.3 生物多样性
稻虾属于混合种养,通过稻田中加入克氏原螯虾,改变了其食物链的关系;进行田间改造及田间管理的方式,混合种养会对生长在稻田中的病虫草及其生物的多样性状况产生影响,研究的结果表明,稻虾混合种养稻田的昆虫和杂草的数量与种类随着实施稻虾混合共生的时长,呈现数量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4]。
3 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主要的问题
3.1 规模化程度低
农民普遍拥有的土地不多,多以一家一户经营种养殖为主,无法整合式发展种养。生产成本偏高,机械化生产设备缺乏,管理规范程度偏低;农村合作社发展种养殖的大户占比不高,引进的企业数量不足,缺少品牌的种养殖模式,生产研发和销售的一站式以及全程化售后服务的模式不健全,不能形成种养殖产业主体聚集、发挥产业集聚的纽带效应。
3.2 基础理论不足
从目前的调查和情况分析来看,稻虾综合种养基础理论的研究仍存在严重不足[5]。主要表现在:(1)稻综合养种的模式由于缺少科学规划,没有因地制宜。(2)重虾轻稻,影响了国家的粮食安全。(3)稻虾抗病虫害综合防控的意识相对不强。(4)对水肥的调控不合理。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得到了迅速发展。该模式充分利用了水稻和克氏原螯虾各自综合种养优势,充分利用其互补性,发挥克氏原螯虾除草和排泄物增肥等的效果,实现“田面种稻,水体养虾,虾粪沃畴,稻虾共生”的立体生态农业生产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向立体化的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转变,从根本上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两收”,最大程度上有效降低了农民耕种养殖的效率和成本,满足了社会对农村农产品的综合利用需求,促进了农业和村庄集体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健康可持续发展,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给农村经济增添了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