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学习活动 促进能力提升
——以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为例

2020-10-13施月红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0年25期
关键词:小蝌蚪名片思维

□施月红

学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优化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经历学习过程,一步一步走向文本深处。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围绕“大自然的秘密”这一主题进行编排。教学中可以“探究变化”为核心,把它与语言表达、思维训练、阅读积累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协同发展,逐步提升。

一、关联义项,识字学词

字词学习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字词的过程也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教师可把静态的字词动态化、生活化、趣味化,让学生在实践中习得知识,发展思维,感受母语的魅力。

(一)举例拓展,加深理解

在《我是什么》一课中,水变成汽,升到天空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就成了云。教学时,教师可紧扣“片”字,帮助学生理解变化的过程。首先引导学生阅读思考“云”是怎么形成的,圈圈关键词,画画过程图。

接着引导学生在前后联系中发现“极小极小”“无数”与“连成片”之间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关注“片”字,说说怎么样的东西才能用“片”,随机积累“名片、薯片、照片、叶片、图片、纸片”等词语。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而导,让学生了解“片”除了指平而薄的东西,还有微小、少的意思,并出示例句,让学生关联义项,丰富对“片”字的认识,加深理解。

(二)据义定音,链接已知

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储备是潜在的教学资源。有效利用它们,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中的多音字“为”时,可以这样设计学习活动。

第一步,据义定音,选择义项。教师出示字义,让学生进行判别与选择,明白“四海为家”的意思。

第二步,比较区别,了解多音字。链接一年级下册《阳光》一文中的语句,让学生回顾旧知,巩固读音,理解字义。

多音字的意思不一样,读音也不一样。把音与义关联起来思考,能更好地形成系统记忆,提升自主识字能力,学会前后联系起来思考。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生学习多音字的常用方法,使其据义定音。

(三)借助微课,丰富认知

微课融合了图文、音频、视频等,能有效促进学生积累与思考。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教师紧扣“灰”字展开教学。对于“灰”,学生知道它是指介于黑白之间的一种颜色。但是“灰”还有另外两种意思:第一种是指物体燃烧后留下的粉末,如烟灰、石灰等;第二种是指失望的心情,如灰溜溜、灰心等。对于这两种意思,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相对较少。为此,教师可借助微课,配合图文并茂的讲解,让学生大致了解。结合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画面,学生观察猫斗不过老鼠时灰溜溜的样子,感受灰心。微课将“灰”字的含义趣味化地展示出来了,让识字变得轻松而有趣。

以上环节不是单一地进行一字多义的讲解,而是让学生懂得抓住一个字,充分地了解它,就能获得丰富的信息,再提取需要的信息为自己所用。

二、深化探索,阅读实践

阅读是学生自主实践、发现语言魅力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创设有助于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语言之美、思维之美。

(一)创设情境,组合信息

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图片、音乐等为学生创设美好的童话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兴趣。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开头就介绍了可爱的小蝌蚪,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以“给小蝌蚪做名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究与思考。

课上出示三张名片(如下图)。第一张名片根据课文的表达顺序,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提取相关信息,填补空缺。第二张名片不仅要求提取信息,还要进行信息重组和梳理。第三张名片做了留白处理,要求学生根据文本信息和已有经验,个性化地介绍小蝌蚪。三张名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思辨与表达能力。

(二)设疑问难,合作探究

培养思维能力总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设疑问难,强化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时,可以设计如下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合作探究,进行深入思考。

1.默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蒲公英是怎么传播种子的。

2.预设交流重点。

(1)关注“降落伞”:借助课文插图,找找蒲公英的种子,说说和降落伞的相似之处,感受比喻的贴切。

(2)关注“纷纷出发”:说一说什么是“纷纷出发”并演一演。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看到过纷纷出发的场景。根据图片,读一读句子。

3.回顾学习方法:根据板书,说一说蒲公英传播种子的方法及原因。

4.合作探究: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第三、四小节。

以上环节引导学生对“自身条件、外界条件、传播方式”展开探究。其中,“传播方式”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弄明白。“自身条件”与“外界条件”之间的关联需要通过同伴互助学习,相互启发才能发现。在这项学习活动中,三个环节相互关联,层层推进,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比较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三)绘制导图,构建体系

思维导图是促使思维具象化的有效形式。《我是什么》一课中,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文本,梳理“我”的变化之后,要求四人小组合作,根据课文内容,用图片摆一摆“我”的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绘制个性化的思维导图。这也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和训练逻辑思维的过程。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与示错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拓展练习,多元表达

拓展练习是学生利用阅读经验、生活经验深化学习的过程。教师要设计开放的、多维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图+文”前置学习,突破重难点

用绘画的方式呈现所学,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能激发学生的创意表达。第一单元的口语交际主题是“有趣的动物”,本次交际的话题源于学生的生活。虽然学生有话可说,但是要说清楚、讲明白却并非易事,这也是教学的重难点。因此,在课前的资料收集和前置学习环节,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明确的指导,设计富有创意的学习活动。这也是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所在。

此项学习活动提供了了解动物的具体方法,给出了记录信息的方式。在活动中,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观察发现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创意思维的能力都得到了训练。

(二)“读+演”课中展示,获得成就感

学生生性好动,乐于模仿,表演课本剧是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活动之一。《小蝌蚪找妈妈》充满童趣,通过对话推进情节,故事中还有丰富的表情描写、动作描写,很适合表演。教师应让学生走进童话,融入情境,在演童话的过程中体会故事的一波三折,经历小蝌蚪的变化过程,获得快乐和成就感。相关活动设计如下。

1.一读,给青蛙妈妈“拍照”,找出介绍青蛙妈妈样子的句子。

2.二读,介绍青蛙妈妈的样子,读好找出的句子。

3.三演,演好动作,说好台词。

(1)任务分配:旁白一人,“小蝌蚪”一人,“鲤鱼妈妈”或“乌龟”一人,小导演一人。

(2)选择一组对话进行练习,小导演要教“小蝌蚪”演好动作,说好台词。

(3)小组展示,重点关注“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之处。

表演的过程中随机积累词语:欢迎、迎接、迎风、迎面……

(4)互相评价,标准如下。

◎声音响亮,能说好对话,得一颗星。

◎能表演出“迎上去”和“追上去”的不同动作,得一颗星。

◎能带着恰当的表情来演,得一颗星。

(三)“1+1”课后阅读,增加趣味性

以一篇带动多篇,可以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更出色的自己。在学完《我是什么》一课后,教师选择了作家高洪波的一首诗《露珠·汽水》让学生阅读。这首诗把露珠比作小朋友喜欢的汽水,把小动物们活动的场景写得既生动又有趣。同时,露珠也是水的另一种形态。以此诗作为拓展阅读的内容,可以丰富学生的积累。

学生通过“我会配画—我会写诗—我会诵读”三个环节,在自主学习、互助展示的过程中,想象诗歌描述的有趣画面,感受比喻的生动。这个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表达和个性表达,而后以“懒娃娃为什么喝不上”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与辨析,最后形成科学的认知。基于将思维训练和阅读积累有效整合的目的,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补充阅读绘本《水的旅行——阿基米德儿童科普绘本》《小水滴的旅行》等,拓展学生的认知。

总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让学习活动焕发魅力,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思维能力服务。

猜你喜欢

小蝌蚪名片思维
思维跳跳糖
包包,也可以是你的名片
思维跳跳糖
我家的环保名片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小金鱼和小蝌蚪
小蝌蚪
不会丢的创意名片
小蝌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