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倘寻高速公路K50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措施
2020-10-13唐廷柱
殷 平,唐廷柱
(1.云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昆明市 650041; 2.云南交投集团投资有限公司 昆明市 650228)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山区,地形陡峭,地质条件复杂。山区建设的高速公路经常会出现大量高边坡,若边坡地质情况较差,降雨集中,则往往会产生滑坡等地质灾害。以云南省昆明市武倘寻高速公路K49+733.72~K50+220左侧边坡为例,通过地质勘探及有限元离散,对该滑坡的成因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治理措施并对处治效果进行了分析。
1 工程概况
云南武倘寻高速公路K49+733.72~K50+220段左幅原设计边坡为四级高边坡,最大坡高为41.7m,每级坡高均为10m,第一至三级边坡坡比均为1∶1,采用锚杆框格梁防护;第四级坡比为1∶1.25,采用现浇混凝土拱形格防冲刷。该段边坡于2018年初进行施工开挖,开挖至第二级边坡时,坡面出现近乎平行于主线的裂缝且伴有渗水,随即K49+900~K50+020段左侧边坡发生坍塌。由于此时坡面防护尚未施工,为节约造价,对塌方体进行刷方减载。刷方后第一级边坡坡比为1∶1.25,第二~五级边坡坡比均为1∶1.5,坡面采用锚索框格梁防护。2018年底开挖至第二级边坡坡面时,再次出现渗水裂缝带,已施工完成的第四级边坡平台出现宽约2cm裂缝,坡顶外侧约20m处出现张拉裂缝。通过地表位移监测显示,边坡向路基中线方向最大滑移了57mm,高程下降了8mm,且边坡还在缓慢滑动中,见图1。为保证高速公路的正常施工及附近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必须进行滑坡治理。
2 滑坡工程地质
滑坡区地貌属构造剥蚀中山地貌。高程介于2080~2130m之间,相对高差约50m,地形起伏较大,山坡坡角在25°~43°之间。根据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结果,滑坡范围内主要分布地层为玄武岩及其风化土。
滑坡工程地质平面见图2,典型地质断面见图3,滑坡区各地层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见表1。
表1 滑坡区各土层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
3 滑坡体特征、成因及稳定性分析
3.1 滑坡体特征
滑坡周界较清晰,平面上略呈圈椅状,其前缘为武倘寻高速公路路基中心线右侧,滑坡体纵向长度约100m,横向宽度约300m,平均厚度约15m,最厚处20m。滑坡体积约45×104m3,其中强变形区体积约24×104m3,属于大型滑坡。坡体后缘及强变形区侧翼可见多条裂缝,前缘路基中心线附近出现一条长约25m的横向剪切裂缝,裂隙面产状75°∠22°,且从裂缝可见,上部坡体沿较光滑结构面剪出,剪出口位于较平坦地基土上。坡体中部裂缝发育密集延伸较长,下坐高度较大,裂缝较宽;后缘裂缝较少但延伸较长,几乎未下坐,仅出现土体张拉裂缝,随着时间的推移,坡体中部裂缝不断发育下坐加宽,形成新的“临空面”,牵引后部坡体而形成滑坡,因此本滑坡为牵引式滑坡。
滑坡体为可塑-硬塑状玄武岩残积土及全风化层,玄武岩全风化层因结构较松散、孔隙比较大,较易发生软化,土体强度降低。全风化玄武岩几乎风化成土状,随滑体滑动的扰动风化玄武岩崩解为散体状,工程力学性质较差。滑床为全风化-强风化状玄武岩。
3.2 滑坡成因
经现场调查及地质资料分析,玄武岩全风化层间存在光滑结构面是本次滑坡的主要原因。该结构面几乎无充填,且光滑,延伸较宽广。边坡开挖后,坡脚形成临空面,同时光滑结构面被揭露至地表,前缘自重降低,造成应力集中,上部土体在自重作用下沿结构面剪出。同时长期的降雨雨水下渗,地下水和地表水共同作用,软化了玄武岩全风化层,更加剧了边坡的失稳。综上所述,在地质环境、工程活动及水文条件的综合作用下,造成了该滑坡的形成和发展。
3.3 滑坡稳定分析
选取K50+100地质剖面为计算断面,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plaxis 2d进行数值模拟。根据滑坡体现状及地勘报告,滑体天然容重取20.6kN/m3,饱和容重取21.3kN/m3;滑动面参数经反算得c=10.3kPa,φ=13.2°。采用15节点平面应变单元进行有限元离散,岩土层及滑动面服从摩尔—库伦屈服准则。抗滑桩及框格梁采用板单元模拟,以点对点锚杆单元模拟锚杆及锚索的自由段,土工格栅单元模拟锚固段,模型网格划分见图4。考虑已经施工完成第四级的锚索框格梁及第五级锚杆框格梁的作用,结合滑坡体现状进行分析计算得安全系数为1.01,滑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如遇暴雨将会加剧下滑,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因此需采取措施治理。
4 滑坡加固处治措施
4.1 滑坡处治思路
本滑坡为路基开挖及降雨诱发的工程滑坡,滑坡土体工程力学性质差,滑动带埋深15~20m,属深层滑坡。处治思路首先是减少对现状滑坡体的扰动,特别是在滑坡下缘开挖。其次根据风化玄武岩地区边坡工程“强支护、少刷坡”的重要原则,针对滑动面分段采用抗滑桩进行支挡,同时设置综合排水措施,减小地表水、地下水对滑坡体的影响。
4.2 处治加固措施
(1)抗滑桩支挡
在强变形区(K50+083~K50+228),尚未施工框格梁的坡面区域,适当刷坡减载,其中第一级坡比1∶1.25,第二~四级坡比均为1∶2。第二级边坡预留8m宽平台,其上设置一排B型锚索抗滑桩,桩截面尺寸为2m×3m,中心间距5~6m,桩长25m,共计16根。距桩顶1.5m位置处布设1孔由6束ΦS15.2mm高强低松弛钢绞线组成的预应力锚索,锚索长度35m,锚固段长度10m,倾角25°,设计张拉力500kN。其他区域在第二级平台设置一排A型锚索抗滑桩,截面尺寸为2m×2.5m,中心间距5~7m,桩长16~20m,共计33根,距桩顶1.5m处布设1孔预应力锚索。
(2)坡面加固
尚未施工坡面防护的第一、二级边坡,均采用锚索框格梁预加固,锚索采用4束ΦS15.2mm高强低松弛1860级钢绞线,长度25~30m,锚固段10m,倾角20°,设计张拉力460kN。对已经施工完成的第四级边坡锚索框格梁,在框格中间增设十字点锚加固,锚索长度30m,锚固段不小于10m,锚索由6束ΦS15.2mm高强低松弛钢绞线组成,倾角20°,设计张拉力460kN。
(3)综合排水措施
每级边坡平台设置40cm×40cm排水沟,坡顶设置40cm×40cm梯形截水沟,同时对坡顶裂缝用水泥砂浆进行封闭,防止上方山体汇水渗入滑坡体。坡面针对滑动面渗水层设置仰斜式疏干孔,仰角6°,长度15~20m。
(4)坡面绿化
坡面及第二级8m宽平台采用植草绿化。
滑坡处治平面及典型断面见图5、图6。根据滑坡处治后K50+100断面计算得水平位移云图见图7。最大位移约为12mm,可见处治措施能有效加固边坡,提高稳定性。
5 结论
(1)本滑坡为受坡脚开挖沿光滑结构面滑动的牵引式大型滑坡。
(2)通过地质勘察及土工试验并结合有限元分析,对滑坡稳定性进行分析,得出该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必须进行处治。
(3)处治措施以强支挡为主,尽量少刷坡,同时加强坡面防护,辅以植草绿化,减小坡面冲刷,目前边坡已经过一个雨季,未产生变形,说明处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