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课、训、赛、证”一体化的实践探讨

2020-10-13赖红波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证书竞赛

唐 俏, 赖红波, 罗 芳

(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 上海 200093)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也是工商管理、电子商务、金融、会计等经济类和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研究国际货物买卖有关理论和实际业务,以国际货物买卖为研究对象,以交易条件和合同条款为重点,以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规则为依据,在我国外贸政策的指导下,学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具体内容、合同的磋商和订立以及合同履行的基本环节和一般做法[1]。

该课程的特点是内容繁杂,涉及知识面广,涵盖了国际商品交换的基本知识,涉及货物的国际运输、国际保险、国际结算、报关等环节[2],并且侧重对所学商务原理的实际应用,是一门以“做”见长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和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如果只是“纸上谈兵”,学习效果将会事倍功半。目前该课程常规体系设计分为两部分,即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理论讲授48学时,实践教学环节以短学期上机实训来代替,要求学生在仿真的实训软件环境中进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磋商、订立、履行。“课堂教学+校内上机实训”这种二维模式基本解决了该课程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要求。

但是贸易实践的不断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二维模式也明显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针对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校内上机实训”存在的不足,基于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教育理念,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学科的发展和培养目标,以及专业竞赛特点和参赛实践,提出了“课堂教学+校内上机实训+学科专业竞赛+资格/水平证书”的递进式、分层次的课程体系,采用“课、训、赛、证”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课堂教学+校内上机实训” 二维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实践手段单一

上机实训能使学生在计划的时间内体验模拟实践操作而不受企业经营状况和校外实训基地实训机会稀少的影响而被普遍采用,但该形式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个性化的需要。如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某外贸综合实训软件,其实训要求为训练学生按照系统所设置的程序步骤进行操作。由于是人机对话模式,学生的思路会被限制在程序设置的范围中。一旦出现系统未设置的情况,将不会被系统接纳。这种实训的特点是只告诉学生该如何进行操作,与真实的商贸活动存在较大差异。真实商贸活动中的社交礼仪、谈判的技巧、语言的表达、谈判的环境、商务文化及商务活动中的复杂性、互动性等内容在实训模拟软件中几乎不能或很少能被反映出来,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实训软件内容更新缓慢

要找到一款既满足教学要求同时又符合正在发生的真实外贸实践活动的软件并不容易。国际贸易术语的变化、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的修订、我国海关通关程序的改革、报关单填写项目的调整和新要求、报检制度的改革等,都要求对原有的软件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才能满足最新的贸易实践活动,体现出实训的时效性。因此存在实训软件开发公司本身因经营管理问题而无法及时提供售后服务和实训内容更新缓慢的问题。

(三)理论教学与实训环节未能有效衔接

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训环节的时间安排上是各自独立的。一般是先安排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在下一学期安排实训课程,并且由不同的教师担任课程任务。长期以来上机实训课由实验室教师担任,而不是专职教师。上机实训的教师没有纳入到教学团队里,使得整体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学生也曾反映,如果在学习理论课时结合上机实训,通过“做中学”,将大大加深对所讲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训、赛、证”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一)CDIO教育理念的内涵

200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瑞典的查尔姆斯技术大学、林克平大学以及皇家技术学院三所高校对工程教育改革进行了历时4年的跨国合作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组织。C代表“构思”(conceive),D代表“设计”(design),I 代表“实现”(implement),O 代表“运行”(operate)。CDIO教育理念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该理念的核心内容包括1个愿景(vision)、1个大纲(syllabus)和12条标准(standard)。1个愿景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的,建立在真实世界的产品和系统基础之上的工程教育。1个大纲将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大系统调控能力以逐级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3级、70条、400多款),使工程教育改革具有更加明确的方向性、系统性。12条标准对整个模式的实施和检验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指引,使得工程教育改革具体化、可操作、可测量。

CDIO教育理念最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工业界工程人才短缺和教育质量低下的问题。它要求在实施人才培养时全面参照工业界的切实需求,使学生的能力满足产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当前已有150多所国内外大学加入该组织并将该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根据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二)课程设计理念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根据CDIO标准中的一体化教学计划要求,培养计划的设计应体现各课程之间的相互支撑,同时明确体现学生的基本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对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建能力[3]。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根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特点,笔者认为课程教学内容应体现学生既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应具备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创新研究能力和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教师的专业讲解获得理论知识,而后面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递进式、分层次的特点[4]。“递进式”是指这三项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升的过程,从基本专业实践能力的掌握和熟悉,到创新研究能力的获得,上升到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分层次”是指教学内容的构建呈现出“理论基础——综合应用——研究创新”的特点。第一层为理论基础知识,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第二层是综合应用能力,主要通过上机专业实训培养;第三层是研究创新实践能力和一定适应社会的能力,主要通过参加专业竞赛、校外专业实践和专业实习等路径培养。

2.“课、训、赛、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提出

近几年来,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等推出了一系列的学科专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是被高频提及的专业教学改革方法之一[5]。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比赛提高了学习兴趣,加强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增强了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实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指导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和专业创新能力。然而,从教学层面,将学科专业竞赛纳入日常的课程教学体系,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进行双向考察并将竞赛成果进行及时总结、转化的研究却几乎没有。

笔者近几年多次指导并带领学生参加教育部高等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专业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CDIO教育理念集中体现了“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教学方法[3]。基于“CDIO”教育理念,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学科的发展和培养目标,以及专业竞赛特点和竞赛实践,提出了“课堂教学+校内上机实训+学科专业竞赛+资格证书/水平类证书”一体化的课程培养体系,采用“课、训、赛、证”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所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以市场所需的专业资格证书/水平类证书为导向,寓“证”于“课”、寓“课”于“赛”、寓“赛”于“训”,“课、训、赛、证”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5]。

三、“课、训、赛、证”一体化方案的实施

(一)“课、赛”一体化

课、赛一体化是采用基于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创新方法,将竞赛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一般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觉得有被“灌输”之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项目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让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紧密结合的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探讨性学习模式[6]。专业竞赛注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训练和项目任务,强调参与者的团队协作与分工精神。因此将教学内容与竞赛内容联系起来,采用项目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方法创新。以“出口交易前的准备”这部分教学内容为例,包含了“国际市场调查研究、制定商品经营方案、落实货源/制定出口商品生产计划、广告宣传(包括参加商品国际展览和交易会)、选定客户并建立业务关系”等内容[1]。专业竞赛中的竞赛内容之一——参展计划书的内容包括:参展宗旨与目标设定、产业与产品调查与分析、营销策略规划、财务规划、人员组织与培训规划、参展进度规划等。在教学中,将二者有机结合,寓课于赛,引入小组分工协作、项目驱动的方法组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在市场上寻找产品和企业,以某企业的名义参加国际商品展来撰写参展计划书。从而将学科专业竞赛的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效交叉重叠(见图1),将小组作业成绩作为选拔学生参赛的指标之一,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图1 课堂内容与竞赛内容的交叉重叠

当竞赛的项目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时,学生对竞赛内容有了相当的认识和了解,不再对参赛存在信心不足和不愿参赛的心态。从学生的参赛报名情况看,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整个课程班级的学生基本都报名组队参赛。为了选拔优秀的队员,先从众多的报名参赛队中进行校内选拔,根据上海市市赛要求选拔出参加市赛的参赛队,通过市赛选拔出优秀的参赛队参加全国总决赛。这样的选拔和备赛机制(见图2),避免了竞赛只涉及少数学生的问题,既保证了学生广泛的参与度,同时又能使优秀的同学脱颖而出。

图2 选拔机制与学生参与度

(二)“课、赛、训”一体化

课、赛、训一体化是以专业竞赛为平台撬动课堂、企业与市场,构建起学术型教师、“双师型”指导教师、企业导师以及社会实践基地的教学培养体系。

目前教学培养体系中的实践环节是通过国际贸易实训软件为学生提供模拟的外贸业务环境来实现的。但存在模块设计不能满足个性化需要以及与真实的贸易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即使有条件的学校会采取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方式,但企业出于对业务安全性的考量,能提供的实习岗位数量有限[2],双师型教师以及具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导师资源匮乏,影响了社会实践教学效果。

以国贸学科竞赛为例,该竞赛是基于真实企业和产品来模拟国际贸易商品交易会,需要学生自行联系合作企业和确定产品。通过竞赛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市场宣传的机会以及有价值的参展方案,特别是在充满活力的大学生群体里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产品认知度。在获取企业支持参赛合作的过程中,与企业建立起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聘请有丰富外贸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和资深外贸从业者为企业导师。指导教师与企业导师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特长,共同培养指导学生。图3显示了借助竞赛平台,实现课堂教学、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校企合作的联动,在这过程中构建起学术型老师、“双师型”指导教师、企业导师以及校外专业实践基地的教学培养体系,充分体现和实施CDIO的教育理念。同时学生通过参加竞赛,获得专业企业实践的经验和证明,为学生今后的高质量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图3 学科竞赛平台撬动课堂、企业、市场

(三)“课、训、赛、证”一体化

课、训、赛、证一体化是将课堂教学、国贸竞赛成果和实训课程证书化,从而提高学生就业水平的含金量。

研究表明,国外高校将学历证书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完全融为一体。贺继明等[7]以加拿大卑诗省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发现国外职业教育有文凭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两种课程体系。一是学历教育期间的“课证一体化”,将文凭证书课程与行业通识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一体化衔接,因此学生在校无须获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毕业文凭就是入职证书。二是回炉继续教育阶段的“ 课证一体化”,即学生工作后,根据岗位需求,再对应职业等级参加培训课程考取岗位职业等级证书。不管哪种情况,事实证明具备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或水平类证书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更受企业的青睐[8],教学培养应将获取资格证书/水平类证书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思想体现在课程建设和教学中。因此在本课程教学改革中,在课堂教学、实训和学科专业竞赛环节有计划地与职业资格证书/水平类证书衔接,将证书考核里的知识点引入或拓展到上课内容,帮助学生消除考证畏难的心态,增加学生考证的信心,引导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水平类证书,特别是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和有影响力的证书,如国际商会认定的进出口专业能力证书(Export/Import Certificate)。证书通过率可以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效的量化指标之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就业水平。同时这些证书能转化为相应课程的学分。

表1 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紧密相关的国贸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水平类证书

(四)成立国贸专业竞赛学生学术社团

成立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国贸专业竞赛学生学术社团组织,开设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力,开展包括组织竞赛、竞赛交流、企业导师讲座、参观企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形成上一届参赛队员对下一届参赛队员的“帮、带”效应,将比赛中获得的经验有效积极地传递和交流,对课堂内容进行积极拓展、探讨和补充,使专业竞赛常态化,机制化。

四、实施成效

(一)教赛融合,竞赛成绩优异

通过“课、训、赛、证”一体化的实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被极大地释放出来,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得以提升。从2014年首次参加比赛至今,多次在全国总决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课、训、赛、证”一体化的实施,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具备了较高的竞争实力。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商务沟通谈判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参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开阔了其视野、增长了其见识。学生在比赛中展现出来的创新意识、流利的英语沟通能力、扎实的商务专业基本功、优秀的综合素质及团队协作精神给评委、企业和商界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了企业提供的实习和就业邀请。竞赛获奖经历也成为学生推免硕士研究生、申请海外留学和就业的加分项目,有助于学生申请到更好的留学项目和获得更好的实习/就业机会。如参赛队员中就有多名学生分别被推免到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并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多人获得助理国际贸易师资格证书和国际贸易从业能力综合实训合格证书,多名参赛学生在2018年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中为著名海外参展商提供进口贸易的专业志愿者服务。

(三)构建了校企合作机制,建立了社会实践教学基地

在“课、训、赛”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中,实现了理论教学、创新创业实践、校企合作的联动,构建了学术型、“双师型”指导教师、校外企业导师以及社会实践基地的教学培养体系。目前已建立了校外企业导师专家库,签署了多家校外企业专业实习基地,对落实学校“精品本科”战略中的实践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组建了学生学术社团组织

学生学术社团“国贸商业精英挑战赛”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平台。该社团协助学校进行校内选拔赛,为下一届参赛队员提供参赛经验和指导帮助,成为指导教师的得力帮手和学生拓展学习的第二课堂。

五、小结

“课、训、赛、证”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与探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培养目标,将学科专业竞赛的内容,以项目任务驱动的形式体现在课堂的理论教学和实训上,以专业资格证书或水平类测试证书为学生考核目标之一,寓课于证,课证结合,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借助学科竞赛所带来的社会衍生效应,加大了与市场和企业的联系,增加了学生校外专业社会实践的机会,有利于构建学术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企业导师及社会实践基地的教学培养体系。将教学内容与证书要求主动对接,将实训内容和竞赛成果证书化,提高了学生就业水平的含金量。学生学术专业社团的成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二课堂,为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实务证书竞赛
WJCI 收录证书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CSCD收录证书
本刊核心证书
收录证书
创新思维竞赛(3)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国际贸易实务人才培养
创新思维竞赛(6)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