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情暖乡村年
2020-10-13李阳
文 李阳
“上至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没有不会扭的”,是对大琵琶村秧歌活动最生动的描述 (王金龙 摄)
秧歌拜年送祝福
大琵琶村是抚顺地秧歌的发源地之一,至今还保留着抚顺地秧歌的原生态形式。大琵琶村位于平顶山镇东5 公里处,全村有人口1370 人,满族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是一个山青水秀较为富庶的自然屯。由于该村地处较为偏僻,因而该村的民俗没有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基本上保留着传统民俗活动的风俗信仰和仪式规程。每年正月初七一到,村里的男女老少便自发地装扮上“行头”,来到村部大院,扭起秧歌挨家挨户拜年。
“扭秧歌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自然习俗,每年的正月初七到正月十六,不用人组织,村民都会自己来扭秧歌。在我们这儿,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没有不会扭的。”据今年秧歌活动的组织者王春堂介绍,大琵琶村的秧歌大致有三个内容,一是初七开始的秧歌拜年,二是正月十五的秧歌祈福,三是正月十六的秧歌“撵鬼”。这些活动已经成为村民过年的一部分,每年只有扭过这些秧歌,才能求得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才算真正过完了春节。
对老百姓来说正月是一年中最清闲的时节,外出务工的村民陆续返乡过年,这样一来,村子的人多了,自然免不了要“欢儿”一阵子。于是,初七一到,大琵琶村的家家户户就竖起耳朵盼着,只要一听到锣鼓点响起,人们便不约而同地聚集到村部大院儿,先踩个“大场”热热身子、烘烘气氛,然后便开始挨家挨户的秧歌拜年。“在俺们村,每家都盼着正月秧歌队来自个儿家院子里扭一扭、拜一拜,老百姓嘛,靠天吃饭这样做就是图个吉利。”王春堂说,每年秧歌拜年一开始,各家各户便会准备好“茶桌”,摆上瓜果梨枣、烟酒糖茶,也有个别条件好一点儿的家户,会打赏一些钱财。
每当拜年一开始,家家户户便做好迎接准备。等秧歌队一到大门口,这家的主人便敲响铜盆、铜钵等一些能敲响的物件,再燃放一串儿“大地红”,热情地将秧歌队迎进门。“秧歌扭一扭,一年晦气都带走,秧歌闹一闹,新的一年保欢笑!只要秧歌队进院里走走,也就把晦气带走,把吉祥送来了!”王春堂笑着说,只要没有特别的事需要忌讳,各家各户都盼着秧歌队早点来拜年,毕竟正月是一年之初,谁家都希望秧歌带来好兆头。
秧歌祈福闹元宵
秧歌拜年只能算正月的开场热身活动,真正的热闹还得从正月十五晚上的秧歌祈福说起。
正月十五的秧歌祈福多在夜幕降临之后开始。晚上六点多,三五成群的村民“浓妆艳抹”一番后便渐渐向村部大院聚集。秧歌队员、围观的群众将原本就小的村部大院包裹得水泄不通。一阵欢天喜地的锣鼓声后,秧歌便扭开了,上至七旬老人,下至几岁的孩童,一边挥动着腰间的绸带、一边抖动着手里的彩灯,大家好像事先排练过一样,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章法,你扭过来,我扭过去,相互穿插,有序地变换着队形和阵法。
“大琵琶村的秧歌阵法很多,比如梅花阵、九连灯、八卦阵。这些阵法都是历经上百年的时间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据抚顺地秧歌专家栾榕年老师介绍,大琵琶村的秧歌“走阵”主要来源于原始征战的战法和阵法。因为古时候讲究兵民一体,所以在民间的日常娱乐和民俗活动中,也注重将征战时的阵法融入其中。“大琵琶村的秧歌一般上场的少说也得有五六十人,这些人都是在秧歌队的总指挥——‘鞑子官’的带领下完成各种‘走阵’。”栾老师说。
大琵琶村秧歌队中除了“鞑子官”之外,还有几个特殊的“人物”:如“傻柱子”和“沙公子儿”。“这几个人是秧歌队中必不可少的,他们各有各的职责。像‘傻柱子’主要维护场地大小、而‘沙公子儿’则主要负责即兴编唱太平歌,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唱秧歌。”栾老师说,秧歌队伍中的其他角色没有固定的装扮要求,服装、道具、扮相全凭自己的喜好,有的喜欢扮丑角、也有的喜欢扮傻公、傻婆,只要能把村民们逗“乐呵”了,扮什么角儿都可以。
“踩大场”和“走阵”,既是为了烘托热闹的气氛,也有追忆先祖的意蕴。因此,每年秧歌扭起来之前总是要先完成这两个仪式。踩过大场、走罢阵法,紧接着便开始最热闹的“排街(gāi)”,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踩街”。 每到这个时候,秧歌队员们便高举着手中的彩灯,一边扭着秧歌一边从村部大院鱼贯而出向村子的街面上涌来。这时,秧歌队伍渐渐庞大起来,无论是扮上角儿的秧歌队员,还是围观的群众都可以跟着扭,挨家挨户地走,挨家挨户地逗,那热热闹闹的秧歌、红红火火的彩灯,闹得元宵节的夜格外的明亮、格外的欢腾。
秧歌“撵鬼”享吉祥
“今晚的还不算俺们村最好看的,等到明天的‘撵鬼’那才叫真热闹。”提起正月十六的秧歌“撵鬼”,村民赵兴业有种莫名的激动和兴奋。在他详细而又生动的介绍下,我们大致了解了“撵鬼”的整个过程。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晚,村民首先进行的是平时扭的地秧歌;然后秧歌队由“鞑子官”带领从村东头到村西头挨家扭秧歌“撵鬼”。村民赵兴业说,大琵琶村的“撵鬼”必须在正月十六进行,这是祖辈就传下来的规矩。“俺们村过年的时候都有供奉祖先的习俗,一直到正月十六早上供奉才算结束。所以‘撵鬼’只能在正月十六晚上,不然就是对祖先的大不敬。”赵兴业是地道的满族人,先祖是正黄旗,因此对供奉和“撵鬼”的风俗深信不疑。
按照赵兴业的介绍,“撵鬼”仪式要在晚上八九点时开始,因为只有天完全黑下来之后“鬼祟”才会出门。“撵鬼”最开始跟秧歌拜年和祈福的仪式差不多:秧歌队先在村部大院集合,然后由“鞑子官”带领着点燃彩灯的秧歌队,一边跟着锣鼓点扭秧歌,一边沿着村子向东行进。“撵鬼”的过程必须路过一家就进一家,哪家也不能落下,不然被落下的人家会不高兴、来年的日子也不会过得顺遂。每进一户人家撵鬼,照样儿还是先由反穿皮袄的“傻柱子”进院打场,然后秧歌队跟着“鞑子官”的口令扭秧歌、拜茶桌、走阵。“这个过程没别的讲究,唱的秧歌符合各家情况就行,走的阵法就依照各家院落的大小来定。但有一条必须记住,就是要把各家院子的四角走遍。”赵兴业说,这么做是为了把摸黑处的鬼祟和不吉利的东西都“撵”走,保佑家家吉祥平安。“‘撵鬼’的高潮不在撵,而在撵完之后。全村人一齐从村东往村西跑,夹道各家一起放烟花鞭炮,到了村西头烧掉彩灯、祛除鬼祟,大家齐齐扭着秧歌,那才叫真热闹。”说到兴处,赵兴业还不忘抖抖肩膀扭了两下。
虽然我们只是大琵琶村秧歌的“看客”,也遗憾没有跟着村民下场去扭一扭、逗一逗,没有亲身参与到那份热闹与欢腾之中,但是那纯粹的民俗活动,却让我们对这个静谧的小山村多了一丝感动。这感动,源于那地道的秧歌所蕴含的质朴信仰和虔诚期盼;这感动,源于村民们对生活的无限憧憬和美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