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核心素养 打造高中历史教学课堂

2020-10-12李金红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打造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李金红

摘要:高中历史的教学中,需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以及学生的总体发展作为目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历史教师需注重核心素养的渗透,开展系统化教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的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核心素养;打造;策略

高中阶段的教学中,历史学科能起到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作用。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通常比较复杂,包含了对学生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素养的培养。因此,高中历史的具体教学中,教师需从价值观、情感态度、品格能力等出发,对学生开展全面化培养,以加强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并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历史观念,通过历史解释的方法客观的看待问题,从而使历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一、史料实证能力培养

纵观历史的整个发展过程,其通常有着不可逆性,根据现存史料实施分析,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近年来“史料教学”很热,高考又几乎全是材料题,由此高中历史课堂中出现了浩荡的史料解析课潮流[1]。高中历史的具体教学中,想要实现历史事件的再现,让学生客观认识历史事物,可通过史料作为载体开展学习。指导学生对有关史料进行搜集、辨析、整理,不仅能确保史料获得的真实性,而且还能实现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判断。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教学,其中最具学科本质和特点的,就是学生如何运用材料去研究历史的问题。因为探究历史问题靠的是对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分析,用实证的方式,以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来说明对问题的看法[2]。例如,对甲午中日战争开展学习时,想要学生具备实事求是的思想,历史教师就需与史料相结合,立足于日本政府与清政府当时的社会发展、政治意识等各方面史料,指导学生积极思考,对于落后封闭的清政府而言,很难战胜明治维新后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以此使学生充分认识与了解到清政府的失败原因。以史料作为支撑,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到合理的信息,而且还能提出自身的观点,并对历史实施解释,从而为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时空观念的培养

时空观念主要指在特定的空间联系与时间联系当中,对事物实施分析与观察的思维与意识,其不仅是高中生必备的一项基本素养,而且还是历史学科素养的本质体现。时空观念的根本意义,显然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应该服从和服务于对学生理解、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培养[3]。不论是历史现象,还是历史事件,只有置于相应的时空框架当中进行考量,才可以对其进行准确的感悟与理解。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思维是学生时空观念形成的基础。如果学生在对历史知识学习时,没形成相应的时空思维,其对历史知识进行学习时,就像盘散沙,没有形成相应的体系与脉络。同时,高中生形成的时空观,不仅单纯的指记住历史的发生地点与时间,而且还能准确的把握住历史事件的纵向与横向的联系,也就是对历史事件自身的逻辑顺序进行理解。因此,历史教师在具体教学时,一旦涉及到历史的时空因素,就不能只是简单解释或者一两句话的带过,而需指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联系进行梳理,运用时空思维进行探究,并将历史年表及地图等呈现给学生,以促使学生准确的把握住历史事件的联系。例如,对列强入侵和民族危机开展教学时,历史教师可把“甲午战争”的相关内容引入至课堂中,指导学生对《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的电影片段进行观看,并将清朝的甲午年间和当代中国实施比较,以此使学生通过跨越时空对屈辱的历史进行体悟。历史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时空观念对相关历史事件开展分析,通过潜移默化对学生自身的时空感进行培养,以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正确的认知与理解。

三、历史解释的培养

历史解释主要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具体而言,历史解释就需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将史料当做凭证,对史料实施辨析与判断,并在各自立场上获得观点与想法,即解释。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而具备意义或者价值的历史解释通常含有家国情怀的部分,也就是学习历史需具备人文情怀以及人文追求。因此,对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进行培养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的历史解释的素养进行培养。高中学生经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主要是具备自身的态度和想法,对于历史事件具备独立的思考与解释,而非照搬教科书结论或者观点。例如,古代的经济政策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农抑商”政策,对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解释“重农抑商”政策呢,首先是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做出合理历史解释的基础与前提。通过辨析史料、小组合作探究、辩论等方式,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客观辩证地分析这一政策的利弊。“重农抑商”政策实施最初的出发点是提倡农业发展,这与当时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的重要地位有关,发展农业增加粮食就能够发展人口,从而提高综合国力,这是其积极的意义。然而,到了明清时期,世界潮流涌动,工商业空前发展,这时候仍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其消极影响日益凸显。因此,“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早期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壮大,但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却不利于资本主義萌芽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通过这样辩论、讨论等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愉悦、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实现了历史解释素养的逐步提升。

综上所述,在历史的教学中,要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贯穿于整个高中时期,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勇于思考,可有效促进历史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历史具体教学时需以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注重多元化教学法的探寻,确保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与适宜性,并注重核心素养的渗透,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以及关键能力,并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冯长运.“英国工业革命发展原因”教学分析之思考——兼谈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06):42-44.

[2]叶小兵.简论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历史教学特征[J].历史教学,2017(12):8-11.

[3]周云华,黄飞.例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时空观念的培养[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08):66-70.

猜你喜欢

打造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搭建发展成长平台 打造高绩效团队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