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及胃溃疡患者不良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10-12王国庆潘婷
王国庆 潘婷
【摘 要】目的:分析和研究系统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及胃溃疡患者不良心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筛选我院经临床检查符合慢性胃炎及胃溃疡诊断标准的72例患者,采取双盲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采用系统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的不良心理和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及胃溃疡患者有较好的效果,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系统护理干预;慢性胃炎;胃溃疡;不良心理;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10-0134-01
慢性胃炎及胃溃疡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酸分泌过多导致[1]。慢性胃炎及胃溃疡容易反复发作,以食欲差、反酸、腹痛、呕吐、饱胀感、恶心为临床主要特征[2]。在长期治疗中给予患者适当的护理干预,对提升其治疗依从性和改善预后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次研究采用系统护理干预后效果明显,具体见下文。
1 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方法
1.1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我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间治疗的符合本次研究要求的72例慢性胃炎及胃溃疡患者用双盲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9/17和21/15,年龄为23-71岁和24-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7.05±2.15)岁和(47.56±1.36)岁。经检测,所有患者间的基本资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即给予患者用药指导,进行健康教育、日常生活和心理疏导方面的护理。
实验组采用系统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心理护理。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原理,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用成功治愈的案例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缓解负面情绪,增强依从性。
(2)饮食护理。患者的日常饮食应以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为主,多摄入纤维素含量高易消化的食物,防止暴饮暴食和摄入辛辣、生冷和刺激性的食物,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运动护理。患者可选择慢跑等适量的有氧运动来提升机体免疫力,注意运动量遵从由少到多的原则逐步提升,以免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
(4)用药护理。帮助患者掌握各类药物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保存方法等,指导患者遵医嘱按时服用,不可擅自停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5)出院护理。叮嘱患者按时用药和定期复查,可对患者进行随访,以便掌握患者的恢复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1.3观察指标
观察和对比两组慢性胃炎及胃溃疡患者的不良心理和生活质量,采用简明健康测量量表(SF-36)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2.0软件对两组的不良心理和生活质量进行分析处理,若结果为p<0.05,则表明两组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慢性胃炎及胃溃疡患者的不良心理对比表明:干预前,两组评分均差距不大,P>0.05;干预后,实验组的SAS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慢性胃炎及胃溃疡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比表明:实验组的生理职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情感职能4个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胃炎及胃溃疡的发病率较高,发病人群较广[3]。在长期药物治疗下,对患者的生活和心理均产生了严重的威胁[4]。实施系统护理干预,从患者的心理、饮食、运动、用药以及出院等环节,可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心理护理可帮助患者对慢性胃炎及胃溃疡有一个完整的认知,消除患者的不安和紧张情绪;饮食和运动护理可帮助患者增强机体抵抗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用药护理可让患者了解药物治疗的重要作用,做到按时用药,提升治疗的依从性;出院护理可延续对患者的病情护理,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SAS和SDS評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采取系统护理干预,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负面心理状态,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婷.系统护理干预在慢性胃炎及胃溃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9, 23(33):4803-4804.
[2] 孟敏.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系统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15): 269-270.
[3] 庄雅明.系统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及胃溃疡患者疗效、不良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03):271-272.
[4] 肖丽英,陈素玲,邹毅玲.系统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及胃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8,8(19):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