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56例临床特点与随访分析
2020-10-12张娜黄花荣
张娜 黄花荣
【关键词】轻度婴幼儿胃肠炎伴良性惊厥;轮状病毒;季节
近年来学者们新提出的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ICE)是一种发生在平时健康儿童中的临床疾病种类,通常在没有发热和存在轻度急性胃肠炎的情况下发生。到目前为止,BICE的归类存在较大分歧,一部分学者认为其属于婴幼儿良性癫痫的分支,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其是一种条件相关性惊厥而不属于癫痫,因此至今BICE未被纳入国际抗癫痫联合会的癫痫分类[1-2]。BICE的流行病学、病因、临床表现、预后等尚无明确定义,尤其是其发病机制尚未有定论。国内外学者对BICE的临床表现和预后进行了较多的归纳和总结,初步认为BICE是指在没有脑膜炎、脑炎或脑病的健康儿童中,在惊厥发作前后,伴有轻度腹泻症状而无明显发热、脱水或电解质紊乱的一种疾病,预后通常良好,不留后遗症[3]。在本文中,笔者对56例BICE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特点及治疗等进行了总结,以进一步提升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知水平。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 病例入选标准
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被诊断为BICE的患儿共56例。BICE的诊断参考文献[4-5]:患儿平素健康,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脑病,单次或多次短暂的全身发作或局灶性发作,伴有轻度腹泻,无明显发热(体温不超过38℃),无严重的电解质失衡,无中度至严重脱水。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儿的监护人均知情同意。
2. 病例排除标准
以往患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脑病者,有中毒性菌痢、食物中毒等。
二、研究方法
收集、整理并分析56例BICE患儿的相关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头颅影像学检查、脑电图、治疗方法。采用电话随访、门诊复诊及定期保健的形式了解其出院后的预后及生长发育情况。
三、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3.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均通过正态性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以相对比和率表示。
结果
一、一般资料及流行病学调查
56例患儿发病年龄12~68个月,平均(23.2±4.6)个月。发病年龄12~24个月35例、发病年龄25~36个月17例、发病年龄36个月以上4例,患儿发病年龄以12~36个月常见(占92.9%)。56例患儿中男性23例(41.1%)、女性33例(58.9%)。所有患儿既往均无抽搐病史,1例患儿二级亲属有癫痫家族史,其余患儿无惊厥家族史。
从发病季节看,12月~次年2月共31例,9~11月共18例,秋冬季节发病者共占87.5%,7例患儿散发在其他月份,见图1。
二、临床特点
1. 惊厥特点
56例患儿中通过家属描述及临床观察惊厥表现为全面性发作54例,多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存在部分性发作的有2例。病程中惊厥发作1次的患儿31例,发作2次的19例,发作3次的6例,单次发作者占55.4%,发作≥2次者占44.6%,惊厥于数日内反复多次发作倾向性强。惊厥持续时间10s~10min,其中48例惊厥发作在5min内,占85.7%。惊厥发作时间分布在病程第0~4日,其中发生在病程第0~1日的患儿10例,发生在病程第2日24例,发生在病程第3日19例,发生在病程第4日3例。BICE患儿惊厥最常出现在病程的第2~3日,共43例,占76.8%。82.1%(46/56)患儿病程中无发热,17.9%患儿有低热(腋温37.5℃~38℃)。
2. 胃肠道表现
病程中同时有呕吐、腹泻表现的患儿共26例,仅表现为腹泻而无呕吐19例,仅呕吐而无腹泻11例。腹泻患儿中,大便表现为黄色或黄绿色糊状便33例,占腹泻患儿的73.3%,为最常见的大便性状改变表现,水样或蛋花样便患儿12例,所有患儿均无黏液脓血便或豆腐渣样便等其他异常大便表现。病程中大便每日次数3~8次不等。
患儿惊厥与消化道症状出现的先后顺序无特定规律,26.8%(15/56)的患儿惊厥前缺乏典型腹泻症状,其腹泻症状出现在惊厥发生后,早期诊断困难。其中4例患儿在惊厥前既无腹泻,又无呕吐表现,惊厥后才出现消化道症状,接诊医师初诊以抽搐查因、良性惊厥、癫痫待排除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待排除等收住入院。11例患儿在抽搐前仅有呕吐表现,初诊时接诊医师以抽搐查因、良性惊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待排除等收住入院。
3.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伴有轻度脱水表现的患儿17例,有轻度电解质紊乱或酸碱失衡15例,所有患儿均无重度脱水或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表现。2例患儿脑电图异常,1例表现为慢波增多,1例有局灶性可疑小尖波,1个月后随访脑电图均恢复正常,其余患儿脑电图及头颅CT/MRI检查均未见异常。56例患儿中轮状病毒检出率37.5%(21/56)。
4. 临床处理
患儿入院后均予补液、补充热量及电解质,并予微生态调整剂、肠道黏膜保护剂等常规治疗。56例患儿中,1例患儿曾接受10%水合氯醛(每次0.5ml/kg)保留灌肠,3例曾用地西泮(每次0.3~0.5mg/kg)静脉注射,3例用苯巴比妥(每次5~10mg/kg)肌内注射,其余患儿惊厥均可自行缓解。惊厥停止后均未予长期抗癫痫治疗。
三、随访与预后
随访所有患儿出院后至2020年6月的预后及生长发育的情况。随访时间6个月~5.5年,获得48例的有效随访结果,有2例再次出现惊厥发作,诊断为高热惊厥,其余患儿未再次出现惊厥。接受随访的47例患儿精神运动方面的发育过程正常,无神经后遗症,1例患儿出生后已被诊断为生长发育落后,无法判断生长发育落后与BICE的关系。
讨论
BICE是一种以临床症状命名的疾病,到目前为止,人类对这种疾病仍缺乏充分的认识,特别是病因及发病机制。部分学者认为,惊厥与IL-1B、IL-6及TNF等细胞因子存在相关性[6]。有学者认为BICE与病毒感染相关,理由是BICE患儿的发病年龄和发病季节与病毒性肠炎相吻合[7-8]。也有学者发现,BICE患儿中诺如病毒检出率有升高趋势,诺如病毒更易引发BICE[9-10]。本研究显示,BICE的发病季节分布为秋冬季节,与国内外报道相符。也有学者认为,BICE可能与锌缺乏有关,理由是锌是大脑内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具有神经调节功能,而BICE患儿存在神经元损伤,锌缺乏可能参与BICE的发生[11]。本研究无患儿血锌水平的数据,部分患儿因腹泻曾短期给予口服补锌治疗,但因病例数量有限及随访受限,未能进行补锌是否会减少BICE患儿复发风险的分析。BICE常发生于婴幼儿,可能是由于婴幼儿大脑发育尚不成熟,反应阈值低,在一定的促发因素作用下容易诱发惊厥发作[12]。本研究显示患儿的年龄分布于12~68个月,与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基本一致。此外,还有学者认为BICE有遗传倾向,在本研究中,仅1例患儿的二级亲属有惊厥史,确诊为癫痫,BICE是否与遗传有关尚未能确定[13]。
自1982年日本的Morooka等初次报道了BICE病例以来,国内外学者报道BICE的临床表现较为一致:BICE多出现在冬春季;常发生于既往体健的6个月~3岁的婴幼儿;惊厥常发生在病毒性胃肠炎病程的第1~5日,无明显发热表现(体温<38℃);多为短暂的全身强直-阵挛发作;无明显脱水表现或仅有轻度脱水;惊厥趋向于数日内重复发作;发作间期脑电图无癫痫波等[14-15]。本研究中的BICE患儿的临床表现与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患儿惊厥与消化道症状出现的先后顺序无明显规律,15例患儿在惊厥前无明显大便性状及次数的改变,这给BICE的早期诊断带来困难。临床医师在高发季节遇到以惊厥为首诊的患儿,除考虑BICE外,仍应注意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脑意外伤害、癫痫、中毒等严重情况进行鉴别,遇到暂时不能明确诊断者,需收入院进一步观察诊治,应当谨记BICE是排他性诊断。
目前普遍认为,BICE和热性惊厥在临床和预后方面有多种相似之处,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是BICE高危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BICE不会再出现,是一类预后良好的疾病[16]。本研究中多数患儿的惊厥均可自行缓解,抗惊厥药物亦不能阻止随后病程中惊厥的再次發生。因此,儿科医师应当更倾向于避免对BICE患儿进行无效的检查、不必要的住院,尤其是要避免过度用药。本研究中成功获得随访的大部分BICE患儿的精神运动方面均发育正常,无神经后遗症,仅1例出生后已被诊断为生长发育落后的患儿,尚无法判断其生长发育落后与BICE的关系。
综上所述,BICE多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的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是其重要的诱因,临床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