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个民进人

2020-10-12朱永新

民主 2020年8期
关键词:冯其庸季老雕塑家

朱永新

雕塑家纪峰印象

2018年1月初,原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读书》杂志前主编贾宝兰邀请我去通州看一位雕塑家的作品。她告诉我,想发展他为民进会员。

她告诉了我这位雕塑家的名字:纪峰。说句实话,当时在大脑记忆中搜索了,没有什么印象。但是,来到纪峰的雕塑馆,里面的塑像人物都很熟悉,每个人的名字都是如雷贯耳——语言学家周有光,作家巴金,美术大师刘海粟、韩美林,文化大家饶宗颐、季羡林、冯其庸,诗词学家叶嘉莹,古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启功、杨仁恺,作曲家周巍峙,歌唱家王昆,佛学家周绍良,古文字学家张颔,藏医宗师措如·次郎,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姜昆……

在这里,还意外见到了我在苏州大学的同事、诗词大家钱仲联先生的塑像。我好奇地问纪峰,怎么会认识钱仲联先生?他告诉我,许多文化大家,都是冯其庸先生带他去认识的。有一次冯先生带他去苏州大学看望钱老。两位老人对话期间,他当场就为钱老做了一个小像。钱老一看,形神逼真,很是惊喜。塑像铸铜放大后,送到苏州,钱老十分喜欢,每天晚上睡觉前就用毛巾盖在塑像的头上,对着塑像说:“我要睡觉了,你也睡吧!”这件事后来被传为美谈,冯其庸先生说,这表明钱老把这件塑像当作自己的化身了。

看完雕塑,听纪峰讲自己的成长故事与创作经历,很感动感慨感佩。

1990年,17岁的纪峰带着自己的几个泥巴作品,只身来到北京。这位从小就喜欢捏泥巴的年轻人,当时的梦想就是报考艺术院校。他在中央美院的门口徘徊了很久,未能进去。但是,命运之舟却把他带到了冯其庸和韩美林两位大师的门下。

从此,纪峰白天跟韩先生学画习塑,晚上跟冯先生学典习字。他疯狂地读书,疯狂地创作。冯其庸领着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库车千佛洞的壁画到麦积山雕塑,从鸣沙山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到洛阳龙门石窟;韩美林领着他满世界做大型雕塑,美国雕《五龙钟塔》,深圳雕《盖世金牛》,云南雕《天马腾飞》,淄博塑《金鸡报晓》,济南塑《天下第一牛》……大师的耳提面命,日常的耳濡目染,经久的指导熏陶,让他渐渐地懂得了雕塑艺术的真谛。他知道:雕塑,不只是简单地同泥巴、石膏打交道,更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雕塑家雕出来的不只是形,更是形里面的魂。

纪峰曾经给我讲过他为季羡林先生雕塑的故事,也很有传奇色彩。有一次,冯其庸先生带着他去北京大学看望季老。在两位老师闲谈的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纪峰就捏出了季老的小像。没有想到,季老看后大为惊喜。后来,季老把许多雕塑家给他做的塑像,排列在一条长桌上,不写雕塑家的名字,让来看望他的朋友们投票,猜哪件作品是“雕塑大师”做的。季老家可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没有想到,最后选择纪峰作品的人最多。季老开心地告诉大家,唯有这件作品不是雕塑大师做的,是“小师”做的。后来,季老一连请纪峰做了三件作品。季老去世之后,他墓地上的大型雕塑,也是纪峰做的。

1999年,纪峰被两位大师“放飞”了。韩美林对他说,学我非我,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冯其庸对他说,艺海无涯,要雕塑好人,自己要先做好人。他一直记住两位恩师的话,用心地做事,低调地做人,勤奋地读书。他说,他比许多雕塑家更幸运的是,他一直以文化名人作为自己最重要的雕塑题材。而他雕塑的每一个人,对于他来说,都是一本教科书。他努力雕塑出他们的魂的同时,就是从精神上不断亲近、不断学习他们的过程。

就这样,纪峰成为现在的纪峰,也成为我们民进的一员。我为发展这样的会员而开心。

这一次,纪峰的作品在我们民进自己的开明美术馆展览,作品集由我们民进自己的开明出版社出版,他还专门创作了马叙伦先生等我们民进自己的领导人的塑像,应该说,这是民进文化界的一件盛事。

纪峰让我为他的作品集和展览写点文字,作为他的入会介绍人,我欣然从命。在这里,我也预祝纪峰先生的雕塑展圆满成功,也期待他在为大师造像塑魂的过程中,继续升华自己的境界,在雕塑创作道路上不断攀越值得纪念的新的高峰!

一对民进父子的文化传承

昨天,收到了苏州民进会员谢友苏先生寄来的工笔国画人物长卷《平江岁月图》,很是喜欢。

友苏是谢孝思先生的长子。谢孝思先生是民进苏州市委会的老主委,他在苏州古城保护、古典园林修复、文物抢救和文化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许多重要贡献。近20年前,我在苏州担任民进主委的时候,曾经主编过一本《一个人与一座城市》,我在书中说,一座城市的命运有时候总和一些人的名字连在一起。北京古城的风貌虽然屡遭破坏,但如果没有梁思成的呕心沥血,老北京可能就荡然无存了。天津近代城市格局虽然也是命运多蹇,但如果没有冯骥才的奔走呼号,老天津可能也会难寻踪影。谢孝思之于苏州,毫不逊色于梁思成之于北京、冯骥才之于天津。

谢孝思先生和夫人刘叔华老师还是著名的书画家,翰墨书香的家学渊源不仅仅让友苏拥有了绘画的童子功,也形成了他对苏州文化的深厚情感。他的名字“友苏”,不仅蕴含了谢孝思夫妇对苏州文化保护发展的挚爱之情及对友苏的谆谆教导,也冥冥之中决定了友苏着一生的“友苏”情结,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了苏州这座和他相伴了70多年的城市之中。

友苏告诉我,他用六年时间创作了这幅工笔国画人物长卷《平江岁月图》。当我展开长卷的时候,不禁为它的气势而震撼。画面全长达45米,宽52公分,而仇英的《清明上河图》长度为5米;画中人物近千,而仇英图中的人物800余人;时间跨度从民国至当下,记录了一百年来姑苏市井风情与历史变迁,而仇英的画主要记录当时的风土人情。所以,我们说《平江岁月图》是一幅当代的《清明上河图》,一点也不过分。

据说,写过脍炙人口的《苏园六记》的著名电视片编导刘郎先生曾经建议友苏从宋代开始画起,但是友苏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场景。他生于1948年,从小就在苏州的街巷中生活,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情烂熟于心,多年来以民国人物市井为创作主题的个人风格,也让他游刃有余地驾驭“平江岁月”的主题。我感觉,友苏的这幅《平江岁月图》,不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工笔画,而是一股从心底里自然流淌出来的清泉。

看过《平江岁月图》的人,几乎都会心生感动,因为,那样的市井生活,其中可能就有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这一代人,会从夏天户外的纳凉,20世纪50年代的“除四害”,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等场景找回当年的记忆。而现在的年轻人,也能够从熙熙攘攘的园林、拿着手机读屏等场面中听到时代的声音。画中人物,或胖或瘦,或老或少,形象虽然夸张,但是生动真实,趣味盎然。友苏对生活细节和人物特征的把握非常到位,有评论说,他发现了更宁静、浩瀚,更喜悦的苏式生活。我想,他同时也帮助我们找回了许多美好生活的瞬间。据说,在展览的现场,有不少人发出了朗朗笑声,而更多的人则是会心一笑。是啊,我们的生活,不就是需要这样的幽默、宁静与从容吗?

友苏的市井风俗画不仅赢得了市井百姓的高度认可,也得到了专家媒体的高度评价。刘郎先生为长卷撰序三千余字,并执导拍摄短片“走过长街”,赞誉友苏的这幅作品“为前人写照,为后人述史”,“具有异常鲜明的标志性和独家性”。《光明日报》《苏州日报》等多家媒體予以报道关注,“学习强国”平台也转发报道画展情况。

民进是一个以教育、文化、出版为主要界别的参政党,一直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事业为己任。对此,友苏有着自觉的认识与文化的担当。他对我说,“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一个民进人,这幅长卷也是对家乡、对父亲、对组织完成了一份文化传承的心愿,因苏州民进在父亲及您的带领下书画家们对社会作出的贡献是有口皆碑的,我作为一个民进老会员应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再续先贤好传统。”

是的,从谢孝思到谢友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艺术的传承,更有文化情怀和民进精神的接力。

猜你喜欢

冯其庸季老雕塑家
季羡林:天意高难问
错过的橄榄枝——悼念冯其庸先生
雕塑家
不平静,就不会幸福
当代雕塑家作品
当代雕塑家作品
当代雕塑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