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2020-10-12董家琦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供给医疗社区

“互联网+”的兴起为西部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改革带来了新机遇。当前,“互联网+”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供给面临互联网+思维认识不足、资金投入不到位、多元力量参与不足、专业人才素质不高以及互联网技术平台建设滞后等诸多问题,需要通过树立“互联网+”思维、拓宽资金来源、建立多级医疗服务联动机制、提升社区医护人员信息化水平、完善社区医疗服务网络平台,以推进西部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供给优化。

伴随着以社区为载体的养老服务建设的深入推进,社区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已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为人民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实现更高水平的全民健康,客观上为社区医疗服务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当前,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互联网+”日益成为撬动社会经济生活各领域变革的重要杠杆。特别是在政府管理领域,“互联网+”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也带来了深刻影响。2015年国家出台《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明确提出要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搭建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为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当前西部城市“互联网+”社区医疗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受制于诸多因素制约,西部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供求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提升西部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供给水平仍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互联网+”背景下西部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互联网+”是一种运用互联网新思维和新技术,通过重塑传统服务发展模式,以更加高效地满足社会及公众需求的新工具。与传统管理工具不同,“互联网+”力图充分发挥互联网新技术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以提高全社会的创新力、生产力和发展力。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快速兴起,它意味着政府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信息储存、传递、分析方面的独特优势,以提升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供给水平,其本质上是基于“互联网+”平台进行社区医疗服务资源整合的一种新型服务供给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工具,“互联网+”不仅给西部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供给带来了挑战,但其更多体现为一种新机遇,推动着西部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供给方式、过程以及能力方面的深刻变革。

1、“互联网+”推进西部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方式变革

当前,西部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在医疗需求识别、诊疗以及反馈等多环节面临识别不及时、回应效率低等诸多问题,影响了社区医疗服务供给质量。然而,“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识别工具,它在信息识别、分析、传递、共享以及整合等方面具有低成本、高效化的自身优势。在“互联网+”的驱动下,城市社区医疗服务首先将迎来服务方式变革的机遇。通过“互联网+”嵌入于城市社区医疗服务过程之中,社区内部将建立标准化的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库,每一位居民的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居住状况、亲属信息以及现阶段所需要的医疗服务都将全面、真实、高效地保存到社区医疗服务数据库内。依托建成的医疗服务数据库,医疗服务提供者将可以有效地通过互联网平台了解每一位社区居民对城市社区医疗的需求,同时展开精准化的医疗服务供给。可以说,“互联网+”技术所表现出来的精确、快捷、开放等特征,为西部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供给方式的信息化提供了机遇。

2、“互联网+”促进了西部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流程再造

社区医疗服务需要高效规范的服务流程作为基本保障。从服务运行过程看,从社区主体医疗服务需求到高效化诊断到服务反馈,目前西部城市社区始终缺乏有效的整合平台和机制,影响了西部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然而“互联网+”的兴起,为医疗服务管理流程再造提供了新机遇。以互联网为平台,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将能及时获得各种医疗服务需求,为精准化服务供给提供了可能,同时,立足顾客服务导向,西部城市社区可以通过互联网实时通讯与对接功能,实时对接市级、三甲级医疗服务,使得医疗服务供给在社区内就可以实现跨区甚至跨省医疗资源的有机整合。当前,“互联网+”不仅作为医疗服务工具,其更成为推进社区医疗服务流程再造的驱动力,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真正体现以公民为本位,通过推动以顾客为导向的“需求识别——需求分析——服务递送——效果评价”医疗服务供给流程的重构,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服务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为社区医疗服务效能提升提供基础保障。

3、“互联网+”推进了西部城市社区服务能力重构

能力建设是西部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有效供给的基础和关键。“互联网+”在社区医疗服务中的引入,从深层次上为社区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提供了新契机。“互联网+”医疗服务旨在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型技术,深入挖掘和盘活现有资料资源,其深层次带来了医疗服务主体、结构以及运行模式的根本性变革。这种变革将超越传统社区医疗服务模式的限制,为社区医疗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有机衔接提供了可能。当前,“互联网+”已成为社区医疗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西部地方政府通过需求识别能力、服务对接能力以及服务递送能力的建设,将促进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的高效化、公平化,这对于推进地方政府医疗服务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

“互联网+”背景下西部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技术为西部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路径,有力地促进了社区医疗服务的丰富性和便利度。但由于西部城市自身經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等现实情况,当前“互联网+”社区医疗服务在西部城市的发展和普及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互联网+”思维认识不足

思维对行为起着指导作用,要想切实实现“互联网+社区医疗服务”的发展和普及,首要条件就是建立互联网思维,并将其应用于社区医疗服务。互联网思维的基本要求在于充分了解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将互联网技术和手段融入工作的各个步骤和流程。由于西部城市工作人员思想认识相对落后,大多数决策者并没有意识到互联网技术给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所带来的机遇和动力,并且社区医疗服务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大多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互联网专业技术,缺少创新社区医疗服务供给渠道和模式的动力,缺乏对互联网特点和使用方法的深入了解和挖掘,仍是一味地坚持传统社区医疗的供给方式和渠道,缺乏紧跟时代、创新服务方式的想法和行动。

2、资金投入不到位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设备购买、人才引进、网络平台建设等都需要资金作为最基本的支撑条件。西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这主要表现为西部城市政府的可支配资金数量较少,并且教育、环境、交通、医疗、住房、养老等各个方面都需要以资金作为发展的基础。2015年西安市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为69.854亿元,而同年上海市的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为303.46亿。西安市可使用资金中的大部分都分配给了市级、三甲级医院,社区医院得到的支持资金仅为其中的一小部分,这就使得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的发展存在资金缺口。当前围绕“互联网+社区医疗服务”建设、运营和维护的相关公共服务支出都将显著增加,从西部地区公共财政实际来看,有限的政府财政收入将难以满足庞大的“互联网+社区医疗服务”支出需求,这势必会为西部城市社区“互联网+社区医疗服务”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3、多元力量协同不足

寻求多元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是促进西部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供给水平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可能性,运用互联网实时通讯、平台对接等功能,在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通过视频问诊的方式实时对接市级、三甲级医疗服务,实现跨区甚至跨省的远程医疗协作,跨省的远程协作可有效地促进先进医疗技术向医疗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下沉,促进西部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但现阶段西部城市社区与市级、三甲级医疗服务中心之间缺少进行联动的网络平台和合作意识,与中东部城市的医疗服务中心更是缺少合作和联系。各地区的医疗服务供给主体之间配合不到位,缺少有效互动,社区内的医疗服务只能依靠自有的设备和人员,使得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存在“知晓度低、认同度低、利用度低”的问题,不利于提高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供给效率。

4、专业人才素质不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想推动“互联网+社区医疗服务”的发展,所需要的主要是医疗服务和互联网领域的人才,医疗服务专业化人才是社区医疗服务供给的基础性条件。社区医疗互联网平台系统依托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设备、新功能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型网络人才来操作和维护,因此提高医疗专业化人才和引进新型互联网人才是发展“互联网+社区医疗服务”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之一。但现阶段,由于西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落后地位,社区医疗服务资金不足,社区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薪待遇与中东部的工薪水平有很大差距,低待遇使得在职的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工作热情普遍较低,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较差,容易出现服务意识不强、缺乏服务热情等问题,同时更多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医疗服务人员和互联网新型人才会选择留在大城市、大医院,社区医疗机构对于“网络智能化”、“医疗服务”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吸引力不足。

5、互联网技术发展滞后

在网络信息化的环境下,运用信息化网络平台增强社区医疗服务水平是建设科学化、数字化、多样化社区医疗服务供给的关键内容。现阶段,西部地区存在互联网普及率不高、技术落后等问题。许多社区都没有构建完善的社区医疗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少数已经建立起来的信息平台大多数信息匮乏、更新缓慢,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互联网技术的落后是限制“互联网+社区医疗服务”发展的技术性障碍,缺少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社区医疗服务就只能提供传统的线下服务,无法为居民提供预测需求、远程供给等网络服务,不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对社区医疗服务精准化供给产生负面影响。

推进“互联网+”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供给优化的对策

“互联网+西部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供给模式对于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先进医疗技术向西部落后地区下沉、实现多样化、便利化、全民化、公平化的医疗服务具有重大意义。为解决当前阶段“互联网+社区医疗服务”供给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西部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供给的优化和完善,提出以下建议。

1、全面树立“互联网+”医疗服务新思维

思维是行动的先导,思维对行动具有指导作用,思维的准确是行为正确的前提条件。要想有效促進“互联网+社区医疗服务”供给模式的发展,就要在西部地区树立“互联网+”思维。首先,西部城市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台关于加强“互联网+”社区医疗服务发展的政策和办法,提出推进“互联网+”社区医疗服务发展的总体要求,明确“互联网+”社区医疗服务的主要任务,鼓励工作人员进行互联网技术的了解和学习,加强工作人员对于“互联网+”概念的认识,充分理解互联网给优化社区医疗服务供给带来的机遇和优势;其次,对政府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将互联网与城市社区医疗发展工作相结合,充分体验互联网模式下的便利性和高效性,促使互联网与日常的社区工作紧密结合,使工作人员逐步习惯于建立在互联网平台基础上的社区医疗服务工作。

2、拓宽社区医疗服务供给资金来源

资金是建设“互联网+社区医疗服务”供给平台的基础性条件之一,也是优化西部城市医疗服务供给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要想有效促进“互联网+社区医疗服务”供给模式的发展,就要拓宽建设“互联网+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平台”的资金来源渠道,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逐步形成政府、企业、非营利机构、家庭等多方投资的格局,使社会资本融入“互联网+城市社区医疗服务”领域,鼓励多个社会主体共同努力,共同建设社区医疗服务网络平台。

首先,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也是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网络平台建设的主体,应在现有财政预算科目之外,增设“建设线上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科目,设立专项资金,促进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线上渠道的兴办和发展。

其次,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寻求与政府合作,提供协同供给医疗服务。例如,采取PPP模式(一种融资和项目管理模式)以政府购买医疗服务的方式,支持市场主体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送药上门等服务形式;运用股权合作、委托管理等公私合作模式,借助政府力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互联网+社区医疗服务业”的发展。

最后,倡导社会捐赠,建立“互联网+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慈善基金。社会捐助是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通过完善捐助资金等相关措施,促使社会慈善力量参与城市社区医疗服务,集全社会的合力建设“互联网+”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平台。

3、建立多级医疗服务平台联动机制

建立联动机制是推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有效措施,多级医疗服务平台联动机制的建立,对于增加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被信任度和知名度有很大帮助。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建立“社区医院——市级医院”、“社区医院——三甲医院”等多级联动机制。利用视频问诊、实时连线等方式,将三甲医院中的专业医生引入社区当中来,进一步增强大医院与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之间的联系,使患者在城市社区医疗中心就可以享受到三甲级医疗中心的医生问诊的服务。这种联动机制实现了医院看病与社区看病的有效分流,确保不同病情患者能够向不同的医疗机构进行分流,不仅有效地减少了就诊向大型服务中心拥挤的可能性,也能增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门诊量,使得不同层级、不同类别的医疗卫生机构间分工明确、权责清晰。

4、优化社区医护人员信息化水平

“互联网+”社区医疗服务供给需要一支与之相适应的专业高素质人才队伍,这是保障其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

首先,通过对现有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人员进行网络技能培训,加快信息化学习平台的建设,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医疗服务人员在线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形成培训和服务体系,定期对从业人员的水平进行考核和审查,以激励从业人员不断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新要求。

其次,完善人才激励和奖励机制。在增强服务队伍的稳定性的同时,利用媒体的力量广泛宣传“互联网+城市社区医疗”参与人员的社会价值,吸引更多的专业化人才走入社区医疗机构当中来,投身于“互联网+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建设,为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现代化、高效化贡献一份专业力量。

适当提高人员工资待遇,增强职业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为社区医疗服务吸纳更多专业人才,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转变身份角色,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时期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要求,切实承担起社区群众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5、推进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网络平台建设

网络平台的建设是拓展“互联网+社区医疗”供给内容和供给范围的基础性条件,只有加快推进网络平台的建设,并不断维护平台运行、实时创新平台功能,才能更快更好地在互联网时代推进社区医疗服务的发展。

首先,建立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网络窗口,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包含“线上排队”、“线上预约”、“线上问诊”、“线上购药”等一系列就诊流程,人性化地增加退号自动候补、实时查看叫号情况等功能。

其次,建立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信息库。在这一系统中录入社区居民基本情况,建立标准化电子健康档案,记录每一位患者进行初诊、复诊、身体检查、住院等不同时期的身体状况,实时关注每一位患者的身体情况,以便快速精准地提供医疗服务。运用大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网络平台为每一位居民提供高效化、精准化的医疗服务,致力于打造先进、自主、便利的“互联网+社区医疗服务”网络体系。

参考文献

[1]杨锃,孙晓彤.基础医疗资源配置与服务利用的研究——以上海城市空间为例[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6(5).

[2]高钏翔,童星.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困境及治理对策[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5(4).

[3]屈贞.“互联网+社区养老”如何达到预期效果:基于运行条件的分析[J].宁夏社会科学,2019(4).

[4]张耕墨.老年人城市社区医疗服务的实证调查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8(4).

[5]康之国.“互聯网+”时代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研究[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9(11).

[6]逢惠,姚弥,高畅.城市社区医疗机构向个人开放电子健康档案的意义与挑战[J].中国全科医学,2019.

[7]刘妍,仇薇,陈梅香.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的现状与模式进展分析[J].名医,2019(11).

[8]何继新,李原乐.“互联网 + ”背景下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探析[J].广州大学学报,2016(08).

[9]丁姿.我国医疗服务供给方式的变迁与改革路径[J].宏观经济管理,2016(3).

[10]李长远.“互联网”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应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6(05).

[11]黄楚新,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05).

[12]赵晓芳.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09).

[13]孟颖颖.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发展的难点及解决策略[J].经济纵横,2016(07).

[14]何继新,李原乐.“互联网+公共服务”模式构建中的管理问题——基于供给效率观[J].电子政务,2016(10).

[15]张博.“互联网+”视域下智慧社区养老服务模式[J].当代经济管理,2019(06).

[16]周红云,董叶.“互联网+”推动养老服务精准化的机理及实现路径[J].中州学刊,2019(03).

作者简介

董家琦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在读本科生

猜你喜欢

供给医疗社区
医疗垃圾包括哪些?医疗垃圾运到哪里,如何处置?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ПОМОГАЮТ ХАРБИНУ В БЕДЕ俄友好城市向哈尔滨捐赠医疗物资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供给侧”何以流行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