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健康评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2020-10-12胡丽
摘要: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改变了高职教育教与学方式,传统模式已不适应目前高职学生教学,信息化教学已成为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经过实践发现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线上和线下资源相结合,网络教学平台实时监测,实现学习过程性多元化考核。本文以健康评估课程为例,基于翻转课堂理念进行课堂信息化教学设计,并对教学成效进行总结。
关键词:健康评估;信息化;教学设计
随着教育信息化2.0到来,高职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教学变革。教育信息化2.0推进了“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将会改变行业岗位人才需求和教育形态[1]。智能环境不仅改变了高职教育教与学的方式,而且已经开始深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态。国务院提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作出重要部署[2]。职业教育新时代已经到来,现代的高职课程建设需要与时代接轨,构建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健康评估》课程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岗位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学习该课程能够正确掌握患者健康病史采集、身体状况评估、相关实验室检查、护理诊断等贴合临床护理岗位实际工作的知识,是临床实习必备的技能,为其奠定就业基础。
1 课堂教学实施——以发热为例
1.1 教学策略
从企业护士职业岗位需求出发,以任务为驱动,临床案例为载体,以“发烧友”的故事组织教学情景模拟。采用线上与线下、学习与创新、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际中发现、研究、解决问题,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协同育人”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实现“做中学,做中教”。
1.2 课前自主学习
借助泛雅网络教学平台,课前启化教师发布学习任务,学生预习平台上导学案、微课等资料,自主学习及调研,形成调研报告,提交资料及视频,完成调查问卷,依托平台数据监测学生预习情况,通过结果分析教学难点。
1.3 课堂教学
课中内化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活动设计七个环节,包含四个子任务。
环节一:故事导入,效果检验。以一个“发烧友”的故事为线索导入新课,解决子任务一:发热的基本知识。师生探讨检验自学效果,帮助学生明确发热评估的临床价值。师生互动展开讨论、汇总词云,强化学生认知。
环节二:小组汇报,分享交流。学生借助多媒体汇报调研结果,师生在点评中从实践上升到理论。
环节三:产教融合,任务引领。以学生为主体,发热评估教学内容中以企业需求和护士岗位能力对接,培养学生具备一名呼吸科护士必备的岗位能力与技能。
环节四:情境驱动,任务分解。教师推送医院专家推荐临床事件任务视频,师生共同分析,以具体岗位情境任务为依托,引发问题探讨。
环节五:情境学习,掌握重点。进行情境设计解决子任务二:体温的测量。子任务三:绘制体温单,这是教学活动的重点。
步骤一:学生利用电脑输入小组讨论结果,共享至平台并讨论,小结护理技能操作及选择依据。
步骤二:学生分组演练、拼图学习、动画模拟、角色扮演,师生共同归纳评估要点,绘制体温单。
环节六:虚拟设计,突破难点。本环节解决子任务四:制定个体化护理实施方案,这是教学活动的难点。教师将专家任务以小组岗位工作情境创设任务。传统教学是在仿真模型上演练,不能较好体现护理实施方案的差异性,为避免往届学生作品中时常出现的错误,与病人无法沟通交流等现象,借助虚拟仿真模拟系统模拟创设。具体操作用物的选择体现护理实施方案差异,倡导人文关怀。
1.4 课后拓展
1.4.1 反思方案
课后学生可以借助我院实训室录播系统,反复观察记录演练过程,反思完善方案。
1.4.2 实践方案
课后学生到企业医院真实环境,体验并实践方案。
1.4.3 知识拓展
通过完成发热的基本知识、体温的测量、绘制体温单、制定个体化护理实施方案四个子任务,使学习与工作过程接轨,拓展学生知识层面。最后,学生将个体化护理实施方案、图片等资源回传教学平台,完成问卷调查反馈学习效果,并通过主题讨论、头脑风暴等平台功能进行学习反思。
1.4.4 情感升华
体验式学习能让学生深刻认识护理职业岗位技能需求,培养学生严谨、慎独、关爱病人的精神,养成热爱劳动的优良习惯,增强团队合作和爱国情怀。
2 教学成效
2.1 信息化教学效果
综合多种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通过看一看、理一理、练一练、做一做的一体化过程,解决了教学重难点,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借助特色软件教学引入3Dbody三维互动软件,借助3D功能形象、直观的展示人体解剖结构,解决“看不见”的难题;结合Flash动画模拟、虚拟仿真模拟系统,做到有据可依,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2.2 多元化過程性评价
教学评价实行多元全过程,教学质量明显提升。依托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构建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教师、学生、企业共参与的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大大提升了教学质量。
2.3 特色创新
2.3.1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教、学、做一体化,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本课程以护理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一个“发烧友”的故事为线索,通过视频展示看一看、思维导图理一理、虚拟仿真练一练、岗位实践做一做,使学生在理论+仿真+实践的一体化过程中,切身感受、体验、掌握发热过程、常见热型、测量体温、临床护理工作流程,设计护理实施报告,掌握护理操作技能。
2.3.2 立足职业发展,坚持医德为先,着力于职业素质养成
课前临床调研、课中主动探究、课后实践,全程贯穿职业情感,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获取收获与感动,自然而然地生发对护士职业的热爱与敬意,愿意为病人减轻痛苦,挽救生命而不断努力,助力于职业信念和理想的确立。
参考文献:
[1]徐靖程.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8(05):4.
[2]赵明安.深刻把握“职教20条”“三定”,系统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3):5-10.
作者简介:胡丽(1978.10-)女,汉族,贵州铜仁市人,本科,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教学科研与研究。